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
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
------【清】秋瑾
酒的產生歷史漫長,是人類生活中的主要飲料之一。中國制酒更是歷史源遠流長,品種繁多,名酒薈萃,享譽中外。關于酒,我國各種傳說和文字記載都有關于酒的說法。
酒既可養生,亦可治病,這種保健的功用大大促進了飲酒陶瓷器皿的生產、改進和提高。古文中的'酒'寫作非常形象,是陶器缶的象形,由此可見陶瓷器在飲酒中的重要作用。
春秋戰國是中華酒文化的萌芽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農耕技術的改進,粟米稻谷等糧食作物的生產技術又有了較大的發展,為釀酒而制作的陶瓷器也相應增多。此時無論是富貴階層,還是平民在考慮儲存糧食時,都必須大量使用陶瓷容器來裝盛。他們發現了谷物、瓜果發酵的'秘密',掌握了用曲釀酒的技巧,先民們采用陶瓷器釀制清釀可口的酒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為了鞏固封建經濟基礎,適合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戰國七雄'紛紛變法,圍繞著農、糧、食等問題開展了一系列的社會改造。'V' 形犁鏵的使用,為農田深耕細作、糧食豐收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施肥技術的進步,提高了糧食作物的產量和質量。當時稷、黍、稻、麥、菽、麻等糧食作物普遍種植,單位面積產量得以較大的提高。
以粟為例,據《春秋》記載,上熟的每畝年產量可產四至六石。由于一些釀酒工人已較熟練地掌握制曲的技術,加上糧食又比較富余,此時的釀造業已成為'平常'的手工業。飲酒已不是封建地主、貴族的專利。雖然平民百姓不能整日伴酒而生,但逢年過節,大小祭祀還是能品飲些自釀的酒。
戰國時代的商人十分活躍,'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他們不避艱難險阻,四處經商形成了中國早期的市鎮。其中有的城市和小集市開了酒肆,《史記-孟嘗列傳》:'乃多釀酒買肥牛',說明了酒在日常生活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對酒的需求,無形中也刺激了飲酒陶瓷具的生產和發展。
此時的原始瓷酒具器種,不僅數量多、而且質量也高(火候高,基本已達到了瓷化的地步)。品種有壺、杯、碗、盅、斗、爵、觥、觚、學、厄、角、蠱、彝、卣、盞、觶等等。
秦朝大一統對陶瓷業發展和酒文化的影響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嬴政一中國。結束了六國割據的混亂局面。同時文字、度量衡、貨幣的統一,土地實行私有化等等,也有力地促進了社會發展。公元前216年,秦始皇'令黔首自實田'??陀^上肯定了地主階層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對糧食生產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制酒業也有了相應的發展。
秦雖然統一中國,但統治時間短暫,陶瓷業生產產生了失重現象。那些叮以顯示兵戎宏大、宮殿雄偉的陶業雕塑品大量出現,而日常生活的陶瓷用具,尤其是酒具就少得可憐,從各地出土的器物來看,充分說明了這點。秦時的酒壺猶如始皇統一中國一般,很有霸氣。此時帶蓋的陶酒壺較多出現,這種帶蓋的酒器一可增加衛生程度,二可保鮮、保濕,這應是酒文化的一個新的閃光點。
由于長期和秦兵征戰,西漢初期陶瓷業生產沒有相對穩定的局面支撐,因此日用陶瓷品種不多,器型單一。酒具也不例外。一些遺址和墓葬中出土的酒具除了壺,就是罐,沒有什么新意。但一種盤口壺的酒具卻較多地出現,與這種器物相近的侈口、細頸、肩部線刻水波紋,細線'S'和卷草紋,帶獸頭或葉脈紋等等的酒壺也時常出現在飲酒具中。
漢朝時期陶瓷和酒文化的重光
東漢時,我國成熟瓷的產生、黑釉瓷的出現,為陶瓷酒器生產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基礎,豐富了酒具的品種,用陶瓷器飲酒也從此興旺了起來。
此時的東北高句麗民族,他們汲取漢民族的文化精華,大力從事農業生產,他們非常善于釀酒,并將釀出的美酒進貢給漢王朝,這是少數民族釀酒的最早例子。
東漢時期,地主田莊經營盛行,田莊種植的小麥、大麥、春麥、粟、黍、稷、稹禾、粳稻、大小豆等糧食作物,都是制作酒曲、釀造美酒的上好原料,莊田主自己大量制作各種酒醋等食物,酒的制造趨向于普及。在當時,對陶瓷酒器的需求就更加強烈了。
天然酒歷經幾代人的生產實踐,逐漸發展起來。與酒文化密切相關的陶瓷器具,也由之衍生,并逐漸成熟。中國是酒的故鄉,是一部飄散著酒香的文化史。酒器是酒文化與陶瓷的完美結合。發掘中國陶瓷酒器的內涵,方能夠讓我們深刻的體會酒文化的內涵。
這是中國千年不斷傳承的文化,
亦是自古至今代代相傳的智慧,
更是書寫在血液里的祖先密碼。
您且留步來聆聽這生活的脈搏,
關注我們,一同感受陶瓷藝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