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會相信僅僅傾聽就可以治愈大部分心靈的痛苦。
我也不信,在我剛開始做心理醫生的時候。
來訪者們說不了幾句,我就要跳出來揮斥方遒、指點江山,人生的路應該怎么走,心靈的痛苦應該如何搞定……
要不然怎么對得起我學過的那一長串的技術、我花過的那一大堆的時間、我付出的那一大坨金錢啊?
這短短的一句話,我已經說了三個“我”。
如果咨詢的那“50分鐘的一小時”內,充滿了“我”的話,來訪者要跑完了。因為這里太多“我”,沒地方給“他”。
幸虧學習的過程中,幾乎所有老師都說,傾聽是第一位的。
后來我越來越能夠在咨詢室里專注地聽,我的來訪者越來越多。
很多初入門的心理醫生問我,“怎么我的來訪者都跑了?”
我的答案總是不變的,“你聽的不夠。”
有次我和人開玩笑,一次咨詢800塊錢的話,如果你能保證提供40分鐘的專注傾聽的話,那就值700塊。
這個世界所有人都喜歡說、說、說,傾聽已經瀕臨絕跡,是一種非常昂貴、異常稀缺的資源。這東西太值錢了。
很長一段時間,人們都不明白為什么僅僅傾聽就可以治療心理疾病。
其實被人傾聽,這是一種本能需要。
每個人遇到心結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找人傾訴。
我問過無數來訪者:“你在來找我之前,已經痛苦了一段時間,告訴我,這段時間你是怎么撐過來的,你做了什么事情讓自己好受一些?”
在來訪者們列出來的一大堆事情中,“找人傾訴”幾乎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選項。
心理咨詢之所以有市場,往往有兩個重要的原因:
第一,來訪者找不到人傾訴;
第二,來訪者找到的傾訴對象,沒法提供全神貫注的、長期堅持的傾聽。
以傾聽為主的心理動力學療法起源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在美國它一度成為雄霸美國心理治療領域50多年的療法,然后才逐漸讓出自己地盤,那幾乎100%的占有率差不多跌了一半,讓人們感概:精神分析衰落了。
隨之而起的是各種各樣把心理動力學治療妖魔化的傳說,比如說“這東西根本沒有用”,或者“這東西花費太長時間。”
但是心理醫生們都知道,只要你認真傾聽,很多癥狀少則幾次,多則十多二十次就消除了。
如果你只是想要一個“治療有效、我很有用”的結果,你就可以在這個時候宣布,“我們偉大的心理治療已經勝利結束,取得了圓滿的結果。”
然后來訪者會走,也許一去不回,也許去了還會回來。
但是如果你繼續聽下去,克服你對“成功”、“有用”的欲望聽下去,你會聽到你這輩子從來沒聽說過的很多東西,這些東西也是來訪者自己從來沒有去聽或者很長時間不敢去聽的東西。
《現在全明白了》這本書的作者Stockton就是一個很好的聆聽者,他每天聽他人的故事,整整五十多年。
然后他記錄下了他聽到的這些故事,通過這些故事,他告訴人們兩點:第一,談話療法為什么會起效;第二,它是怎么起效的。
第一次看完這本書的時候,我就想,這本書應該發給每個做心理動力學治療的來訪者還有他們的家里人看。
然后我們組織了一個20個人的咨詢師團隊,翻譯討論這本書,翻譯者們同時接受Stockton的督導。
等到這個工作小組結束的時候,我的想法是,這本書也應該作為教材,給每個初學心理動力學療法的心理醫生看看。
Stockton抓住了心理動力學療法的核心——自我認識。
很多人都以為心理醫生是一個教導者,一個指路明燈,一個或慈祥或嚴厲的老師。
其實在做心理動力學療法,比如自我認識療法的時候,心理醫生的心態是敬畏和好奇——對真理的敬畏,對來訪者會如何通過自我認識而自我療愈的好奇。
正因為分析者知道自己一無所知,所以來訪者可以成為一個知道自己很多的人;如果分析者宣稱自己知道一切,那么來訪者就必然成為一個盲目的人。
治療師要帶著蘇格拉底那樣的謙卑心態聆聽,這樣才能聽到真理的聲音;這實在是無比地困難,這要求我們放下自戀,承認自己無知。
在學習、翻譯Stockton的這本書和這個治療方法的過程中,我們20位譯者有的遭受了自戀打擊,有的經歷了自戀修復,有的依舊故我,什么改變都沒有發生。
我想這本書的讀者也會經歷各種各樣的心路歷程。
無論是什么樣的歷程,都祝愿你的生命中,有那么一個地方,有那么一段時間是屬于你的,在這個地方、這段時間,有那么一個人,可以提供一雙專注傾聽的耳朵。
作者 李孟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