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出健康 活出精彩-8》有氧運動、運動強度
專家:張抒揚
張建中
經常進行健身鍛煉或運動訓練,可促使人體心血管系統的形態、機能和調節能力產生良好的適應,從而提高人體工作能力。運動對心血管的長期性影響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心動過緩:健身鍛煉或運動訓練,特別是耐力性練習可使安靜是心率減慢。某些優秀的耐力項目運動員靜息心率可低至40~60次/分,這種現象稱為竇性心動過緩。這種竇性心動過緩是經過長期訓練后心功能改善的良好反應,是可逆的。但是在日常生活并不是心跳越慢越好,部分人,尤其是老年人心跳慢,出現乏力,頭暈甚至暈倒的情況,這種是疾病狀態導致的心動過緩,需要到醫院就診。
運動性心肌肥厚:研究發現,健身鍛煉或運動訓練可使心肌肥厚。心肌肥厚后,心臟收縮增強,心臟射出的血量的也跟隨增加,運動性心臟肥厚是對長時間運動負荷的良好適應。
心臟的儲備功能增加:靜息時,一般人和運動員的心輸出量無多大區別,由于運動員的心率較低,故每搏輸出量較大。從事運動時,兩者的心率都可達到同樣的高度,但運動員的心臟由于心肌肥厚,收縮力增強,每次射出的血量都明顯增加,因此總體心臟輸出的血量就明顯增加了,相應這個人可以從事的運動強度就會明顯增加。
跳繩是不是適合每一個人呢?張建中教授說:一般適合健康人。如果足有病變,如有癥狀的平足、跟痛癥、跖痛癥等就不適合做這種活動。
只踢毽子能達到有氧運動的標準嗎?
有氧運動是指人體在氧氣充分供應的情況下進行的體育鍛煉。即在運動過程中,人體吸入的氧氣與運動需求相等,達到生理上的平衡狀態。一旦運動量進一步增加,體內對氧氣的需求就會大于氧氣的攝入,肌肉在“缺氧”的狀態下高速劇烈的運動,這樣體內就出現無氧代謝,在體內產生過多的乳酸,導致肌肉疲勞不能持久,運動后感到肌肉酸痛,呼吸急促。所以大家都有這樣的經歷,如果短時間進行劇烈的短跑后,人總會疲憊不堪,肌肉疼痛要持續幾天才能消失。這種無氧運動我們是不提倡,對我們的心血管系統也是沒有好處的。相反,有氧運動能充分燃燒(即氧化)體內的糖分,還可消耗體內脂肪,增強和改善心肺功能,預防骨質疏松,調節心理和精神狀態,是專家提倡的主要運動方式。
1)接近而不超過“靶心率”,一般來說,靶心率為170-年齡的數值。如果你60歲,靶心率就是170-60=110(次/分)。你在運動時,可隨時數一下脈搏,心率控制在110次/分以下,運動強度就是合適的,當然這是指健康的運動者,體弱多病者不在此列。如果運動時的心率只有70~80次/分,離靶心率相差甚遠,就說明還沒有達到有氧運動的鍛煉標準。
2)自我感覺是掌握運動量和運動強度的另外一個重要指標,包括輕度呼吸急促、感到有點心跳、周身微熱、面色微紅、略出小汗,這表明運動適量;如果有明顯的心慌、氣短、心口發熱、頭暈、大汗、疲憊不堪,表明運動超限。
3)具體來說,慢跑、自行車、游泳、踢毽、跳繩這些都是有氧運動。
應該注意的其實一項運動是否有有氧運動,除了運動形式本身,更重要的是運動的度的把握,例如踢毽子,如果過度的運動,心率遠遠超過靶心率的時候也會變成無氧運動。
如何掌握運動的度呢?專家提出“1357護心鍛煉原則”,掌握了這個原則,運動既能保持規律又不會過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