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蝦的出現和去年豆瓣的出現有點兒像,都是猛不丁就出來一個看上去頗有點想法的網站,都是一看就大致能猜到是技術人員在背后操作,都是先借助口碑傳播在一部分用戶中取得聲譽,都是網站的主人神龍見首不見尾,周圍幾乎沒人知道這網站是誰做的。
星期天下午,在五道口雕刻時光,抓蝦背后的大蝦終于露出真容。他叫徐易容。巧的是,徐易容和豆瓣的阿北,都是從IBM出來的,他們也都有著同樣的技術人員的低調和務實,都相信技術可以創造價值。不過,今天的中國互聯網行業,還是一個低技術行業,大家看重的是推廣能力,而不是技術實力;看重的是娛樂價值,而不是生產價值。這是抓蝦不得不面對的一個現實。
去年底,徐易容和他的好朋友一起開始抓蝦的開發。徐易容曾在硅谷南部的IBM Almaden研究中心從事數據挖掘方面的研究,他的好朋友則在一家搜索引擎公司做過海量信息處理的開發工作。他們把創業的突破口選在信息爆炸時代日益變得突出的信息選擇和獲取的問題上,這正好可以發揮他們兩個人各自的技術優勢。這就是RSS在線閱讀器抓蝦的由來。
這個起點有點兒高,盡管還沒高到不勝寒的地步,但也已經夠高了。徐易容說,他感覺在內容與內容的RSS訂閱之間,存在一道看不見的鴻溝,很難向用戶解釋清楚抓蝦存在的理由。RSS本身是一個難以解釋的技術概念,訂閱是另一個難以解釋的概念。所以在RSS應用普及之前,抓蝦所做的注定是一件曲高和寡的事。
豆瓣用了一年時間慢慢發展了20多萬用戶,如果抓蝦也能有20萬用戶,就已經可以算是一個相當成功的高端應用網站了。前提是,抓蝦能耐得住寂寞,收斂自己擴張的欲望,好好解決閱讀的問題。Digg類網站已經有太多人在做,blog搜索也有太多人在做,而一個既有放大功能又有衰減功能的優秀的閱讀工具,我至今一個都沒見到。信息爆炸時代的有效閱讀,會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大問題,這才是抓蝦的機會。
我這幾天在用Google Reader,我發現Google Reader只是一個Web版的RSS閱讀器客戶端,它完全沒有社會化的功能,你不知道任何一個feed的被訂閱次數,每篇文章被其他文章引用的次數。在Google Reader中,閱讀行為仍然只是孤立的個體行為,我無法從其他人的閱讀行為中獲得任何幫助。所以,我不認為Google Reader會成為抓蝦的競爭對手。
一個優秀的社會化的RSS閱讀器,有著很高的技術門檻,在低技術的中國互聯網上,也許抓蝦真的可以用自己的技術來證明點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