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85
時間到了
點盞燈
我在城市的另一端
陪你聊一療
——艾力克·彬
“我是一面鏡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實于父母,無論是外表還是內心,與他們是多么相似。”
“我告訴你們,最好不要抓著我,你們抓著我是控制不了我的。”
“你讓他跳,你看他敢嗎,他每次說完這句話,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孫子!”
“親,你有多久沒有叫我媽媽了?”
最近,你有沒有看到這樣一條新聞?
▼
最近,你有沒有收到學校這樣的通知?
▼
是什么樣的紀錄片,讓人大附中停課半天?
是什么樣的內容讓學校專門下通知
要求學生家長一起觀看學習?
這部不久前在央視教育與法制頻道
分三集播完的紀錄片
引起教育界的強烈討論
給了家庭教育當頭一棒
4月19日晚,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紀錄片——《鏡子》在央視首播。
這是一部經過十年策劃、兩年攝制的真實電影,讓問題少年首次說出心聲:父母更需要改造。
這是一個關于心靈回家的故事。
紀錄片只有三集,一共90分鐘。內容很簡單: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
但故事反映的問題卻不簡單。每個“問題孩子”的背后一定有個“問題家庭”,父母也意外接受了一次啟蒙教育。
影片以代際情感問題為切入點,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呈現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以情感教育缺失這一新視角,重新審視當今時代家庭面臨的親子關系、親密關系等情感問題。
▼
當孩子出現迷失的行為,例如不想學習、情緒不穩定、有抵觸性情緒時,他反映的很可能是父母間夫妻關系的失衡或模糊。
當孩子出現注意力分散、依賴、易結交壞朋友時,他所反映的往往是父母雙重標準、夫妻關系分裂、在家中缺乏歸屬感。
當母親的位置缺席時,孩子容易空虛憂郁、焦慮緊張、較優柔寡斷,也比較容易發生人際關系問題,難以表達自己,也難與人連接。
當父親的位置缺席時,兒子很容易發生成癮行為,例如沉迷于電玩、抽煙、喝酒、吸毒;女兒則很容易發生早熟、暴食或厭食癥、對成年男子有興趣、期待有人保護。
當父母一方或雙方想離開家或死去時,孩子在潛意識里會接收到這個信息,并以逃家、重病、發生意外危險等方式反映,嚴重者甚至會死亡,因為他們小小的心靈里幻想著:“我代替你走,這樣你就可以留下來”或是“我會跟著你一起走,這樣我們就永遠不會分開”。
孩子說,需要上課的是家長,可家長卻不這樣認為。有些家長固執的認為,自己在這個家里是最不需要改變的。
紀錄片在充分呈現社會生態復雜性的基礎上,給觀眾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間,讓心靈回家!讓愛不再變成傷害。
《鏡子》第一集
▼
《鏡子》第二集
▼
《鏡子》第三集
▼
(建議在wifi環境下觀看)
“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長是不是好家長”,俞敏洪看完紀錄片后說。
雖然不能把所有的鍋都甩給父母,但父母的確是影響孩子最深的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網絡首映后,網友思考發言:這是靈魂的共鳴。
導演盧釗凱說:
“在《鏡子》講述的故事背后,也融入了我們創作者對于人性的理解、對于愛和欲望的思考,我們從哪里來?我們今天在什么地方?將來去到哪里?對這些問題思考的結果,也就是大家要看到的這部片子。”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每個戾氣很重的孩子背后往往有一個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父母對孩子滿滿的愛有時卻造成了滿滿的傷害,這究竟是為什么?
與其說這部片子在探討家長如何教育孩子,不如說它教會了雙方如何去和解。
就像孩子們在培訓結束時,為父母朗誦的詩:“我是一面鏡子,我將用行動把家人從夢中喚醒”。
相信很多家長一定也跟片子中的家長一樣的認為
“我不想要改變,或者我需要改變的很少”
更多的是孩子的問題
經常聽到很多家長說:為什么別人家的孩子都那么聽話,成績都那么好,你卻這樣?
那我想反問各位一句,難道這不應該是你反思的嗎?同樣是孩子,為什么別人家的孩子那么聽話,成績那么好。你家的孩子卻是這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