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植物的滅絕,以及自然生態的破壞,已成為人們當下最切身的感受,其中的原因最主要的是人類的過度開發,環保已成為廣泛共識。我們很難讓孩子看到本真的自然,而認識自然又特別重要,尤其是在孩子的成長期。人類就是從自然中進化而來的,自然包含了生命的全部信息和智慧。
今天我們推薦一本BBC自然原生態經典作品《BBC全景自然百科:飛越地球》,它是BBC紀錄片《飛越地球》的同步圖書,這部紀錄片由動物間諜拍攝大師約翰·唐納執導,開創了原生態紀錄的一個新類型,圖書也是由他寫的,而且是他唯一的圖書作品。
約翰·唐納開創性作品《飛越地球》,雪雁飛過曼哈頓天際線
這部經典紀錄片是約翰·唐納的領先之作,豆瓣9.4分高評,隨著國內觀眾對這類間諜攝影題材逐漸了解和喜愛,約翰·唐納意識到將自己的原生態制作理念介紹到中國的時機日漸成熟。隨后,經過出版社近兩年的溝通,作者才最終同意授權中文簡體字版。
約翰·唐納,野生動物電影獨立制片人、格萊美獎得主、 BBC 金牌紀錄片導演,以派遣機械間諜拍攝動物生活而聞名。
推薦理由如下:
1.100%自然實拍畫面,獨一無二
2.首次采用鳥類伴飛技術,身臨其鏡
3.全方位間諜攝影,捕捉野生動物真實生活
4.跨越六大洲,完整的自然人文百科
5.提升孩子生命智慧和奮斗意識
首先必然要提的是,這部紀錄片是貨真價實的拍攝,是100%真實發生的畫面,沒有使用后期疊加技術。舉個例子,拍雪雁飛過自由女神像,用的是實拍,而不是分別拍攝雪雁飛行的鏡頭與背景自由女神像的鏡頭,然后用技術手段把鳥添加到背景上。
這種純實拍的手法,特別罕見,因為制作成本高昂,費時費力費錢。動物都是活動的,拍攝時要克服所有其他的不確定性,讓畫面上的動物行為同時發生,比如灰鶴飛過法國卡瑪格濕地上的馬群畫面,就花了5天時間。
灰鶴飛過法國卡瑪格濕地
盡管灰鶴是經過人類馴化的,但要讓灰鶴做出特定的飛行動作,并且與下面濕地呼嘯而過的白馬群完美同步,攝影師又要在高空輕型飛機上找到合適的位置和角度,拍下這樣的鏡頭,還是要大費周折。
這部片子在拍攝上也使用了突破性的技術,通常野外攝影用的是長焦鏡頭。使用這種鏡頭,可以從較遠距離以外拍出精致的特寫畫面,例如:
輝紫耳蜂鳥
但這種長焦鏡頭的景深很淺,動物周圍的環境就很難展現出來,在圖片中通常表現是虛的。這跟我們平時用眼睛看到的世界相差很大,人眼更適應廣角下處處景物都很清晰的畫面。
為了拍出適合人眼的更好視覺效果,約翰·唐納在《飛越地球》里,首次全面采用鳥類伴飛技術,使鳥與人一起飛翔,這樣做的好處是,拍出來的畫面自然又真實,就好像自己身處鳥群之中,鏡頭之外就是飛行中的鳥。
跟鳥兒一起高飛
要做到與鳥兒同飛,就要用到一種叫“銘印”的技術。這是指某些鳥類會在剛剛孵化時,將看到的第一個移動物體認定為是自己母親的現象。這種聯系一旦建立,它們將不論在何處都會緊緊跟隨自己的“媽媽”。
要成為鳥兒的“媽媽”必須在鳥蛋孵化的那一刻就出現,讓它第一眼看見的就是你:
鳥兒像跟隨親生父母一樣,“媽媽”到哪兒,它到哪兒。當鳥兒長大后,漸漸地讓它熟悉和習慣滑翔機發動機的聲音,當“媽媽”坐上滑翔機飛向空中,鳥兒也會伴隨著“媽媽”一起飛翔。
帶著雁、鶴等對人產生銘印的鳥兒一起工作
采用鳥類伴飛技術,鳥兒就在鏡頭之外
約翰·唐納也使用了各種間諜攝影設備,混入動物群體中,比如在拍火烈鳥群時,就分別使用了偽裝攝像頭,還有埋伏在地面的隱秘攝像頭。
偽裝攝像頭
隱秘攝像頭
這樣就可以不被火烈鳥發現,拍到它們最真實的自然畫面:
在拍俯瞰鏡頭時,讓白頭海雕背上微型攝像機:
有了它,就可以像鳥兒一樣鳥瞰整個峽谷:
還使用了模型相機,在做成美洲鷲形狀的滑翔機模型上搭載了輕型相機,同真正的鳥群一起飛行。
以假亂真的鷲模型相機
(1)內容組織
《飛越地球》歷時五年,跨越地球六大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歐洲、亞洲以及澳洲,超過40個國家,穿過海洋和大陸,100%自然拍攝,真實場景,完美展現壯美的自然景觀與奇異的野生動物行為。
約翰·唐納在引言里,介紹了鳥類伴飛等多種前沿攝影技術,以及為什么《飛越地球》要以鳥兒為向導,沿著候鳥路線,來拍攝。鳥兒擁有極佳的視野,同時往往比任何動物學家都更了解動物的行為。
在每章一開頭,列出鳥兒的種類、地點,以及飛行路線,接著進行詳細敘述,以非洲為例:
章首列出了火烈鳥、黑背鷗、南非鰹鳥、禿鷲等,接著詳細展開,通過它們的視野,可以看到壯觀的火烈鳥群:
鰹鳥向沙丁魚暴發起俯沖獵捕:
遷徙的角馬過河遭到鱷魚的攻擊:
在本書最后的幕后花絮里,還詳述了五年艱苦的拍攝過程,以及在其中遇到的種種困難。作者特別指出了自己的制作理念,不是通過長焦鏡頭遠遠觀望,而是進入鳥兒的世界,跟它們一起飛行,全景觀察自然。
(2)濃厚的人文氣息
《飛越地球》同時也充滿了人文氣息,有優美的自然景致,還有倫敦、紐約、巴黎和悉尼等地著名地標,以及當地傳統等。你能看到,法國夢幻般的米洛大橋、荷蘭的郁金香田野,南美的伊瓜蘇大瀑布、印度的齋浦爾風之宮,等等。
夢幻般的法國米諾大橋
灰鶴飛過荷蘭郁金香田野
印度的普什卡駱駝節
(3)奇異的動物百科:
有了眾多尖端的攝影設備和技術,《飛越地球》捕捉到了一些奇異的動物行為,有的尚屬首次發現,還可以了解一些鳥類高超的飛行技術:它們是如何利用熱氣流飛翔;用尾巴制動;下降時放低飛羽,產生減速板的效果。
首次發現海豚在淺灣的“擱淺式”捕魚
金剛鸚鵡為了避免食用未熟的野果中毒,進化出“吃土”的奇異行為
這部《飛越地球》為我們呈現了最原生態的自然場景,它記錄100多個物種。其中更讓我們動容的是每個物種為了生存,都展現了令人敬佩的勇氣、智慧和毅力。
自然界中,各種動物的命運總是緊密聯系,它們之間要通力合作,才能生存。南非的黑背鷗,總能猜中鯊魚從深水里躥上來襲擊哪條幼年海狗,并早早到位,啄食鯊魚吃剩的獵物碎片;鰹鳥緊盯著海豚和布氏鯨,和它們一起,才能圍獵 “沙丁魚暴”。
海面下,鰹鳥并非在俯沖入水時捕捉沙 丁魚,而是在返回海面的過程中:
灰熊抓到鮭魚,北極鷗準備隨時分一杯羹:
北極燕每年要從南極飛往北極,穿越了整個地球,每年要飛4萬多千米:
澳大利亞的虎皮鸚鵡為了尋找水和食物,一天要飛400千米:
正如約翰·唐納在前言中所講的,生命總是相互關聯,每個物種都在為生存而奮斗,更要了解彼此;優秀的野生動物作品應該讓動物們自編自演,我的工作只是把正在發生的故事講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