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大禹鑄幣救黎民 夏桀荒淫失江山
詩曰:
盤古開天破鴻蒙,媧皇造人萬物生;
三皇治世定人倫,禹湯造幣代稱頌;
管子圜法創九府,穆公患重不患輕;
平準食貨多少事,不勝黃粱一場夢。
佛法有云:三千世界歷經無數劫,每劫相當于大梵天之一白晝。如今這一劫,凡人間四十三億二千萬年。
卻說,四十多億年前,天地混沌,清濁不分,宇宙不過一枚雞蛋大小,地球更如同一粒塵埃。盤古氏孕育其中一萬八千年,忽一日,開天辟地,清氣上升,濁氣下降,山川河流顯現,日月星辰運轉,終有了如今的世界。
每個人都有母親,而每個人的母親也有母親,依此上推萬代,終能歸于一人,此人在東方神話里叫做女媧,在西方神話里叫做夏娃。根據科學考證,現今人類的部份粒線體DNA都和十五萬年前一位非洲女性相同,這位偉大的女性便是概念上的“女媧”了。
一、神話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代
在中國神話中,盤古的后裔華胥氏因為一次外出,不小心踩了雷神的腳印,回去便有了身孕,產下伏羲氏,據說陰陽八卦是伏羲氏的發明。伏羲氏族享國111年去世(可能每一位氏族首領都號為“伏羲氏”),傳位于神農氏族。一個“農”字,反映出中國社會告別了捕魚打獵、刀耕火種、靠天吃飯的時代,而是進入農耕文明時代。神農氏族在位139年,當然,這不可能是一個人,而是幾代神農氏。
圖1.1 先秦帛畫中的華胥氏
于此同時,黃帝軒轅氏統一了熊、羆、貔、貅、貙、虎六個部落,與炎帝神農氏族聯手,在河北涿鹿一帶擊敗了蚩尤部落。最終,有熊氏族(即黃帝部落)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一統,進行了真正意義上的民族融合,“華夏民族”,也就是漢族的前身正式定型,所以中國人都叫做炎黃子孫。黃帝部族在位100年。伏羲、炎帝、黃帝史稱“三皇”。神話中的三皇時代統治中國350年。
隨后,這個大一統的部落集團,又經歷了少昊、顓頊、帝嚳、帝堯、帝舜五代領導集體,史稱“五帝”。根據史書記載,這五個部落集團統治中國長達364年。
圖1.2 漢代畫像石伏羲女媧
圖1.3 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
二、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夏朝的滅亡
公元前2013年,帝舜傳位于夏后氏部落首領大禹,他的兒子“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夏”,當然,這個王朝是否存在,還有爭議。但幸運的是,中國古代典籍中對夏王朝的每一任國王的名字都清楚地記錄了下來,不再像之前一樣,無論誰即位都是同一個名號。
大禹的兒子啟建立夏王朝之后,傳位至第17代國王,名叫姒癸,在民間傳說中,此人天生神力,不僅可以一拳打死豹子,而且能把銅劍像面條一樣撅斷,他不僅武藝超群,而且文采出眾,用今天的話說,貌似潘安、富可敵國,又才華橫溢,而且年紀輕輕便即位為一國之君。更值得一提的是,姒癸用情專一,五十二年如一日,深愛著妹喜公主。妹喜是有施國的公主,舉國第一美女,當時的知名度直指林志玲,更是中國古代四大妖姬之首。這個妹子有特殊的癖好,愛穿男裝,喜歡聽絲帛碎裂的聲音,也就是說,這位美女經常Cosplay成一個男人,每天干的事就是親手撕碎別人大腿上的絲襪??上某瘺]有DV機,否則錄制成視頻,肯定不遜色于今日的島國教育片。后人深深敬仰這位女漢子,每每聽到妹喜的故事,不僅咽下口水,暗羨不已。戰國時期,就有好事的粉絲做詩一首,以紀念這位在SM事業上的偉大先驅:
有施妹喜,眉目清兮;
妝霓彩衣,裊娜飛兮;
晶瑩雨露,人憐之兮。
圖1.4 山東嘉祥縣武梁祠東漢畫像石
左圖中大禹手中持耜,頭戴斗笠,上身穿寬袖衣,下體穿裳,足穿方口鞋。右圖夏桀手持青銅戈,坐在兩個奴隸身上。
公元前1542年,一個名叫子履的人,他是五帝之一帝嚳之子“契”的第14代孫,當然也是傳說中黃帝的后代,帶領著他的商部落,在伊尹的輔佐下,經歷了十一次大戰,最后在鳴條之戰中一舉擊敗了夏朝最后一任國王姒癸。年近古稀的姒癸,帶著已過花甲的妹喜,一起逃走,半個世紀的忠貞愛情,由此可見一斑。商部落并沒有把夏部落趕盡殺絕,而是讓姒癸和妹喜終老山林,姒癸死后,謚號為桀,也稱夏桀。成語“桀驁不馴”就來源于此人。
子履定都河南商丘,建立了商王朝。子履死后,謚號成湯。
圖1.5 商湯、伊尹畫像(明刻本)
三、古代典籍中記載的大禹和成湯“鑄金幣”
中國古代有一本經濟學典籍《管子》,此書中記載了大禹、成湯鑄造金幣的故事。話說大禹王在位之時,天下水患嚴重。似乎世界各國的神話故事中,都有史前大水災的場景,例如:西歐的希伯來諾亞方舟、古希臘的丟卡利翁洪水神話等。大禹王治理的水災,應該在黃河、淮河附近。在位第五年時,因為水患嚴重,老百姓顆粒無收,無法生活,大禹便組織人開采歷山的礦藏,鑄造金幣,以拯救天下黎民。治水成功后,劃分天下為九州,開采各地銅礦,鑄造了九鼎,剩下的銅料還不少,大禹王說別糟踐了,緊跟著鑄造了一根勘定江海深淺的定海神針。
自古以來,開礦都是賺錢的生意,當農業耕作年成不好的時候,開采銅礦,鑄造一些青銅器物,可以與其他部落交換糧食、牲畜,度過災年?!豆茏印返挠涊d,雖然明確說是“鑄金幣”,但是商代之前的青銅貨幣在考古中從來沒有發現過,應該視為后代臆測附會的說法。但是,新石器時代晚期到夏代時期,中國的青銅工業確實已經發展為一定的規模。大禹時期開采銅礦,鑄造簡單的青銅制品,應該是可信的。這些青銅器物用來交換其他的生活必需品,是“物物交換”階段。但是,銅這種金屬,無論鑄造成什么樣式,它天然就具備“貨幣”的職能。商代之后,貨幣金屬固定到“銅”這種金屬上,與中國上古時期對銅礦的勘探、開發密不可分。
歷山究竟是哪里?史書上雖然沒有明確記載,但也能從今天的地理學上推測。史書記載,大禹王生于蒲阪,漁于獲澤,耕于歷山。最有可能的位置,位于山西沁水、垣曲、翼城、陽城等縣的交界處,這里奇峰峭壁,挺拔俊秀,景色迷人,四季如春,其中下川遺址是一處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經碳14測定距今二萬四千年至一萬六千年,是中國舊石器時代晚期后一階段以細石器為主要特征的石器文化遺址,主要分布在以歷山下川為核心,縱橫二三十公里的山岳地帶。重要的是這里的礦產資源也十分豐富,地下蘊藏有金、銀、銅、石英石等礦藏。
中國的青銅器時代開始于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夏代,根據河南偃師二里頭夏代遺址發掘所發現的鑄銅作坊和青銅器物來看,這一時期的青銅器已經出現了禮器、兵器、生產工具、樂器和裝飾器等五大類型,而在貴族墓出土的青銅器主要是禮器和兵器。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禮器和兵器,奠定了中國青銅器以禮器和兵器為主的構架模式,因為在古代中國,對于一個國家,最重要的兩件事,一是祭祀,二是用兵。祭祀包括祭祀天地山川和祖先,大型的祭祀典禮需要高規則的青銅禮器,而戰爭則需要大量的金屬兵器,尤其是對外族的征戰中,誰使用了金屬兵器,誰就掌握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所以,青銅禮器和青銅兵器發展比較迅速。而農具、工具等,直到戰國時期,仍然有石頭制品。雖然這一時期的青銅器形體都較小,粗糙、單薄,但它代表了新的生產力,在生產、生活及戰爭中所表現出的優點,遠遠超過石、木、蚌、骨器,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
《管子》同時也記載了,商湯即位第七年,天下大旱,老百姓沒有飯吃,只好賣兒賣女換糧度日,商湯組織百姓開采莊山之金鑄造“金幣”,來救贖人民。現在看來,這個說法與大禹鑄幣一樣,也是后人的推測,因為考古中也沒有發現過商代早期的金屬貨幣。至于莊山是哪里,如今已經不可考證,而且商丘附近也沒有發現過古代銅礦遺址。不過,緊靠商丘的徐州地區銅礦資源豐富,不排除古代的莊山在徐州的可能。
圖1.6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鼎高20厘米,口徑15.3厘米,此青銅鼎為斂口、折沿、環耳,空心四棱錐狀足,腹飾一周帶狀網絡紋,是迄今所見時代最早的銅鼎。傳說中大禹鑄造的九鼎,如果真實存在,模樣應該跟它差不多。
圖1.7 長流銅爵
1975年河南偃師二里頭出土,是迄今我國發現最早的青銅爵,該器鑄造于夏代晚期,高22.5厘米,流尾長31.5厘米,杯身為細腰瘦腹的筒狀,一側有便于端握的把手,下部為三根扁長尖足。杯口窄長流、尖長尾,制作精美,堪稱國之瑰寶,現藏于偃師商城博物館。
四、夏王朝的實物貨幣——糧食和布帛
那么說,從三皇五帝到成湯滅夏,中國就沒有貨幣嗎?答案既否定又肯定。從經濟學意義上來說,真正的鑄幣在中國出現的很晚,直到公元前六世紀的東周時期,才出現在古老的晉國市場上。從三皇五帝到西周時期,這長達兩千多年的時間里,老百姓用什么買東西呢?答案是:實物貨幣。也就是當時的糧食和布帛。這兩樣東西,被大家約定俗成,成為貨幣形式的第一階段——實物貨幣階段。
傳說大禹治水之時,禹王手下有一員得力干將,名叫子冥,在治水時立下了大功。此人就是商王朝建立者成湯的直系祖先。夏王朝建立之后,子冥被封到一個叫“商”的地方擔任部落首領。子冥去世后,他的兒子王亥繼承了首領之位,王亥這個人腦子很聰明,除了喜歡馴服牛馬,還喜歡趕著牛車去各個部落交換東西,例如王亥趕著自己馴服的牛馬,到制陶部落去換陶器,又帶著陶器去換糧食,換了糧食又換布匹,總之換來換去,自己的東西越來越多,吃穿不盡,商部落也就越來越強大。
王亥每到一處,其他部落的人就會說“商部落的人來啦,換東西了!”,慢慢簡化成“商人來了,換東西了。”于是,商人這個名字就出現了。交換這種簡單的行為,就是成為了商業的最早運作模式。
在交換結算的時候,可以把各種貨物換算成糧食價格,或者布匹的價格,等價交換,商人從交換中賺取差價。于是原始的商族部落的人,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生意人。商王朝建立之后,貝殼貨幣最終出現在這個朝代,也是順理成章、水到渠成的。
圖1.8 陜西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粟(小米)及儲存粟的陶罐
在夏代,糧食是最早的實物貨幣之一。
圖1.9 1975年在二里頭遺址Ⅵ區KM4中發現的銅牌上有至少6層粗細不同的紡織品,最細的為每平方厘米經緯線52×14根。絲織品為新石器時代、夏代、商代時期主要的實物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