當年,檀石槐將鮮卑分為三部,意圖染指中原,可英年早逝。三百年后,中部鮮卑軻比能崛起,夢想鮮卑一統(tǒng),可壯志未酬,慘被曹魏暗殺。數十年后,東部鮮卑段部、慕容部、宇文部先后登場,慕容部甚至建立了多個燕政權,可這一切,都如曇花一現(xiàn),迅速淹沒于歷史。那么,當年一路遷徙,進入漠南,被祁連山擋住西進去路的西部鮮卑諸部,他們又有怎樣的故事呢?
興起于西部鮮卑的檀石槐死后,西部鮮卑陷入其子孫爭位的內亂,后來伴隨著軻比能的強勢崛起,西部鮮卑實力衰弱,只能默默無聞,靜看花開花謝、云卷云舒。直到五胡十六國時期,西部鮮卑才在亂世之中,露出了些許崢嶸。
在這一時期,鮮卑禿發(fā)部、乞伏部和慕容部的慕容吐谷渾先后建立了地方割據政權。關于吐谷渾的故事,在講慕容部的時候已經講過了,在這兒不再贅述。關于西部鮮卑,我們主要來說說禿發(fā)部和乞伏部。
禿發(fā)鮮卑實際上是拓跋鮮卑的一支,始祖與北魏同源。這一切,都需要將時間撥回到公元220年,在歷史上,這一年有三個年號,分別是:東漢建安二十五年,東漢延康元年和曹魏黃初元年。
建安,是漢獻帝的第五個年號,前后歷時二十五年,朝政被曹操把持,延康是漢獻帝的第六個年號,僅僅維持了七個月,就被迫將皇位禪讓給曹丕,曹丕篡漢成功,改國號為魏,改年號為黃初,自此,東漢滅亡,中國歷史進入三國時期。
在這一年,亂世梟雄曹操故去了,和他在同一年離開人世的,還有他的兄弟夏侯惇,謀士程昱,名醫(yī)張仲景,和劉備軍中的老將黃忠,小將關平,謀士法正。
除了這些人之外,拓跋鮮卑的著名首領拓跋詰汾也是在這一年去世的,他留下了兩個兒子,一個是繼任為鮮卑拓跋部首領、后來大名鼎鼎的魏神元皇帝拓跋力微,另一個則是十六國時期南涼建立者禿發(fā)烏孤的先祖禿發(fā)匹孤。
兩兄弟同父異母,禿發(fā)匹孤是哥哥,拓跋力微是弟弟,那為什么是弟弟成為了拓跋部的首領,而哥哥卻遠走河西呢?兩兄弟之間到底發(fā)生了怎樣的分歧,拓跋力微又是怎樣成功登位的呢?
《魏書》記載:帝崩。始祖神元皇帝諱力微立,生而英睿。意思是說:拓跋詰汾死后,拓跋力微繼位,此人生下來就英明睿智。我們都說:三歲看老。可力微呢?是一出生就能讓人看出他的英明睿智!這是不是有點兒夸張呢?如果您知道這拓跋力微的來歷,你就不得不承認,這孩子的確英明睿智,生而不凡。
《魏書》在記載拓跋力微繼位之前,給我們先講了一個神話故事,正是因為這個神乎其神的故事,才讓哥哥禿發(fā)匹孤失去了繼承權,而英明睿智的拓跋力微才得以順利繼位。
這個生而不凡的神話故事是這樣說的,《魏書 序記》中記載:“圣武帝嘗率數萬騎田于山澤,欻見輜軿自天而下。既至,見美婦人,侍衛(wèi)甚盛。帝異而問之,對曰:"我天女也,受命相偶。"遂同寢宿。旦,請還,曰:"明年周時,復會此處。"言終而別,去如風雨。及期,帝至先所田處,果復相見。天女以所生男授帝曰:"此君之子也,善養(yǎng)視之。子孫相承,當世為帝王。"語訖而去。子即始祖也。
意思是說:想當年,拓跋詰汾曾率數萬騎兵在山澤中打獵,忽然看到有門窗遮蔽的車輛從天而降,車上下來一位美麗的女子,身邊還有許多侍衛(wèi)。拓跋詰汾很驚奇,就詢問她的來歷,女子回答說:“我是天女,受命前來與您成婚。”于是,二人一拍即合,雙雙就寢。第二天清晨,天女要走了,她說:“明年此時,再在這個地方相會。”說完,二人分別,天女嗖的一下就沒影兒了。
第二年的這個時候,拓跋詰汾如約而至,果然又見到了這位天女。天女把所生的兒子交給拓跋詰汾說:“這是您的兒子,請善加哺育照料。子孫相傳,會世世代代成為帝王。”說完后,飄然而去。這個孩子就是拓跋力微,也就是后來的魏神元皇帝。
《魏書》為什么要先講這個神話故事,再說拓跋力微繼位呢?在崇尚神怪的時代,神的兒子一定比人的兒子更容易獲得尊敬與愛戴。許多帝王也都喜歡給自己的出生披上一道“神秘的光芒”,那么拓跋力微也不例外。
作為神的兒子,拓跋力微成為首領,而哥哥禿發(fā)匹孤卻僅分得少數部眾,還因為爭奪牧場的原因,不得不遠走他鄉(xiāng)。由塞北陰山、河套一帶,沿黃河兩岸,順賀蘭山脈東麓南下,至河西、隴西以北,即今內蒙古自治區(qū)額濟納旗至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北部游牧。
興許是受了弟弟為天女后裔的啟發(fā),禿發(fā)匹孤也有神跡出現(xiàn),不過不是應在了自己身上,而是將神的光芒留給了他的兒子。傳說匹孤的妻子“胡掖氏”在懷孕的時候,曾夢到一位騎白馬、披散著頭發(fā)的老仙人,對她說:“你的丈夫雖然離開了原來的居住地,向西遷移,但最終還是要返回東方的。”說完,老仙人就不見了。
要知道,離開世居故地,踏上未知的征程,不管是游牧民族還是農耕民族,都會心懷不舍。當年,匈奴人滿懷悲涼:“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后來,慕容沖不肯東歸,結果被部將所殺。
那么,要怎樣激勵大家,產生共識呢?禿發(fā)匹孤將西遷上升為神明的指引,并且老神仙還告訴我們:總有一天,我們會回來的。可這一天需要等多久呢?這得等下回老神仙來的時候再說!
后來胡掖氏在被子里生下了兒子壽闐。據說“被”在鮮卑語中稱為“禿發(fā)”,所以,匹孤的兒子就叫禿發(fā)壽闐。匹孤死后,禿發(fā)正式成為了這支鮮卑的姓氏。這個理由十分牽強,如果理由成立,壽闐是生在被子里才叫禿發(fā)壽闐,那么他爹禿發(fā)匹孤呢?必須生在被子里?
在鮮卑語中,被子是不是被稱為禿發(fā),我們無從考證。可根據禿發(fā)部與拓跋部同源,禿發(fā)和拓跋又存在諧音,所以有歷史學家認為:其實禿發(fā)和拓跋不過是鮮卑語同一詞匯的不同音譯,實際上兩者并無不同。馬長壽先生認為:不管是拓跋還是禿發(fā),在當時都是用來特指鮮卑父匈奴母的混血部族。
這在《晉書》上有明確的記載,匹孤的妻子胡掖氏,與我們熟知的“呼延氏”“呼衍氏”都是同一少數民族姓氏的不同音譯,這個少數民族就是匈奴。西漢初年,呼衍氏、卜氏、蘭氏、喬氏并稱為匈奴貴族四大姓氏。也就是說,禿發(fā)壽闐正是鮮卑父匈奴母的混血兒。
后來,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曾明確表示:禿發(fā)與拓跋同源,并為禿發(fā)部賜姓為“源”(源頭的源),意為兩部同源。那么,歷史上為什么還要明確界定禿發(fā)部和拓跋部呢?原因很簡單,因為是拓跋部建立了北魏,成為了北魏的皇族,盡管同源,也必須加以區(qū)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