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痹第二十七
【題解】周痹是由于邪氣侵襲,致使氣血不能周流的病證。文中主要論述周痹的癥狀病理和治療等,并講述了周痹和眾痹的區(qū)別,故篇名為"周痹"。
【原文】黃帝問于岐伯日周痹之在身也,上下移徒隨脈,其上下左右相應,間不容空,愿聞此痛,在血脈之中邪?將在分肉之間乎?何以致是?其痛之移也,間不及下針,其搐痛[1]之時,不及定治,而痛已止矣。何道使然?愿聞其故?岐伯答日此眾痹也,非周痹也。
黃帝日愿聞眾痹。岐伯對日此各在其處,更發(fā)更止,更居更起,以右應左,以左應右,非能周也。更發(fā)更休也。黃帝日善。刺之奈何?岐伯對日刺此者,痛雖已止,必刺其處,勿令復起。
【提要】本段講述了周痹的發(fā)病特點、病機和治療等方面的內(nèi)容,并對于兩種痹證進行了比較。
【注釋】[1]一唐痛懵,聚集之意。惱痛,即疼痛聚集在某一部位。
【白話解】黃帝問岐伯說周痹這個病,病邪在人的身體中隨著血脈上下的移動,疼痛的部位左右對稱,時時在轉移,又連續(xù)不斷,我想知道這種疼痛是發(fā)生在血脈之中?還是在分肉之間?又是怎樣形成這種病的?這種疼痛轉移得如此之快,以至于無法在疼痛的部位下針,當某一個部位的疼痛很明顯的時候,還沒有來得及決定怎樣治療,疼痛就已經(jīng)停止了。這是什么樣的機制呢?請您告訴我其中的緣故。岐伯回答說這是眾痹病,而不是周痹病。黃帝說我也很想聽你說一說眾痹這個病。岐伯回答說眾痹,其病邪分布于身體的各個部位,邪氣隨時發(fā)作,隨時停止,隨時轉移,隨時停滯,在癥狀上也表現(xiàn)為左右影響,左右對稱,而不是全身都疼痛。只是這種發(fā)作是有時發(fā)作,有時休止的。黃帝說針刺治療用什么方法呢?岐伯回答說一個部位的疼痛雖然很快就停止了,但還是要準確的針刺疼痛發(fā)作的那個部位,不要讓它再發(fā)。
【原文】帝日善。愿聞周痹何如?岐伯對日周痹者,在于血脈之中,隨脈以上,隨脈以下,不能左右,各當其所。黃帝日刺之奈何?岐伯對日痛從上下者,先刺其下以過之,后刺其上以脫之。痛從下上者,先刺其上以過之,后刺其下以脫之。
黃帝日善。此痛安生?何因而有名?岐伯對日風寒濕氣,客于外分肉之間,迫切而為沫,沫得寒則聚,聚則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則痛,痛則神歸之,神歸之則熱,熱則痛解,痛解則厥,厥則他痹發(fā),發(fā)則如是。帝日善。余已得其意矣。此內(nèi)不在臟,而外未發(fā)于皮,獨居分肉之間,真氣不能周,故名日周痹。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經(jīng),視其虛實,及大絡之血結而不通,及虛而脈陷空者而調之,熨而通之。其瘛堅[1],轉引而行之。黃帝日善。余已得其意矣,亦得其事也。九者經(jīng)巽[2]之理,十二經(jīng)脈陰陽之病也。
【提要】本段講述了周痹的癥狀特點、病機和治療方法。
【注釋】[1]瘛堅指筋脈拘急而堅硬。[2]九者經(jīng)巽巽,音訓,順達之意。九者,指九針。九者經(jīng)巽,指使用九針使經(jīng)氣通達。
【白話解】黃帝說好極了。我還希望您再講一講周痹這。個病是怎樣的。岐伯回答說周痹的病邪存在于血脈之中,隨著血液在身體中流動而遍及全身,所以,在發(fā)病的時候,并不是左右對稱的發(fā)作,而是病邪隨血液流動,停在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發(fā)病。黃帝說那么針刺治療又如何呢?岐伯回答說疼痛是從上至下發(fā)展的,就先針刺疼痛部位之下的穴位,使邪氣不再繼續(xù)下傳,再針刺其上部疼痛的部位以祛除病邪本身。黃帝說好的。那么這種疼痛是怎樣產(chǎn)生的呢?又為什么將這種疼痛稱作周痹呢?岐伯回答說風寒濕的邪氣,從外至內(nèi)逐漸侵入人體的分肉之間,將肌肉之間的津液擠壓為汁沫,汁沫因寒冷而凝聚,凝聚為有形之物后就更加排擠分肉而使之分裂,因此而生疼痛,疼痛發(fā)生之后,人的注意力就會集中在那個疼痛的部位上,心神集中在這個地方,就會使陽氣聚斂,陽氣聚而熱生,痛因熱解,疼痛解除之后,邪氣就會繼續(xù)流竄,在其他的部位聚集,于是疼痛也就隨之轉移到這一部位了,因此疼痛就會這樣此起彼落。
黃帝說好的。我已經(jīng)明白這其中的道理了。岐伯接著說這種病邪在內(nèi)并沒有深入臟腑之中,在外也沒有通過皮表發(fā)散出來,而是獨留于分肉之間,致使人身的真氣不能流暢地在周身貫通,因此叫做周痹。在針刺治療時,首先要沿著發(fā)病的經(jīng)絡,用手指按切診察,以判斷其病是虛是實,以及大絡的血脈是不是有瘀結不通,以及經(jīng)脈中有沒有下陷空虛的情況,根據(jù)證候進行調治?;蛴渺僬舻姆椒ㄍㄆ浣?jīng)絡,若有牽引疼痛,拘急堅勁的情況,就用按摩導引等方法行其氣血。黃帝說對。我明白這個病的機制了,也知道了治療的方法。原來使用九針除了能使經(jīng)氣順達流暢之外,還能治療十二經(jīng)脈陰陽不調的各種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