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更新的“書畫藝術收藏清風堂”
每天不一樣的藝術享受
————————————————————————————
今日導讀
一、俄羅斯繪畫四人展:不止暗香 還有綻放的光芒
二、每天古書畫:幾幅珍貴的唐宋繪畫
三、烏克蘭繪畫:平靜生活 是一首溫暖的歌
四、國畫清風雅集:拍賣場上的巨匠之作
五、西方油畫經典賞析——偉大的拉斐爾
六、精美攝影:薄霧之晨 仙女來臨
七、清風寶笈:南宋 李嵩繪畫精品選
八、加拿大繪畫:淡然里暗藏的詩意
拉斐爾(Raffael Santi,1483-1520)是文藝復興“三杰”中最年輕的一位,他出生于意大利中部馬爾比諾城的一個御用畫師家庭,從小就受到了藝術的熏陶,年輕時失去雙親,由一位大公的妻子撫養成人。17歲時師從畫風柔和的著名畫家彼魯基諾,在畫室里受到了嚴格的訓練,不僅學習繪畫,而且學習數學、透視學、解剖學、化學、建筑學、文學、哲學等等課程。
拉斐爾勤勉好學,聰慧異常,很快就掌握了老師的技藝。他的作品與老師的作品就像一個模子倒出來的,如果不署名,甚至分不清到底是誰的作品。拉斐爾作品的最大特色是平易近人,親切自然。在他筆下,精心的推敲融合在用流利線條構成的輕松自如的藝術世界中,一切都仿佛是天性的自然流露,是一派天籟之聲。
1508年,拉斐爾25歲。他的叔叔、建造圣彼得教堂的負責人、著名建筑家布拉特曼,向尤利烏斯二世推薦拉斐爾來完成梵蒂岡的壁畫。教皇尤利烏斯二世是個野心勃勃的人,他想把全意大利的優秀藝術家都集中到羅馬,用藝術美化這座“永恒之城”,使羅馬成為“全世界的中心”。這為拉斐爾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機會,從1508年開始,拉斐爾歷十年之久,完成了梵蒂岡的宏偉壁畫。
假如說,圣母像使拉斐爾有了自己的藝術風格,那么,梵蒂岡壁畫則使拉斐爾的藝術創造力達到了頂峰。這些作品使拉斐爾成為文藝復興三杰之一,與達·芬奇、米開朗基羅齊名。
詩學 1509-10年,寬670厘米
哲學 1509-11年,直徑 180厘米
拉斐爾為梵蒂岡完成了四組壁畫,總的題目叫“教廷的成立及其鞏固”,主題就是歌頌教會的權威與信仰。第一廳是梵蒂岡簽署大廳,拉斐爾創作的四幅壁畫分別是:《神學》《詩學》《哲學》和《法學》。第二廳拉斐爾根據詩人埃利奧多羅的詩繪制了四幅壁畫:《赫里奧多羅被逐出神殿》《波爾申娜的彌撒》《彼得被救出獄》《教皇和阿提拉會見》,歌頌教皇的權力及其勝利。第三廳是“火警廳”,壁畫《波而奇廳的火警》是歌頌教皇利奧四世用祈禱消滅火災的神功,由拉斐爾的學生完成。
在這些壁畫中,最著名的是《雅典學院》。這幅作品,以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所建立的雅典學院為題材,表現藝術家把智慧和真理作為自己最高追求,也就是把希臘精神作為自己的最高追求,這也正是一切人文主義藝術家的最高追求。
這幅作品,以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為核心,五十幾位古希臘最著名的學者在自由討論。這是一座縱深的高大建筑,學者們齊集一堂,好像在舉行什么典禮,洋溢著百家爭鳴的熱烈氣氛。
在建筑物的兩側,有兩座雕像,一座是智慧女神雅典娜,一座是音樂之神阿波羅。這是一個極其神圣的地方,兩位古希臘最偉大的學者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出現了。他們每人手上拿了一本很厚的書,似乎正在爭論世界的本質。柏拉圖用一個手指指向天,似乎在說,世上的一切,都是由天來決定的。柏拉圖是客觀唯心主義者,認為理念是世界的本質。亞里斯多德是唯物主義者,他用手指指地,似乎在說,世界的一切,是客觀存在的,物質才是世界的本原。其余的人,或者在聽他們的談話,或者在他們的周圍討論問題。
左右兩側,都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小組。在畫的左下角有一個小組,中間寫字的那個人是數學家、美學家畢德格拉斯,一個少年給他扶著木牌,他第一次提出“和諧是美”的思想。在他的側后方,有一個老者,正在記畢德格拉斯和諧數字。在畢德格拉斯對面,用手指著書中句子的學者是修辭學家圣諾克里斯特,兩人中間有一個穿白斗篷的金發青年,漂亮而冷峻,是拉斐爾家鄉的大公。在修辭學者的后面,是一個正在思考的學者。
在畫的右下角也有一個小組,中心人物是弓著身子,用圓規畫圖的幾何學家歐幾里德。旁邊那個穿古代黃袍、頭戴貴冠、手持天文儀的人是埃及天文學家托勒密,他第一次提出了日心說。在托勒密的對面,是建筑家布拉特曼,正是他把拉斐爾介紹給教皇。
這幅畫體現了古希臘精神和基督教教義的融合,人物的組合、空間的處理,均達到高度完善和諧的境界,形成了多樣統一的完美效果。
《西斯廷圣母》(作于1513),也是為教皇而作的梵蒂岡宮殿壁畫,融合了意大利兩個世紀以來藝術發展的精華。圣母形象美麗、溫良、賢淑,已是人間母性的理想化身。和以往的圣母像相比,又增添一種貴族氣息,畫面體現出更加莊嚴崇高的意味。此畫是拉斐爾一生最后的也是最著名的一幅畫。
這幅祭壇畫是為一個以西斯廷教皇為名的教堂而作,因此稱為《西斯廷圣母》。在這幅畫中的圣母仿佛是從天而降,畫的前景上帷幕剛剛揭開,圣母瑪利亞抱著幼小的耶穌從云端降了下來。帷幕邊跪著兩個迎接的圣徒,左邊是教皇西克斯特,穿著一身金色的錦袍,做著歡迎圣母和耶穌的手勢,他的容貌和表情顯得很虛偽;他對面跪著的是圣母的女信徒叫渥娃拉的,她衣著樸素,神態自若地低著頭下視,表示崇敬和恭順的意思。
西斯廷圣母的形象,表現出拉斐爾的人文主義思想在宗教畫里不注重宣傳什么教理,而是著重于把圣母表現為溫柔的母性形象,和人發生感情的共鳴,這一點和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有共同之處,但是他們的藝術風格都具有自己的特點,拉斐爾所畫的圣母則更富有女性的溫柔和秀美。圣母和女信徒的臉部也是以柔和的筆調畫成,細長的彎眉和文雅、端莊的臉龐,是他所創造的圣母像富有的同一的典型。在用線、用色方面也是以圓潤和優雅著稱的,在他的畫里很少出現生硬的線條。這幅畫里的圣母徐徐下降的動勢是在她的微動的曲線衣紋和圓潤的朵朵白云中襯托出來的,他的這些線都很富有體積感,而且組成一個柔和而又和諧的韻律。
《西斯廷圣母》是拉斐爾最成功的一幅圣母像。這位圣母,是人民的愿望,是幸福的象征,是自我犧牲精神的典范。她的價值是永恒的,俄羅斯巡回畫派的領袖克拉姆斯科依評論這幅作品說,“即使到人類停止信仰的時候,仍不失去其價值”。
他最著名的藝術作品是1514年創作的《椅中圣母》。圣母、圣嬰、圣約翰,被人們稱為圣家族。在歷史上,不知道有多少畫家畫過這一古老的藝術題材。但是,在所有以圣家族為題材的繪畫中,最美的就是拉斐爾的這一幅。
拉斐爾的《椅中圣母》,最大的特點是親情與美麗。人們認為她們就是現實生活中慈祥的母親和兩個可愛的孩子,在充滿愛意的氛圍中和諧地生活在一起。圣嬰坐在圣母的右膝上,圣約翰坐在圣母的左膝上。圣母的披著民間圖案的帶穗披肩,紅色的上衣,藍色的斗篷,就是當時意大利婦女的服飾。圣母戴的頭巾,就是當時意大利婦女戴的頭巾。神完全變成了世俗的人。
這幅完美的繪畫,后來成為許多旅游者朝圣的對象。導游發現,要想讓旅游者記住并熱愛這幅作品,總要與一個故事、一件軼事、一段傳聞相聯系。比如人們往往要問,三個人物為什么要安排在一個圓形的框內呢?
1820年,霍瓦爾特寫了一本供導游用的小冊子《隱士傳說》,為這個問題編了一個有趣的故事:從前,一個德高望重的隱士在森林里遇到了一群狼。隱士急中生智,爬上一棵橡樹,狼群圍住了橡樹。后來,酒店店主的女兒救下了隱士。隱士在酒店住了一夜,并受到了款侍。第二天,隱士離開酒店時,預言這個姑娘和這棵橡樹將流芳百世。若干年后,橡樹被伐,做了酒桶。姑娘她結了婚,生下兩個可愛的兒子。一天,拉斐爾路過這里,看到兩個天使般的孩子和年輕漂亮的母親畫意甚濃。但他沒有帶繪畫的工具,急中生智,就把酒桶翻過來,在酒桶的底上用陶土畫下母子三人的形象。
這是故事,不是事實。拉斐爾這幅畫是1514年完成的,而這個故事是在1820年編出來的,中間隔了300多年。但人們編寫這個故事,說明對這幅畫的崇拜和熱愛,同時也說明拉斐爾所表現的三個人,并不是渺渺天國的神仙,而世俗的人。
另一個導游又編了另一個故事:拉斐爾是一位挨餓的天才,他沒有錢買畫布,于是就有人讓他在酒桶上面作畫。導游信誓旦旦地說,佛羅倫薩美術館的檔案中有確鑿的記錄。
拉斐爾藝術風格形成的標志,就是他所創作的圣母像。
《帶金鶯的圣母》,畫面構圖吸收了達·芬奇金字塔形的構圖方式,畫中的圣母完全是一位慈愛、溫良而又美麗的平民婦女形象,體現了世俗的理想。圣母身后是一片優美恬靜的田園式風光,整個畫面線條流暢,人物生動而優美,把感性美與精神美和諧無間地統一起來,從而傳達出一種純凈明麗的情調,體現了人類的美好愿望和永恒感情。
《圣母的婚禮》,是拉斐爾成名之作。這幅作品表現了一個《圣經》故事:瑪麗亞和約瑟,按照上帝的神諭舉行婚禮。畫面上有兩大群人,中間站著的那個人是主教,他是主婚人。畫面左側的是瑪麗亞和一群美麗的少女。畫面右側的是一群男青年和英俊少年的瑟,他們每人手中舉著樹枝,向圣母瑪麗亞求婚。主教說,按照上帝的旨意,只有樹枝開花的青年,才是瑪麗亞的丈夫。結果只有約瑟手中的樹枝開花了,其余的樹枝都沒有開花。主婚人按照上帝的旨意將瑪麗亞許配給約瑟,他命約瑟給瑪麗亞戴上象征結婚的指環。瑪麗亞身后的女友顯示出羨慕和高興的神情,約瑟身后的那群求婚的男青年流露出失望和懊喪的神情。畫面的右側有一個男青年,由失望而憤怒,當場將樹枝折斷。整個畫面,特別是那座教堂,精熟地運用了透視法,廣場上鋪設的石板的透視線,給人以真實的、廣闊的空間縱深。
人們給拉斐爾的圣母像取了不同的名字,或者根據收藏者的名字命名。例如:《大公爵的圣母》《康尼斯達比勒的圣母》《阿爾巴家的圣母》等;或者根據圣母像所放置的教堂命名,例如:《西斯廷圣母》;或者根據作品中圣母的背景命名,例如:《草地上的圣母》《花園中的圣母》《椅中圣母》等;或者根據作品的內容取名,例如:《帶金鶯的圣母》《戴冠的圣母》等。
拉斐爾的圣母往往被描繪為一個平民的母親。她純樸、善良、溫柔、美麗、端莊、和藹,充滿了溫馨的母性,是一個洋溢著幸福和歡快的人間少婦。在她的身后往往是一片優美寧靜的田園風光,兩個天真無邪的嬰兒(即耶穌和約翰)在她的膝下嬉笑玩耍,色彩柔和圓潤,比例均衡和諧。作品中沒有任何的神秘色彩和禁欲主義,體現了拉斐爾的人文主義思想。
正如俄國藝術理論家普列漢諾夫所說:“拉斐爾的圣母像是世俗的理性戰勝基督教的修道院的理想的最突出的藝術表現之一”拉斐爾在佛羅倫薩時所創作的圣母像大多屬于這一類。
《花園中的圣母》是一位善良美麗、享受天倫之樂的圣母。這首先是佛羅倫薩人民歡快情緒的反映,其次也是拉斐爾個人歡快情緒的表現。此時,年輕的拉斐爾遇到一位美麗的少女,即刻被她那富于魅力的形象所吸引。她叫拉芙雷娜,是一個面包師的女兒。拉斐爾發狂地愛著她。
當時有位傳記作家寫道:“美麗的少女拉芙雷娜,經常出現在與住房緊緊毗連的小花園里。花園的圍墻不高,人們不難從墻外窺見她的倩影。因此,年輕人,尤其是藝術家們——他們永遠熱烈地崇拜美,時常爬上墻頭凝望她。據說拉斐爾第一次見到她時,她正在花園里一個小噴泉下洗濯她的秀足。拉斐爾為她那純美無瑕的姿容所傾倒,深深愛上了她。拉斐爾與她結識后,發現她的心靈與外表一樣美好,便更加如醉如癡地愛戀著她,以致離開她就無法活下去。
”據史料裁,她是拉斐爾最理想的模特兒,拉斐爾所創作的一系列圣母像,包括著名的《西斯廷圣母》,都有拉芙雷娜的影子。拉斐爾為她畫了一幅肖像畫,名叫《戴面紗的女子》。在這幅畫上,畫家充分地運用了色彩的表現力,從美麗的膚色到華貴的衣褶,都細致入微地表現出來。她閃光的眼睛含情脈脈,安詳的臉龐略帶微笑,一手按在胸前,似乎充滿愛意。
假如我們仔細品味,拉斐爾的圣母像與這位女子的肖像畫,確有許多相似之處。由此可見,拉斐爾筆下的美麗無比的圣母的形象,不來自渺渺的天國,不來自憑空的想象,而是來自現實生活。
1512年創作的《佛利紐圣母》與前邊我們所看到的圣母,既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相同點是:她們都是人而不是神,她們都是美麗而善良的。不同點是:這個圣母不像一個母親那樣的親切、和藹,在她的背后也沒有美麗的自然,她是高高在上的女王,沉靜、端莊,有無上的權力和威嚴,仿佛弱指一揮間就可以打倒邪惡,掃除黑暗。
拉斐爾只活了37歲,創作了近300幅作品,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圣母像,所以人們常常把拉斐爾的名字與美麗溫順的圣母聯系在一起,甚至可以這樣說,美麗溫順的圣母就是拉斐爾的藝術風格。教皇十分器重拉斐爾的才華,不僅請他繪制梵蒂岡宮廷壁畫,而且在布拉特曼去世之后委任他為圣彼得教堂的建筑總監,羅馬古代遺跡發掘總監。甚至有教廷想讓他當紅衣主教之說,雖屬傳聞,但教皇把自己的侄女許配給拉斐爾為妻,卻是真實的。
拉斐爾去世之后,據說紅衣主教為他寫了墓志銘:“拉斐爾在這里安息,大自然當他在世時,深恐被他征服;而當他去世后,大自然又恐隨他滅亡。”
微信號zhouzzq6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