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今年27歲,前段時間因為腎病加重,來我們門診看病。
她已經有20多年腎病史,在她很小的時候,無明顯原因出現全身水腫,當時尿常規:尿蛋白3~4+,診斷為“腎病綜合征”,予以口服藥物好轉,后來停藥。
這20多年來,腎病間斷復發過多次,每次她規律服用激素,病情都可以控制。
今年2月,該患者再次出現泡沫樣小便,尿量減少,并伴有腰痛,尿常規:隱血1~3+、尿蛋白1~3+。
到了5月,她的病情還是沒有好轉,于是來到我們這就診。門診尿常規顯示尿蛋白3+,24小時尿蛋白3.2g,尿白蛋白/肌酐比 2428.5ug/mg。
像往常一樣,她覺得這次腎病又復發了,考慮到要重新服用激素治療,她一度非常抑郁。因為激素治療周期較長,擔心激素的各種副作用,比如長胖、滿月臉,這是好多年輕女性的心頭痛。
但詳細詢問患者病史的過程中,我們醫療主任姚穎教授發現了一條重要線索!最近2個多月以來,她經常覺得咽部不適,考慮她有咽喉炎的這個病史以及她的情緒,我們暫時沒有給她上激素,先針對感染病灶,進行抗感染治療一周。
給予了抗感染治療后,復查她的尿蛋白開始下降,尿蛋白降至2+,尿白蛋白/肌酐比降至653ug/mg,血白蛋白升至34.2g/L。
過了幾天,她的尿白蛋白肌酐/比值繼續降至143.9ug/mg(提示24小時尿蛋白在0.5g以內,詳解→尿白蛋白肌酐比與24小時尿蛋白一般的對應關系),達到臨床緩解水平,患者終于松了一口氣,開心的出院了!
很多腎病患者復查時,一看到蛋白尿又卷土重來,就感覺自己復發了,一想到要重新服用激素或者免疫抑制劑,就很沮喪。
其實,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需要重新開始治療,我們要注意腎病加重的原因,特別是---有沒有感染,包括呼吸道、泌尿道、皮膚及其他地方感染。
常見的感染病灶如▽
雖然感染可導致患者出現蛋白尿,但并不意味著就是腎病復發,這個時候可以考慮先常規抗感染治療,密切監測尿蛋白的變化,也許就避免了“從頭治療”帶來的各種困惑。讓患者擁有一個愉快的心情,減輕了經濟負擔,這樣也有利于腎病的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