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有200多個國家,如果把世界面積最小十個國家的領土加起來的話只不過和整個香港的面積差不多,這些袖珍國家是如何在當今的世界立足的呢?《小國何立?》這個系列就將帶大家一起來探究這些面積狹小的袖珍國,看看它們成為現代國家的歷史原因和他們目前的發展現狀。
這一期我們先來看看意大利境內的兩個“國中國”——梵蒂岡和圣馬力諾。
梵蒂岡——教皇國的遺產
說到袖珍國,不得不說世界第一小國——梵蒂岡。作為世界面積最小的國家,梵蒂岡不過440平方米(一些中國土豪的房子都不止這么大),人口也只有數百人,意大利為何會容忍這么一個小國在自己境內存在的呢?
梵蒂岡在羅馬城中的位置:
我們從三個時間點來理解梵蒂岡建國的歷史: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因為北方日耳曼蠻族的不斷入侵,整個意大利地區都被東羅馬帝國所拋棄,羅馬城的政治地位下降,然而西羅馬地區包括北方蠻族都已經皈依天主教,因此以羅馬城為中心的教皇開始試圖填補西羅馬滅亡之后的權力真空。
公元756年,得到教皇親自加冕的北方蠻族法蘭克王國國王丕平將意大利中部22個城市獻給了羅馬教會,史稱“丕平獻土”,教會則公開支持法蘭克王國,雙方互取所需。羅馬教會開始從宗教組織演變成有領土和領導者的以羅馬為首都的國家。
1870年,意大利軍隊攻破羅馬城,教皇國領土退縮至教皇居住地梵蒂岡,意大利實現統一。接近60年后,教皇才與意大利簽訂《拉特蘭條約》,雙方均認可對方為主權國家,現代意義的梵蒂岡形成。
曾經的教皇國領土:
因為梵蒂岡是天主教教廷的所在地,是世界13億天主教徒的信仰中心,是曾經中世紀教皇國的最后領土,所以意大利出于梵蒂岡的影響而至今仍然保持梵蒂岡主權國家的地位,如今意大利也為梵蒂岡提供了諸多的協助。
梵蒂岡俯視圖:
如今旅游業是梵蒂岡的主要收入,每年有數百萬的游客來到梵蒂岡。意大利與梵蒂岡的邊界雖然存在,但來到羅馬的游客都可以進入梵蒂岡參觀游覽。梵蒂岡境內的圣彼得大教堂是文藝復興時期規模最宏大的建筑,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等文藝復興名人都參加了它的設計和建造工作。同時,梵蒂岡還收集了大量古希臘、古羅馬到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珍品和歷史文獻。
世界第一大教堂——圣彼得大教堂:
梵蒂岡是政教合一的國家,教皇為梵蒂岡的國家元首,終身任職。因與中國在主教任命等宗教問題上的爭議,梵蒂岡至今仍然沒有與我國建交,但卻是中國臺灣地區的所謂“邦交國”。因此,與其說梵蒂岡是一個國家,不如說梵蒂岡就是一個教會,宗教才是它的最基本屬性。
圣馬力諾——意大利人的庇護地
用我們中國人的標準,如果梵蒂岡只是幾座房子的話,那圣馬力諾就只是幾個村子了。圣馬力諾面積為60平方公里,人口3萬多人,位于意大利中部地區。
圣馬力諾與意大利主要城市的相對位置圖:
了解圣馬力諾的歷史,我們也從三個時間點來看:
公元301年,一名叫做馬力諾的石匠為躲避羅馬皇帝戴克里先對基督教徒的迫害,來到意大利中部一座高聳的山峰之上,并接納了眾多躲避宗教迫害的人,后來這里慢慢從一個“石匠公社”演變成一個城邦。圣馬力諾國家的名字也是來源于這個叫做馬力諾的石匠。
1263年,圣馬力諾制定了共和法規,成為歐洲最早的共和制國家。中世紀時,圣馬力諾周邊的地區均被教皇國吞并,然而圣馬力諾經過反復斗爭始終沒有被教皇國攻破,最后羅馬教廷不得不承認了圣馬力諾的國家地位直到現在。
1860年,意大利統一戰爭期間,意大利的民族英雄加里波第逃難至圣馬力諾,他離開時得到了圣馬力諾人民的支持和援助。在意大利統一之后,意大利因其對意大利統一事業的支持所以認可了圣馬力諾主權國家的地位。
從圣馬力諾的歷史來看,先是為馬力諾等受宗教迫害的人提供庇護得以創立圣馬力諾,后又為加里波第提供庇護而統一了意大利,所以圣馬力諾可以看做是意大利及周邊地區人民的庇護地,為他們提供穩定的生活環境。
而成為意大利人的庇護地除了圣馬力諾人頑強的斗爭精神之外,其地形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圣馬力諾西南部地形較高,首都即位于高聳的蒂塔諾山山峰之上,居民區依山而建,易守難攻。
圣馬力諾地圖:
現在的圣馬力諾工農商各產業發展較為均勻,其中旅游業是最重要的收入,每年都有數百萬人來到圣馬力諾,但其境內只有公路,而沒有其他的交通方式,但圣馬力諾的居民生活富裕,人均GDP達到6萬多美元,是人均最富裕的國家之一。
圣馬力諾風景:
圣馬力諾面積狹小,但在歷史上圣馬力諾依靠自身的不懈奮斗而得到了當時教皇國、拿破侖和意大利的承認,如今也得到了世界各國的普遍承認,成為了國際社會的重要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