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怎么管理區域市場,大家談論更多的是,實行區域經理負責制還是大區經理負責制,實行直銷還是代理。而很少有人去談怎么定位這個區域、怎么設計該區域戰略、用什么樣的方法打擊對手等問題。最后打來打去,該打的沒打下來,不該打的卻打得一塌糊涂,導致資源極大浪費。下面談一談追夢營銷十年來的心得。
區域市場更需要戰略
其實中國企業區域市場最需要的是戰略。很多企業因為沒有戰略,眉毛胡子一把抓,最后抓來的不是他想要的;因為沒有戰略,光顧擴張不顧盈利,最后在漂亮的業績背后隱藏著巨大的虧損。
這么一說,不少銷售人員會反對。理由是,區域市場瞬息萬變,市場要素千差萬別,計劃趕不上變化,你的戰略能解決什么?其實,戰略不是解決市場計劃問題,更不是解決隨機應變問題。戰略要解決的是區域怎么持續賺錢問題。
要讓區域市場持續賺錢,就必須把握成本和效率的比例關系。成本高低,影響企業利潤多少;效率好壞,影響企業規模大小。解決好這兩者關系,市場才會健康發展。所以,研究區域市場,一定要詳細測算邊際效益,從需求、競爭和資源的角度找到一個平衡點。但這個東西不靠戰略研究,光靠憑空想象是很難做到的。
區域市場戰略的影響因素
首先澄清一個觀點:不管是什么區域都需要戰略,企業不應出現逍遙在戰略之外的區域。很多企業講戰略時,愿意分重點市場、非重點市場,然后把所有目光聚焦到重點市場,而不管非重點市場。這是不對的,不管什么市場,都必須納入戰略范疇,只不過因戰略設計不同而資源配置不同而已。
那么區域市場制定戰略要注意什么?有什么規則?大家首先要考慮兩個問題:一是你企業營銷戰略是什么?二是該區域扮演什么角色?在此不談第一個問題。重點談談區域市場角色與定位。這個問題要細化,至少需要回答6個問題:一是你處在什么樣的環境(市場分析及能力評估)?二是你更適合做什么樣的市場(市場定位)?三是你怎么做這個市場更加有效(資源分配及策略組合)?四是做的過程中會遇到什么挑戰(預警系統)?五是能否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戰術或創意)?六是能否探索出保持優勢的模式(提煉核心競爭力)?
這幾個問題考慮清楚了,就會明白,產品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對區域市場的要求是不同的,而且區域市場的透明度和集中度的不同對戰略也會有不同的影響。
先來看第一個問題。你產品處于導入期,選擇區域市場可能會更多考慮風險,不宜迅速擴張;進入成長期,主要考慮如何迅速擴大規模,獲取更多利潤;而進入成熟期,市場改進和產品改進會成為重點,爭取以更少的投入獲取更多的回報;進入衰退期則維持該產品現狀或收縮戰線,同時應考慮新產品怎么營銷問題了。所以在產品不同的發展階段對區域的要求是不同的。
再來看第二個問題。同樣的產品在不同的區域,其市場透明度和行業集中度是不同的。如嬰兒奶粉在一級城市透明度很高,行業集中度也高,所以,若想打這個市場,必須把產品的獨特利益點向消費者說透,并要準備高額的推廣預算,比如建設醫院通路、開辟專家熱線等;而在農村市場,其透明度很低,集中度也低,于是,你要做的是,在他們能夠接受的價格的前提下做好傳播工作,沒有必要開醫院通路或咨詢熱線。所以,這些因素的不同會影響到戰略設計。
因此,看似簡單的6個問題,做起來就沒那么簡單。必須依靠大量的市場研究來達成。很多跨國公司在中國早已開始研究這些東西。我想,一旦他們找到理想答案,本土所謂的“老大”將成為敗將。這就是戰略的力量。1998年雀巢在中國大中城市開始做終端建設時,不少奶粉企業哄堂大笑,指其無知。現在怎樣?雀巢在中國奶粉行業的領導地位牢牢建立。有人說,跨國公司在中國沒有戰略。我不同意這種說法。因為,我們所看到的都是表面現象,深層東西人家是不會告訴我們的。當然,部分跨過公司到中國,執行上出了些問題,但這并不說明沒有戰略。
創新制定區域市場戰略
我們要在區域市場制定好戰略,就要拋棄那些錯誤的做法,要有新的思路,創新發展。那么,對于區域市場創新,我們到底應做什么?我想至少要做以下6件事情:
一、重點研究競爭環境和競爭對手。
不少企業研究區域市場,愿意在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上費心思。比如這個區域的總人口是多少、有多少地、縣級市、去年的GDP是多少等等。看似很賣勁,實際是徒勞的。區域要研究競爭,研究競爭環境和競爭者的一舉一動。
要研究產品在該區域處于什么樣的競爭狀態,是無序競爭還是有序競爭,直接競爭對手有哪些,他們的市場地位如何,還有什么替代品或潛在的進入者,他們在什么地方造成最大威脅等。
競爭者研究則更具體,你最直接的對手在干什么?在產品、價格、渠道和宣傳上有什么獨到之處?我們如何打擊它才能贏得主動權?打正規戰還是游擊戰?打到什么程度成本和效率最佳?等等。
研究競爭的主要目的是,獲取競爭的制高點,從而避免產品“哪兒都有,哪兒都不強”現象。
二、避免資源過于分散,也避免過于集中。
我們都懂得資源有限。因此,一定要把有限的資源用到刀刃上。集中是不可忽略的原則。但集中和分散也有個尺度,就是邊際效益最大化。我們以前喜歡“撒胡椒面”,現在人們都說集中,就開始喜歡“挖土豆”。這可能是良性轉變,但別過了頭。因為,資源的過度集中和過度分散都是浪費,“挖”和“撒”一定要合理把握。
這實際上是個算賬過程。比如,年初分解預算,重點市場分多少?非重點市場分多少?依據是什么?要算好賬。因為,很多區域經理對這個問題很敏感,分下來一般沒有一個高興的。原因是,重點市場區域經理認為“哼,你小子給我的預算是多,但任務也增長了一倍”;非重點市場區域經理則認為“哼,我這個區域每年都是后娘養的,預算還是這么少,看看情況,實在不行老子就不干了”。所以,一定要按照戰略原則配置資源,并把戰略意圖向銷售人員說透。不要采用“愚民政策”。
三、合理把握區域性產品的開發。
人們一提創新,很愿意拿產品開刀。因為這是最容易“出成績”的。我也曾遇到過很多區域經理提出區域性產品要求。記得有一次,有區域經理跟我講:“巴圖總監,我想在山東市場單獨做個低檔產品,迅速占領市場,行不行?”我的回答是“不行。”原因很簡單。我們滿足個性化需求的前提是能否賺錢。短期不賺錢,長期也不賺錢,這種服務是多余的。
所以,還是回到成本和效率上解釋這個問題。有家方便面企業所生產的香辣牛肉面,在華北、西南和華南地區口味不同,在西南地區又辣又麻,而在華北地區卻淡了很多。為什么可以有差別?因為這樣的調整成本不會增加太多,但能更好地滿足不同區域消費者要求,成本、效率是合理的。因此,在區域市場,產品的共性和個性問題一定要把握好,既不要千篇一律,也不要千差萬別。
另外,滿足個性化需求,除了考慮成本、效率外,還要考慮品牌定位和行業屬性。因為,再好的需求如果與你的品牌定位和所積累的行業經驗相違背,就不能隨意滿足。
四、進一步優化運作模式。
使成本、效率更加合理的另一種方法是運作模式。區域運作模式應該包括三種:產品流模式、資金流模式和信息流模式。
產品流模式,主要包括直銷、代理和聯合辦公等。模式選擇時要考慮企業對這個區域的定位、目標銷量、技術難度、顧客對服務的要求等。比如,對這個區域的定位是近3年不會大規模進入,且目標銷量較小,最好采用代理制,沒有必要直銷;而對這個區域的定位是成為前3名,進而成為老大,則應采用直銷或聯合辦公模式。
資金流模式相對較簡單,主要包括現款現貨和先貨后款。對于不同的企業和客戶,這兩種模式的采用也有所不同。如果全部是現款現貨,風險可能很小,但會喪失很多銷售機會;如果全部是先貨后款,銷售機會倒抓住了,卻風險太大。不管怎么說,對廠商來講,高效的資金周轉是關鍵。因此,很多企業設所謂的營銷財務來解決這個問題。
信息流模式則是很多企業容易出問題的環節。主要包括行政文件上傳下達模式、市場信息反饋模式和共享模式。我們往往因斷貨、價格混亂、對競爭對手不了解等問題頭疼。但我們很少審視這些問題的根源是什么?現在有答案了,就是信息溝通不暢。很多企業也采用辦公自動化、進銷存網絡化等方式促進溝通效率,但對那些垃圾信息、虛假信息,還是束手無策。我想,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溝通機制,用流程和制度來確保其效率。
五、品牌傳播的推拉要均衡。
“區域市場是前沿,是第一防線,是我們成敗的關鍵……”這種客套話我們在季度總結報告上聽的最多。但很少聽到在這個“前沿”我們到底怎么做品牌傳播工作的。這個問題該質問市場人員,你的職責是怎么履行的?但可惜的是,由于機制問題,這些專員早就成了區域經理的“俘虜”,問他也沒用。
不少企業有種錯誤認識,品牌傳播工作就是市場部的事情,在CCTV打打廣告,做些統一的POP,再開發些贈品,傳播就OK了。如果這么簡單,我們就沒有必要研究營銷了。對區域市場,尤其對重點市場而言,傳播的“推”和“拉”的均衡性是非常重要的。光“推”不“拉”,品牌越來越暗;光“拉”不“推”,銷售越來越淡。所以,不要忽略這兩種力量的結合。當然,根據企業實力的大小,推拉戰術的采用也有所側重。
那么,推什么,拉什么?“推”是把產品推給中間商的心坎上。主要是銷售人員的事兒。包括價格政策、促銷保證、服務承諾和季度、年度獎勵等。“拉”則是把消費者的心拉到我們產品上。主要是市場人員的事兒。包括廣告、公關、促銷、貼身服務等。“拉”是諸多企業要突破的點,尤其區域性促銷活動的“無政府”狀態該治了。
六、用規則管理銷售人員,用激勵調動銷售人員。
不管在什么地方,人是最具挑戰性要素。解決好了,將事半功倍;解決不好則事倍功半。很多企業愿意把銷售人員形容為武將、壯士、功臣或第一顧客等。意思很清楚,就是重視他們的作用。但這些武將,到底怎么得到、怎么激勵、怎么約束、怎么培養,才能使效率更高?大多企業沒有思路。對于區域市場而言,我想有三個問題最重要:人員配置、職責分工和激勵機制。
人員配置,是指把不同人用到不同的崗位,讓他發揮最佳作用。比如,重點區域和非重點區域人員配置不一樣;傳統通路發達地區和現代通路發達地區人員配置也不一樣。所以,對每個人設計素質模型,并規劃其職業生涯尤為重要。沒有這個基礎管理,憑感覺去用,肯定會出問題。
職責分工,是指明確他們該干什么、不該干什么。在區域市場,銷售人員一般扮演四種角色:參與者、執行者、合作者和反饋者。即:參與銷售政策和傳播策略的制定;執行企業一切與銷售有關的活動;與經銷商和終端客戶保持緊密合作;向企業反饋有價值的市場信息等。所以,明確其職責是關鍵,否則,錯位現象會屢屢發生。企業里我們愛講兩句話“馴化銷售人員、感化市場人員”。意思是銷售人員老老實實做好執行,市場人員老老實實搞好策劃。但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方法和工具。我想,業務流程的實施就是很好的方法,也是區域市場創新的要點。
激勵機制則好理解,就是讓這些人如何拼命干活兒。人始終是利益主體,不管是偉人還是凡人,活著都是為了利益,不管是經濟利益還是精神利益。所以,激勵問題一定要解決好,否則企業會蒙受巨大損失。人們愛說“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兵”,銷售人員是留不住的。在這一點,我始終有不同的想法,即留不住的原因不在于銷售人員,而在于企業。尤其是對那些基層銷售人員,就是企業沒有把激勵做好,要么把人當成鬼,“胡蘿卜”加“大棒”;要么把人當成神,沒“蘿卜”光加“棒”。所以,企業要想持續成功,尤其在區域市場順利實施你的戰略,就是要把這些“壯士”變成“鐵弟兄”。但這需要激勵,需要一套科學的激勵機制。
上海追夢營銷策劃公司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