寢堂之昭穆
作者滁州全椒~陳發祥
祠堂之于中國人之重要性,似于教堂之于基督教信徒。與西人信仰不同,國人盡管有諸如儒釋道之眾多宗教追求,但本質上皆為祖宗信仰。盛世修譜,祠堂與家廟也與之同興。己亥年春節返鄉,遇到諸多朋友追問祠堂規制,尤其是寢堂祖先牌位的擺放方式——此事甚為嚴肅,不便于酒席上口頭回答,今日得空,撰文統一回復,供眾多友人參考如下:
祠堂一般分為禮門、享堂、寢堂三進,寢堂為祠堂的最后一進,一般以石欄桿圍住,主要是供奉祖先牌位,其地基比前二進禮門、享堂高一至一點五米,以示祖先高高在上。祖先的牌位宜采用硬木書寫,按階梯擺放。
始遷祖牌位一般呈于正中,左右二側按照左昭右穆之規制(因周朝第四代、第五代國王分別為周昭王、周穆王,故左昭右穆指左手擺放二、四、六世祖,右手擺放三、五、七等世祖),簡單理解就是左邊供奉雙數始祖、右邊為單數始祖,一般始祖之牌位只擺放到五世祖即可。同時,此類神主牌位,永世不祧(tiao,意思是永遠不更換)。
永世不祧的神主牌位還有以下幾類:一是祖先中有文攻武略者,高官厚祿者;二是富商大賈者,三是仁義鄉里者,四是為修宗祠或者宗族利益而做出貢獻者。同時,由于中國人有五服之內為親,五服之外親盡的習慣,故近世之祖先,尤其是高、曾、祖、父四位當供奉于上而不祧。
因牌位擺放是階梯狀,一些大的家族需要擺放的祖先數量較多,龕位有限,則按照“五世則遷”的原則,將上下五世之外的神主牌位遷出后,放在寢堂中的密室中,或者寢堂的二層閣樓上,不再祭祀。此種法則,似乎可以表述為“敬遠而近近”,只是遵從于五服之內的原則。牌位的擺放也頗為講究,大多數寢堂的神龕,有中、左、右之分,按“中龕為大、左昭右穆、左龕為尊”的原則擺放,應該符合規制的。
寢堂祖先歸位后,后世子孫,需要祭祀。古代家族祭祀,一般分為六祭,分別為“春、秋、中元、冬”及吉日祭、誕辰祭等,此時,祠祭的主要地點為寢堂,祖先肅穆,后世莊重,此為家族血脈之永傳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