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玉器、玉文化及其民間藏玉
2013-10-23 01:02:45| 分類:
玉器文化( 研究玉器文化、觀察玉器有幾個重要角度:材質、工藝、器型、審美、文化、社會)
本文轉載自三星堆玉器圖文
《玉器、玉文化及其民間藏玉》——王亞民(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兼紫禁城出版社社長)
玉的歷史,也就是玉開采和使用的歷史,遠遠超過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在中國,細數諸多文物藝術,能超過并伴隨中華文明,見證華夏民族演進、發展歷程者,既非繪畫、青銅器、陶瓷,亦非其他文物藝術,而是時間老人的見證者--玉器。玉器,在中國歷史上長時間地占據很重要的地位,這是西方文化所沒有或少見的。我們有必要把對玉器的研究作為切入點,把考古學的研究與中國傳統文化和精神文明的研究結合起來。這是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研究玉器后得出的結論。在中國歷史上,諸多文物藝術大多是人類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譬如青銅器發生在夏商周,紙質繪畫出現于造紙術發明之后,唐三彩是唐代特有的雕塑藝術,瓷器到唐代趨于成熟、宋代以后才達到高峰,唯有玉器這條實物主線,才能較為形象直觀地演繹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
中國玉器,即華美溫潤的玉石從自然界中被開采并經雕琢后,成為人類生產、生活必不可少的器具和飾品。這個時間可以上溯到河姆渡文化甚至更遠至北京山頂洞人時期。玉器史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即原玉期、神玉期、王玉期和民玉期。原玉期是從玉器的起源開始,直到新石器時代中期。這個時期先民把玉與石區分,以美石來界定玉,玉的質地、色彩被早期人類所關注,形成了原始質樸的美感。這一時期玉器制作,從最初仿造石器的鉆孔、磨制,逐漸形成獨立的琢玉技術。
原玉時期,每一件玉器的產生,首先考慮它的實用性,然后才是它的觀賞性。器形主要與早期人類生存有關,大體分為生產、狩獵等實用工具和生活裝飾兩大類,前者有鏟、斧、錛、刀、鉞、鑿等,后者有釧、環、珠、鐲、笄、璜等。也有一些璧、琮等,它們可能是用來祭祀的。形成這種現象之緣由,一是遠古時期利用石器進行生產、狩獵或打仗,從石器中分離出來的玉器,較石器更為堅韌、銳利,一件玉兵器、玉工具的使用壽命較同器形石器打造的同類型器具要長得多、效率也高得多。所以,當時擁有一件玉工具、玉兵器,就如同當代擁有新式農機具、新式武器一樣,效率要比一般石制器高出幾倍、甚至更多。二是早期人類的任務,除了維持生存以外,就是種族的繁衍。這樣,男女之間為了吸引異性的注意,本能地要裝飾自己。試想當時,在一個鮮花盛開的春日,和風輕拂楊柳,青年男子把那些色澤晶瑩的“美石”,經過耐心細致地打磨后鉆上小孔,穿上用心捻就的小繩,系在自己愛慕的女子胸前,女子臉龐頓時泛出羞澀的紅暈,那是一幅多么動人的場景。那么這塊“美石”是什么?這塊“美石”就是玉。人類在長期制造工具的過程中,發現玉不同于其他石頭,它以細膩的質感、美麗的顏色、溫潤的光澤為人們所喜愛。北京山頂洞人遺址出土了一些大小一致的白色小石珠和黃綠色卵形穿孔的美石,這是到目前為止發現最早使用玉(泛義玉)的記錄。這說明,早在18 000年前,早期先民已經發現玉的獨特美,并作為裝飾品開始使用,以引起異性的關注。這是人類社會的原玉時期。

從新石器時代中期始,一直到形成國家的夏朝,人類社會進入神玉期。新石器時代中期,人的意識和思維相比原始狀態有了很大提高,開始思考人與自然、物質與精神、生與死的關系問題,但是這種思考還是不成熟的。譬如,當時認為夢中的景象不是人身體的作用,而是獨立于身體之外靈魂的活動。人活著的時候,靈魂寄居于人體之內,人死之后,靈魂依然存在。靈魂不死的觀念,長期以來為人們所認同。在古人看來,鬼神的威力遠大于人,人在世間許多無法解決的自身問題,諸如生死、疾病等,都可以企求冥冥之中的鬼神。同時,石器時代生產力極其低下,人們認識自然、適應自然的能力較弱,對電閃雷鳴、刮風下雨、地震海嘯等自然現象無法做出合理的解釋,因此認為宇宙萬物皆有神靈存在,不論宇宙自然,還是人類社會都由神靈主宰。人們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生活,要不斷地在祭祀中與神靈溝通,祈求得到神靈啟示、眷顧的儀式中,漸漸形成了專業“巫師”隊伍。
在長期祭祀活動中,巫師發現了玉不同于當時其他材料的特點,即玉除了堅韌、色美之特性外,還隨著季節的變化、時間的推移,表面越發光潔潤澤。同時,玉之潔凈細膩如果肉、光澤油潤似脂肪,容易使人想象為食物。史前社會以及整個古代社會,吃飯穿衣是人類第一需要,農耕、狩獵、采摘等都是為了滿足人們飲食生存的第一需求。人們所進行的祭祀活動,主要目的就是祈求神靈保佑,四季風調雨順,人們獲得充足的食物。巫師在祭祀中,將像美食般的玉擺陳出來,以玉事神。《山海經》就這樣記載:人需要以谷物、肉類和果實為食物,黃帝以“玉膏”為食物,神靈以“玉”為食物。其實,玉供神食用僅是玉眾多功能之一。
玉的諸多物理特性,使玉具有巨大的想象空間。巫為玉注入了神性,玉便成為巫與神溝通的媒介。巫不是神靈,但可以通過玉了解神靈的旨意,并逐漸成為利用玉與神靈溝通、管理氏族部落的精英。巫為了維護其統治,掌管各種祭祀活動,專門制造神器,壟斷了玉的使用和解釋的權利。隨著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的轉變,利用玉掌管部落和祭祀的巫,成為在經濟上占有絕對優勢的巫覡貴族。由于對資源的不斷需求和壟斷的渴望,不同部落之間經常進行戰爭,許多部落通過戰爭這種手段,兼并了弱小部落,形成了社會規模更大的酋邦。作為酋邦首領的巫覡出于統治的需要,大規模發展玉器制作技術,使得史前玉器空前繁榮。
傳說中的黃帝、炎帝、顓頊、帝昊,以及西天王母等神話人物,并不是古人憑空捏造的,他們應該是遠古社會集政治、宗教、軍事于一體的酋邦首領(巫覡)。他們既是政治領袖,又是宗教領袖,并且所掌管的宗教權力,遠遠超過他們的政治影響力和軍事統攝力,這樣的看法,可以從近幾十年來的考古成果中找到例證。在紅山文化、良渚文化遺址中,發現了大型祭壇等宗教性建筑遺跡,以及大量玉神器。玉神器包括巫事用的法器、裝飾,以及祭祀不同神靈的器物,如紅山文化中勾云形器、龍首玦、發箍、丫形器,以及神人、龍、龜等;良渚文化的琮、璧、璜、鉞,以及山形器等,而琮、璜、鉞、山形器等器物上的神人獸面圖案,應是良渚文化部落的最高神祇。
神玉期,玉的特征就是神性,器形以神器為主。玉器制作不求形似、重在神韻,玉器樸拙而神秘,是遠古時期通神的重要工具。
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了一個人口急劇增長的階段。當生產力沒有取得長足發展的情形下,人口增長的直接后果就是資源的緊缺,為了爭奪有限資源、拓展生存空間,部落與部落、酋邦與酋邦之間頻繁的發生戰爭。有關上古文獻記載這一時期一些大的戰爭,諸如黃帝與炎帝的戰爭、黃帝與蚩尤的戰爭、顓頊與共工的戰爭、共工與高辛氏的戰爭、堯與三苗的戰爭、舜與三苗的戰爭、禹與三苗的戰爭等。由于頻繁的戰爭征服,強大的黃帝族首領與其他部落酋長形成權力逆向運動,帶來了酋邦之間的不平等關系,酋長制逐漸演化成為君主專制制度,第一個國家--夏朝建立了。國家的形成是通過戰爭、暴力的手段,征服其他部落來完成的。這時,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夏朝的建立,以及夏朝與周邊小國政治共同體的形成,擴張速度之快、統治區域之廣,嚴重超越了當時政治技術所能達到的范圍。夏王為了維持國家以及共同體的穩定、發展,必然會挖掘各種傳統資源,然后重新進行政治整合,最為重要的傳統資源--原始宗教巫術,自然被拿來改造成為國家意識形態。同時,原始宗教中為神服務的玉,自然成為為王服務的玉。王玉時代開始了。
在早期文字中,商代的甲骨文、鐘鼎文就有玉字出現。玉字是象形字,“像三玉之連,其貫也”,就是說“玉”字像三塊玉石,穿在了一根繩子上。三玉之連,代表著天、地、人三通,正如漢代學者董仲舒所言:“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玉。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玉也。”“玉”字在使用之初,與“王”字相通,《說文解字》中,玉被認為是“天下所歸往也”,寓指“帝王”。后來,人們為了便于區別“玉”與“王”字,才在“王”字右側加點。帝王是國家建立的產物,國家則是建立在暴力基礎之上,通過血腥戰爭完成的,手持玉戈、率領部落,在激烈廝殺的戰爭中不斷打敗其他部落,并不斷取得勝利的人被稱為王。《史記?殷本紀》就這樣記載:“湯自把鉞,以伐昆吾,遂伐桀。”商湯攻打夏桀,手持玉鉞,號令三軍。商朝末年,周武王率諸侯之師,同樣手持黃玉鉞,歷數商紂王的罪行后,牧野一仗把商紂王打敗。由于玉是巫術操作的重要法器,玉器也就成為贏得天命認定、贏得神靈支持的象征,成為王權合法性的基礎。這樣便可以理解歷史上,一件玉璧竟然價值連城,秦王愿意以十五座城池來交換的故事。
夏,以及夏以后的商、周,都是強勢的宗主國,周圍還有數量眾多的臣服小國。夏、商、周與周圍小國是宗主國與盟國的關系,其大小國王的關系不是主從關系,而是戰略伙伴關系。大國與小國之間,形成了巨大的利益共同體,宗主國對小國的宗教祭祀、禮儀制度的影響,遠遠大于政治、軍事上的影響。夏、商、周三代,社會散發著濃郁的神秘巫術氣息,連空氣中也彌漫著神秘的意味。三代立國之初,都在利用煩瑣的巫術儀式,來確立政治上的合法性,如啟建夏朝之初,有“鈞臺之享”,商湯滅夏后有“景亳之命”,西周肇始,武王于孟津大會諸侯,夏、商、周三大宗主國之帝王,其目的除了軍事宣威外,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活動,借助煩瑣的巫術儀式的神意,確立自己政治上的合法地位。《大誥》云:非圣賢不足以知天命。天命的掌握必須通過占卜、通過法器來完成。周公認為,“文王遺我大寶龜”,因為周朝擁有最權威的占卜法器--“大寶龜”,所以周天子理所當然成為了解神意、通達天命的使者。
占卜使用的法器,玉是重要材質之一。因此玉的使用被編入國家法典,通過玉器的使用,以區別和穩定統治階級內部的等級關系。周天子曾號令諸侯定時朝覲。春天朝見為朝,秋天朝見為覲,含有朝拜的意思。為表示身份等級的高低,周天子賜予每人一件玉圭或玉璧。《周禮?春官 ? 大宗伯》 云:“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谷璧、男執蒲璧。”將王、公、侯、伯、子、男所執之玉作了等級上的劃分,而谷以養人,蒲以安臥,分別又作為璧的紋飾。
玉之器形最能代表權力的則是帝王璽印,譬如秦國的傳國璽:上面鐫刻“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字,它是天命的象征,誰得到了它,誰才是真命天子,才能獲得天下的承認。《漢書》記載:“初,高祖入咸陽,得秦璽,乃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璽,世世傳受,號曰傳國璽。”雖然這枚傳國玉璽后因戰亂而失傳,但具有征信作用的玉璽一直代表國家和皇權,是最高權力的標志。
中國從夏、商時期進入青銅時代。這時,由于青銅器的廣泛使用,玉的開采和加工技術有了長足進步,象征權力的玉器,內涵與外延有了很大拓展。從現在出土的夏、商玉器看,大略為禮器、儀仗器、實用工具以及裝飾品等,其中出土的玉禮器門類較全、數量較多,這樣為西周及以后國家禮制的完善提供了基礎。
《周禮》一書詳備記述了用于禮的玉器,使禮玉的內涵、形式符合禮制的需要。“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琮、璜、圭、璧、琥、璋就是六種禮器,也稱“六器”。祭祀不同方位的神祇,所用的玉的器形是不同的。同時,在重要場合,不同身份、等級的人,所持玉器的規格、形狀、大小也是不一樣的,玉圭的不同形制突出體現了這一點,不同規格形制的玉器也就兼具等級差別,這是先秦時以禮器制約、鞏固君王統治的重要措施。
玉器的形狀、大小都有等級之分。僅玉圭一種,除了祭祀天地所用外,在玉圭中,還有琬圭、琰圭、谷圭之分,它們都是國王賜予使節行使命令的信物:琬圭用于國王結好諸侯,贊揚他們的美德善行;琰圭用于國王征伐諸侯,懲罰他們的違逆惡行;谷圭用于國王議和或下聘。這樣,玉成為王命的象征,人們望著被國王奉為神性的玉器,就像在仰望輝煌的權力。一件玉器成為代表君王意志的信物,賦予其籠絡天地萬物的美好愿望,這便是玉作為禮器時所凸現的主要內容,是以禮為核心形成的玉文化。
周禮還規定了天子、諸侯的不同服飾,建立了嚴格的等級制度,如帝王冕冠前后備有“十二旒”,用白玉288顆。同時,還規定“天子佩白玉而玄組綬,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組綬,大夫佩水蒼玉而緇組綬,世子佩瑜玉而綦組綬,士佩瓀玫而缊組綬。古之君子必佩玉”。至此,玉禮器成為這一時代玉文化的主要特征。
東周之際,諸侯之間混戰始起,西周初期制定的禮玉制度受到嚴重沖擊。但是,這一時期玉器盛行,從帝王將相到布衣百姓無不以玉為貴,國家用玉還是主流,功能主要用于朝覲、盟誓、婚聘以及殮葬等,如春秋戰國時的玉圭,其重要用途之一,就是諸侯之間的盟誓活動。這一時期大小諸侯戰事頻仍、征伐不斷,在這樣的形勢下,蘇秦、張儀等縱橫家登上歷史舞臺。他們為了游說諸侯,并且要訂立盟約,盟辭多書寫在玉圭之上,山西侯馬和河南溫縣的晉國盟誓遺址中,就出土了這種玉圭。
兩漢時期,統一的中國時代開始,采用玉石原料更為便利,新疆和田玉大量進入中原地區。“馳命走驛,不絕于時月;商胡販客,日款于塞下。”這是《后漢書 ? 西域傳》記述玉石之路上的情景:帶著玉符、手持信節,背負著使命的漢使絡繹不絕,風餐露宿,西出玉門關,馳驅于一座座驛站之間;那些西去的絲綢客商,東來的玉石駝隊,在日落前聚集關塞之下,裊裊的炊煙、悠揚的胡笛,驅散了商旅的幾多離緒、幾多鄉愁。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禮器、裝飾件為主的儒家用玉體系受到帝王的扶持。但是,玉器的禮儀性質已經弱化,“六器”中除了璧、圭等禮器還有一定的禮儀功能外,其他如璜、琥僅具有裝飾功能,琮、璋則很難見到了。這時,較其他朝代不同的是一種新的用玉方式--玉衣、玉塞、玉琀和玉握等葬玉的出現。同時,這時玉器的裝飾意味增強,且占有相當比例,純裝飾意義和具有實用性的玉佩大量出現,前者如組佩、串飾、龍形佩、虎形佩,以及璜佩等;后者如帶鉤、發笄等。最具觀賞價值、藝術價值的則是動物擺件、人物擺件,以及玉馬車、玉編鐘、玉燈、玉薰、角杯、獸尊、瓶、鼎、奩等器皿。這些作品玉質精良、雕琢工細、造型新穎,以其雄渾豪放、清逸灑脫的風格,在中國玉器史上,達到后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魏晉南北朝時期,承襲戰漢風格,但無論工藝,還是神韻已不能與戰漢相比并,唯有玉雕造像與同時代石造像一樣,造型精美,富有神性。但是,這一時期已是王玉時代的余緒了。
客觀地講,魏晉南北朝的幾百年,是中國玉文化的轉折點。從唐代起,玉器開始走下神壇,成為代表美好人生的最好材質,于是人情味逐漸代替了神秘感,表現素材也迅速由意象、抽象轉化為形象、具象,新的文化理念通俗地融入其中。時至今日,民俗吉祥成份依然是玉文化的主流,中國玉器經過一萬多年的傳承,民族的血液里已經融入玉的因子,這在時光嬗遞中自然形成了“集體無意識”,這也是至今中國人都想擁有一塊自己喜歡的玉,而說不出理由之所在。
中國的玉文化從上古時期到清朝,走過了漫長的歷史長河,有過四個高峰期,即新石器時代的神玉期、商周時代的禮玉期、戰漢時代的鼎盛時期,以及明清之際的乾隆喜玉期。在玉文化的四個高峰期,戰漢達到的高度,是后來乾隆玉器所難以達到的。因為,戰漢用玉是國家行為,玉體現著神性、象征著權力、代表著財富,而乾隆時期的玉器,僅僅是乾隆皇帝個人的喜好而已,乾隆以后的歷代皇帝已不那么熱衷玉器了,玉器制作逐漸趨向衰落。
從西周起,玉的作用除了玉等邦國外,又被賦予道德特性,從德行方面規范人們行為,更好地維持統治秩序。這是王玉期的玉最主要特征之一。人所熟知,德是中國古代社會美好的政治理想和行為規范,《詩經》里就有“言念君子,溫其如玉”之誦,把玉比喻為君子之美德;孔子曾說:“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說明早在孔子之前,君子已經以玉來形容自己的美德了。將玉德學說系統化則自春秋晚期孔子“十一德說”始,間有戰國管仲的“九德說”、西漢劉安的“六德說”,迄東漢許慎“五德說”的六七百年間,玉德學說不斷完善,成為社會精英所遵循的金科玉律,起到了規范社會的作用。這里,影響最大的是孔子的“十一德說”和許慎的“五德說”。
孔子所處的時代,是西周奴隸制社會制度日漸瓦解、禮樂制度日漸崩潰的時代。孔子是崇尚周代禮制的,因此,生于春秋時代的孔子看到各諸侯僭越周代制度,禮制規矩遭到破壞時不無感慨地說:“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出自《論語 ? 陽貨》,意思是說,周代制度不就剩下玉和帛的禮儀形式了嗎?玉、帛是周禮中所使用的禮器,玉是貴族身份的標志,由玉帛而引發的感嘆反映出孔子對周禮衰敗的無奈和眷戀。孔子看到玉器對社會的影響,呼吁重建禮制,將玉器人格化,認為“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粟,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墜,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于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 玉溫澤滋潤而有恩德,象征仁;堅固致密而有威嚴,象征智;銳利而不傷人,象征義;雕琢精美的玉佩整齊佩帶于身,象征禮;叩擊玉器聲音清揚而合于禮,象征樂;玉之斑點不能掩蓋其美質,玉之美質也不會遮掩斑點,象征忠;光澤四溢而不隱藏,象征信;氣勢如虹橫貫蒼穹,象征天;精神如山川江河,象征地;執圭璋行禮儀,象征德;世間沒有不重視玉的,因此它象征著道德。孔子從仁、知、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等,對玉道德的內涵做出詳盡描述。
到了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里將玉高度概括為“五德”與君子應該具備的“仁、義、智、勇、潔”相對應,對后世的影響很大。“玉,石之美者,有五德者。潤澤以溫,仁之方也;鰓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挈(潔)之方也”。不論孔子,還是許慎都把玉的溫潤放在第一位,因為那是“仁”的象征。臺灣學者漢寶德先生的《玉與中國文化》一文中云:“玉之為物,材質純凈,渾厚中不失靈性。愛玉之人追求玉之透,這種透僅有光亮而已,使玉的美質呈現出來,且光彩內蘊,有深度、有內涵,給人廣闊的想象空間。如果玉太過于透明,玉的重要特質--溫潤感就失去了。古代中國,文雅君子的形象,就像和田美玉,有豐富的內涵、有豐富的學養,但不急于展現、不急于表白,只是為人處世的圓融和謙和,這就是光彩內蘊。作為一個君子、一個讀書人,不是咄咄逼人的、不是憤世嫉俗的,也不是光芒四射令人不敢仰視的,而是平和的,容易讓人接近的。古人所言的溫潤代表仁,應該這樣去理解。”那時的玉,已經賦予了很多的道德內涵,君子是有道德的人,佩帶玉是作為君子的明顯標記。《禮記?玉藻》中云:“古之君子必佩玉。”這里所言“古之君子”,指周代的貴族階層,不包括一般平民。
君子佩玉之后,進退揖讓間會發出聲響。行走間,由于玉佩只有在不快不慢、富有節奏的步伐下,才能發出有韻律的、悅耳動聽的聲音。這種動聽的聲音不僅集中君子的注意力,同時告訴周圍之人,君子來去坦蕩、光明正大,從不偷聽偷看他人的言論和舉動,這正是“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的由來。所以,《禮記?玉藻》云:“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征角,左宮羽,趨以采齊,行以肆夏,周還中規,折還中矩,進則揖之,退則揚之,然后玉鏘鳴也。故君子在車則聞鸞和之聲,行則鳴佩玉,是以非辟之心,無自入也。”
玉人格化后,它所具有的仁、義、智、勇、潔等品德,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君子道德和行為追求的標準。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這種社會道德觀,千百年來一直影響著中國人。
中國自古就有收藏玉的傳統。黃金有價玉無價,尤其是和田玉從先秦直至今日,始終是官家收藏,以及民間收藏的熱點。新石器時代,出現了祭祀神靈的祭玉、象征權力的瑞玉,以及多種形制的裝飾品等。因為這些玉器具有特殊的意義和美麗的光澤,深受人們的喜愛和重視。紅山文化、良渚文化等墓葬遺址中,出土大量隨葬玉器,這些玉器磨制比較精美,而且放置有序。有的墓葬群中出土了3000多件玉器,這些玉器大多是墓主人生前使用和收藏的。
夏商周時期,統治層開始對玉器的收藏,對前代流傳下來的玉器倍加珍愛。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755件玉器,根據器型、紋飾,可以斷定其中有紅山文化時期的玉器,這成為商代收藏古代玉器的例證。春秋戰國至漢代,隨著玉器加工工具的進步,玉器的收藏規模進一步擴大,收藏的主體還是統治階層。河北平山戰國中山國出土了800多件玉器,有的玉器上面墨書“集玉”、“集它玉”等文字,表明玉器是中山國王的收藏品。隋唐社會,玉器制作興起,出現了富有生活氣息、適合一般百姓使用的玉佩飾、玉器皿等,民間藏玉開始興起。從現在出土的資料看,除了皇家墓葬有玉器外,一般貴族官僚也有玉器出土。
宋代玉器的世俗化、生活化趨勢已經完成,加上學術圈里金石學的興起,鑒賞和收藏玉器成為一種時尚。宋代宮廷藏玉豐富,宗正寺玉牒所、修內司等為宮廷制作了大批玉器;同時,民間玉作坊、玉器市場也很發達。宋代大畫家李公麟,同時也是一位收藏大家,他編纂了一個收藏目錄,把他珍藏的58件古青銅器、16件古玉器登記在冊,對每一件器物的尺寸、重量、何處購置等一一作了描述,最重要的是他還將器物的形狀、銘文,也作了記錄。李公麟的目錄佚失,幸運的是同時代的學者呂大臨將他的庋藏記載在《考古圖》一書中。這14件玉器,對后人的研究有重大價值,一是它們不是單純的描繪,而是實物的記錄;二是較為真實反映了當時古董市場的情況。在這14件玉器中,包括璧一、琥一、劍飾三、帶鉤二、玉佩六,當時人們最為關心的“六器”如琮、璜、圭、璋則付闕如。由此可見,玉器的收藏是受客觀條件的限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即使李公麟這樣的飽學之士,如果沒有琮、璜、圭、琥的出土,他也不可能有這樣的庋藏。所以,古董市場是左右收藏門類、品質的客觀條件,直接影響人們對古代物質文化的認識。
遼、金、元時期延續宋代藏玉風尚,在遼寧朝陽北塔遼代地宮出土的玉器中,既有新石器時代、商周時代的玉器,也有宋代、遼代玉器,元代學者朱德潤的《古玉圖》收錄了26件玉器,以繪圖的形式,詳盡記述了每件玉器的尺寸、色澤、紋飾、來源以及收藏者,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古玉圖》是約三米長的手卷,之所以命名“古玉”,即認為圖中玉器都是古老的,在文字介紹里,關于沁色,常常提到“色如赤冠而內質瑩白”、“古色如紅棗”、“黑古斕斑”、“有水銀色”等;關于雕工有“雕鏤古樸”之說;關于古玉的判斷有“土花虧蝕處”、“文藻磨蝕殆盡”之論。
明代之際,隨著商品經濟的繁榮,城市里出現出售玉器的集市,古董店大量出現,玉器收藏的隊伍更加擴大。除了宮廷收藏外,上至達官貴人、下至販夫走卒,都紛紛加入收藏的行列。當時一些學者對玉器的關注度明顯增強,玉器研究成果斐然,如宋應星《開工天物》、曹昭《格古要論》、高濂《燕閑清賞箋》、文震亨《長物志》等,表明當時民間藏玉之一斑。
民間玉器生產和收藏熱情依然不減,突出的表現就是一些收藏家對經手的、收藏的玉器進行整理、研究,著錄成書,其中吳大澂的《古玉圖考》以實物、文獻結合的方式研究古玉;瞿中溶的《亦載堂古玉圖錄》、端方的《陶齋古玉圖》、陳性的《玉紀》,以及晚清、民國時章鴻釗的《石雅》、郭寶鈞的《古玉新詮》、王國維的《說玨朋》、李風雅的《玉雅》、劉大同的《古玉辨》、趙汝珍的《古玩指南》、鄧之誠的《骨董瑣記全編》、黃浚德的《古玉圖錄初集》、盧芹齋的《中國古玉》等,都從一個側面為宮廷藏玉,尤其是民間藏玉做了大量的考釋、辨別、研究,成為了中國玉文化研究的寶貴財富。中國的玉文化,離不開民間收藏。
中國歷史上許多珍貴文物,包括國家級文物如司母戊鼎等,都是通過民間渠道保存、延續下來的。只官藏,不民藏,一條腿走路弊端頗多。如阿房宮、圓明園珍貴文物不計其數,由于多種原因而毀于一旦。如果沒有成百上千的古玩愛好和收藏者、如果沒有民間收藏家千辛萬苦的努力搜求,窮幾十年之苦,傾千萬金,尋根問祖,尋古玉,談龍跡,廣集歷代古玉,并加整理、研究,發揮其社會文化功能,就沒有張伯駒、孫瀛洲、陳萬里等文物大家的出現,中國的許多寶物或流散國外,或湮沒被認作廢物一樣遺棄,我們很難有機會一睹他們的廬山真面目。
新中國成立后相當長的時間里,普遍認為文物收藏是國家的事,民間收藏是不予承認的。2002年,國家頒布了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承認了民間收藏的合法性,民間收藏轉讓受到法律保護。這讓民間收藏與發展提供了法律依據。民間收藏活動異常活躍,并逐漸成為一個重要的文化現象。從文化層面上,知識界率先對上一世紀反傳統,以及全面西化的思潮進行反思,重新點燃對傳統文化、傳統藝術的熱情。一些高等院校相繼開設國學方面的課程,文博專業成為一時之選,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已逐漸被國人、被世界所認可,這些都構成了當今時代的文化大趨勢。所以,遍地開花的中國古代藝術品拍賣、收藏市場的異常火爆,并非單純的商品交易使然,也不僅僅單純歸結為利益驅動,也不是一種傳統意義上的“盛世收藏”,它更多地體現出一個民族對自己文化的認同和尊重。
今日民間收藏,人數眾多,據統目前收藏隊伍達到6800萬人,玉器收藏者將近2000萬人。中國古玉的收藏,不僅是高回味的文化修養,同時也是回報率較高的投資方式,市場的無序走向規范,有助于引導民間古玉收藏的健康發展。還有一個現象應該注意,在收藏人群中不乏各行各業專家,他們由于受過良好的教育,對當今世界的發展有一個理性的思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優越性有更加深切的感受。他們在的收藏已經成為一種自覺的、理性的藝術探求和文化尋根活動,使得整個民間收藏呈現出新的特點:
1、研究性的專家群體開始形成。現在許多收藏家,對所收藏的文物不僅是“玩玩”,更重要的是通過收藏,增加有關文物知識,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目前,一些收藏家根據多年的收藏實踐,理論聯系實際著書立說,寫出了高水準的學術專著和論文。正是由于這些藏家的努力和研究,才使得他們在一片質疑和否定聲音中,發起了全國民間元青花研究會、全國民間古玉研究會,成為中國的古瓷器、古玉器研究的生力軍。
2、民間收藏家成為新的文化理念的創造者。許多收藏家根據多年的收藏實踐以及深入的研究,尊重權威又不迷信權威,從盲從、懷疑和挑戰中走向成熟。他們敢于打破舊框框,提出新的觀點,使一些傳統觀念受到沖擊。譬如,過去人們的觀念里,紅山文化的C龍只有四件,現在看來這種觀點過于武斷;過去認為乾隆玉器是中國玉文化的巔峰,現在看來這種看法有一些問題;過去認為一塊隨葬玉璧就是國寶,現在看來更為精美的玉器不計其數;過去認為玉器從器型到紋飾是仿青銅器,現在看來誰仿誰還需要進一步探討,等等。中國玉器史上的許多真相,正在被民間收藏家所發現和披露,中國的玉器史、雕塑史到了重新認識和改寫的時候了。
3、珍藏的文物具有明顯的搶救意義。許多收藏家,具有很好的學術素養和藝術鑒別能力,他們的收藏已經不是那些“瞎買瞎撞”低水平的重復。在文物的保護和傳承上,他們以收藏文化為己任,為此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和經濟上的代價,不斷地辦展出、辦博物館、開研討會,這是保存古文化遺存,并讓它成為教育群眾、傳承歷史的有效辦法。“藏寶于民,利國利民”。正是由于他們的努力,許多非常珍貴的文物被搶救留在國內,避免了文物的外流。
回溯華夏歷史長河,玉已經深深融入到了中國傳統文化與禮俗當中。遠古時期,玉是王公貴族的專利,是宗教祭祀以及權力的象征。到了明清,很多玉已經為尋常百姓所擁有。由于玉器便于保存,各代均有大量實物留世。如良渚文化中,一個遺址就有500余件古玉出土;紅山文化的中心內蒙古赤峰敖漢旗一帶,近年來已經發現墓穴500余處,這些墓穴大多被盜,大量紅山古器散落民間;商代600余年歷史,僅婦好墓遺址就出土750件古玉,其他被盜商墓的古玉不知所終。明清兩代,玉器收藏已經普及,不僅王公貴族愛玉,就是一般百姓也都有玉器收藏,所以玉器存量很大。
收藏于民間的古玉,有沒有精品。如果有精品,那又精美到什么程度呢?有的學者曾廣泛接觸民間收藏家,并考察包括港澳在內的文物市場,與數百位人士共同鑒賞探討,發現有的藏家收藏紅山、良渚、齊家,以及商周、春秋戰國、兩漢等各時期古玉成百上千件,存在不多見的稀世珍寶。古代玉器歷史悠久,決非我們在一些博物館所見的小璧、小璜所能代表。在歷史上,玉器的許多器形,無論從創意、紋飾、尺寸、工藝,都達到不能想象的高度。《晉書?六十?索琳云》云:“三秦人尹桓、解武等數千家盜發漢霸、杜二陵。多獲珍寶。帝問琳曰:'漢陵中物何乃多耶?’琳對曰:'漢天子即位一年而為陵,天下貢賦,三分之一供宗廟,一供賓客,一供山陵。漢武帝饗年久長,比崩而茂陵不復容物,其樹皆已拱。赤眉取陵中物不能減半,于今猶有朽帛委積珠玉未盡,此二陵是儉者耳。’”霸陵是西漢初年文帝的陵寢,正好是文景之時 “休養生息”的前期;杜陵則是漢宣帝的陵寢, 是漢武帝之后的第二個皇帝, 屬于昭宣中興 “與民休息”的后期。雖然,霸陵、杜陵論規模、論殉葬品,遠不能與漢武帝茂陵相比,但從茂陵在新莽時期被盜,到了西晉時期還有豐富的殉葬品,就可知盜墓賊從西漢帝陵“多獲珍寶”的情況。到了東漢,帝陵的隨葬品,包括玉器都是精美絕倫。《后漢書?禮儀志下?記大喪》云:“大斂于兩楹之間,三公升至祚階,安梓宮內珪、璋諸物。”可見當時的“多獲珍寶”,應該是以大型的玉器為主,且都是絕美的珍寶。眾所周知,90%以上的古墓在歷史上不同時期被盜,而國家發掘不足古墓總數5%,加上搶救性發掘也不足總數的10%。就以商代為例,有商一代600余年歷史,完整發掘的只有安陽婦好墓,婦好只不過是商王的一個嬪妃,而真正商王、王后的墓沒有發掘記錄,有人推測這些王墓大多也被盜,那么這些墓出土的玉器不可能人間蒸發,它們除少數被國家查扣外,大多流落民間或國外。

民間收藏長期以來不被重視,普遍認為精美的藏品大多收藏在博物館或國家收藏機構,這是件非常遺憾的事情。其實,目前博物館收藏玉器,大多是搶救性發掘的,精品甚少,不能代表古老玉器的發展水平。如果,我們的學術研究以此為根據,采用器物類型學來進行比較,不僅論據不充分,且研究不可能深入,有可能把人們引入歧途。我們認為,中國玉文化博大精深,古代玉器美輪美奐,不是現存博物館玉器所能代表。所以,故宮博物院所屬的紫禁城出版社編輯出版《民間藏中國古玉全集》,不僅是對博物館收藏玉器的有效補充,更是對我國古代玉器的集中展示。通過這套全集,可以為學者提供研究中華傳統文化的實物資料,為欣賞者呈現古代中國不同時期的精美玉器,為廣大讀者提供一套好教材,增加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熱情。
故宮博物院作為傳統文化的研究機構,擁有著名的專家,這些專家不僅在學術上造詣很深,而且在鑒定方面也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此次以故宮博物院專家牽頭的鑒定班子,作為全集出版的學術支持,具有一定的權威性。此次出版民間古玉精品,目的是為讀者展示中國玉文化的精品,玉器的產生、發展和演變,為研究中國政治、經濟、宗教信仰、思想道德,甚至衣食住行等傳統文化提供了有力的實證。
我們知道,在這套民間藏玉全集中,有的藏品在判真偽、斷年代上會引起一些爭議,這是好事。無論如何,這套全集的出版,給讀者提供了一部充分認識精美的古玉全貌,了解博大精深的古玉文化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