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企業出口退稅有關帳務處理
按照《出口貨物退(免)稅管理辦法》規定,出口企業出口的貨物必須進行財務處理才能辦理退稅。
一、外貿企業涉及出口退稅的主要明細帳
外貿企業辦理出口退稅必須設置的明細帳有:庫存出口商品帳、自營出口商品帳、應收(付)外匯帳款明細帳、應交稅金(增值稅)明細帳等:
(1)庫存出口商品帳:是核算企業盈虧情況的重要帳冊,是按商品代碼、商品品名、記載數量、金額等設置的明細帳。以購進的出口貨物增值稅專用發票為做帳依據。商品必須嚴格按照實際應付的全部款項扣除增值稅專用發票上注明的增值稅稅款,為該商品的進價成本。在貨物購進入庫時,按照相應的會計分錄,在出口商品庫存帳各欄目逐欄記錄。
2、自營出口銷售帳:是核算出口銷售的重要依據,必須嚴格按制度規定向銀行辦理交單的口徑為銷售收入 。自營出口銷售帳是按商品代碼、商品品名、銷售成本、銷售收入、金額等設置的。以出口企業開具的出口銷售發票為做帳依據。在貨物報關出口后,必須及時做自營出口銷售帳。在自營出口銷售帳的貸方反映收入部分,外幣金額欄反映出口銷售發票的外幣金額,折美元金額欄反映美元金額數,人民幣金額欄反映出口發票外幣金額乘以當日外匯人民幣牌價計算的銷售收入,此銷售收入與實際收匯后用結匯水單上的外匯人民幣牌價計算的銷售收入之差在“匯兌損益”科目反映,國外發生的運保費沖減自營出口銷售收入。自營出口銷售帳的借方記出口貨物的銷售成本,進價欄反映不含稅金額,費用欄為國內發生的出口費用,單獨設“經營費用“科目的此欄目不反映。余額部分借為虧損,貸為毛利。
3、應收(應付)外匯帳款明細帳:此明細帳是記載企業應收或應付國外客戶的出口貨款、進口貨款、傭金等結算款項,以出口銷售發票上所列的出口銷售金額為做帳依據,按不同的會計科目反映,如自營出口、自營進口、代理出口、代理進口。如果收匯、付匯商品種類較多的企業還可根據合同號或發票號或客戶再分設子目。借方記載企業應收或應付外匯及按匯率折為人民幣的金額;貸方記載企業實際收匯的外匯及按匯率折為的人民幣金額;余額部分借代表企業未收的外匯,貸為企業多收的外匯。
4、應交稅金(增值稅)明細帳:外貿企業設置應交稅金(增值稅)明細帳反映增值稅核算繳納情況。以購進出口貨物的增值稅專用發票為做帳依據。外貿企業在“應交稅金’’科目下設置應交增值稅明細科目。在應交增值稅明細帳中設置進項稅額、已交稅金、銷項稅額,出口退稅、進項稅額轉出欄目,分別記載有關金額。應交增值稅明細帳各專欄的記載內容。
a、企業購入貨物準予從銷項稅額中抵扣的增值稅,按照增值稅專用發票上注明的增值稅,記入“進項稅額”欄,進口貨物繳納的增值稅也記入“進項稅額”欄;
b、企業按規定已繳納的增值稅記入“已交稅金”欄;
c、企業內銷貨物的增值稅記入“銷項稅額”欄;
d、出口企業外銷貨物適應零稅率,不記銷項稅金,并向稅務機關申請退還出口貨物的進項稅,收到退稅款后記入“出口退稅”欄;
e、“進項稅額轉出”欄反映出口企業計稅金額乘以征、退稅率之差計算的不予退稅部分;
f、應交增值稅明細帳期末借方余額,反映出口企業多交 或尚未抵扣或出口未退稅的增值稅;期末貸方余額,反映出口企業尚未繳納的增值稅。
二、出口退稅的會計分錄
外貿企業從貨物購進、出口到收到應退稅款,必須完成以下的會計分錄:
(1)購進出口貨物時
借:商品采購、經營費用等科目
貸:銀行存款、應付賬款等科目
(2)商品驗收入庫時
借:庫存商品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商品采購
(3)出口貨物已經裝船、裝車,并已取得裝船提單、鐵路運單或空運運單時
借:應收賬款-應收外匯賬款
貸:自營出口銷售收入
同時,結轉銷售成本
借:自營出口銷售成本
貸:庫存商品
再將征退稅率差不予退稅部分轉入商品銷售成本
借:自營出口銷售成本
貸: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
(4)出口貨物在收到外匯,并在銀行按當天現匯買價折合人民幣開具結匯水單轉入公司帳戶時
借:銀行存款、匯兌損益等科目
貸:應收賬款-應收外匯賬款
(5)在退稅單證齊全申報退稅時
借:應收補貼款
貸: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
實際收到退稅款時
借:銀行存款
貸:應收補貼款
三、按照財稅〔2004〕116號文件第二條計提銷項稅額的會計處理(一般納稅人):
銷項稅額=(出口貨物離岸價格×外匯人民幣牌價)/(1+法定增值稅稅率)×法定增值稅稅率
對《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調整出口貨物退稅率的通知》(財稅〔2003〕222號)規定的不予退稅的貨物根據出口報關單有關內容在出口當期計提銷項稅,申報納稅。
對其他文件規定不予退稅的貨物,根據出口報關單及退稅部門的有關通知計提銷項稅,申報納稅。
帳務處理:
借:銀行存款(應收賬款)
貸:產品銷售收入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例:某進出口公司某年從某機床廠購進汽車輪胎一批,工廠開來的增值稅專用發票所列金額100萬元,稅額17萬元,并取得相應的出口貨物增值稅專用發票及消費稅專用繳款書,貨物全部報關出口后,外銷銷售收入折為人民幣150萬元。(假設退稅率為13%)計算其應退稅稅款及進行相應的會計處理。
首先確定該批貨物為自營出口,貿易方式是一般貿易。應退增值稅款為:增值稅發票所列不含稅金額×退稅率
=100萬元×13%=13萬元
不予退稅稅款為:增值稅發票不含稅金額×征退稅率之差
=100萬元×(17%-13%)=4萬元
應退消費稅稅款為(假設消費稅率為10%):不含稅金額×消費稅稅率
=100萬元×10%=10萬元
相應的會計處理為:
貨物入庫,按增值稅發票做如下會計分錄:
借:庫存出口商品 100萬元
借:應交稅金 -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17萬元
貸:銀行存款 117萬元
貨物報關出口后,按出口銷售發票做如下分錄:
借:應收外匯帳款 150萬元
貸:自營出口銷售收入 150萬元
同時結轉出口銷售成本
借:自營出口銷售成本 100萬元
貸:庫存出口商品 100萬元
計算增值稅應退稅款時,做如下分錄:
借:應收補貼款 13萬元
貸: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 13萬元
計算消費稅稅款,同時沖減出口銷售成本,做如下分錄:
借:應收補貼款 10萬元
貸:自營出口銷售成本 10萬元
將不予退稅部分轉入產品銷售成本,做如下會計分錄:
借:自營出口銷售成本 4萬元
貸: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 4萬元
收到退稅款后,憑收入退還書做如下會計分錄:
借:銀行存款 23萬元
貸:應收出口退稅--增值稅 13萬元
--消費稅 10萬元
會計核算及賬務處理
生產企業出口業務就其性質不同,主要有自營出口、委托代理出口、加工補償出口、援外出口等。就其貿易性質不同,主要有一般貿易、進料加工復出口貿易、來料加工復出口貿易、國內深加工結轉貿易等等。外銷收入是生產企業出口退(免)稅的主要依據,外銷收入不管是什么成交方式下的,最后都要以離岸價為依據進行核算和辦理出口退(免)稅,因此,除正常的銷貨款外,外銷收入的確認還與外匯匯率確定、國外運保傭的處理、出口貨物退運等密切相關。
(一)入賬時間及依據
1、關于做帳時間問題:生產企業在貨物出口時,必須按會計制度的規定在財務上做銷售帳。做帳時間以出口貨物離岸時的當期為準。
2、生產企業自營出口,銷售收入的入賬金額一律以離岸價(FOB價)為基礎,以離岸價以外價格條件成交的出口貨物,其發生的國外運輸、保險及傭金等費用支出,均應扣除。
離岸價(FOB)以出口發票上的離岸價為準(委托代理出口的,出口發票可以是委托方開具的或受托方開具的),并與海關報關單所注明的離岸價和“口岸電子執法系統”出口退稅子系統中的離岸價一致。若出口發票的離岸價和“口岸電子執法系統”出口退稅子系統中的離岸價不一致,出口企業及時向海關申報更改,海關重新出具新的電子信息和紙質“證明聯”。以其他方式開具的,應扣除按會計制度規定允許沖減出口銷售收入的運費、保險費、傭金等。若出口發票不能如實反映離岸價,企業應按實際離岸價申報“免、抵、退”稅,實際離岸價以“口岸電子執法系統”出口退稅子系統中的離岸價為準。
(二)外匯匯率的確定
企業會計制度(2001)第一百一十九條規定,企業發生外幣業務時,應當采用業務發生時的匯率,也可采用業務發生當期期初的匯率折合。如出口貨物離境當月已結匯的出口貨物,按銀行結算的實際牌價計算作帳和申報;未結匯的,按出口貨物離境時的當月1日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的人民幣基準匯價計算作帳和申報。
(三)銷售賬薄的設置
生產企業應根據出口業務設置自營出口銷售明細賬、委托代理出口銷售明細賬、來料加工出口銷售明細賬、深加工結轉出口銷售明細賬,一般采用多欄式賬頁記載外銷收入有關情況,內外銷必須分別記賬,按不同征稅率和退稅率分賬頁分別核算出口銷售收入,并在摘要欄內詳細記載每筆出口銷售。
對出口貨物免抵退稅的核算,主要涉及到“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應交稅金-未交增值稅”和“應收補貼款”會計科目。
(一)“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科目的核算內容
出口企業(僅指增值稅一般納稅人,下同)應在“應交稅金”科目下設置“應交增值稅”明細科目,借方發生額,反映出口企業購進貨物或接受應稅勞務支付的進項稅額和實際支付已繳納的增值稅;貸方發生額,反映出口企業銷售貨物或提供應稅勞務應繳納的增值稅額、出口貨物退稅、轉出已支付或應分擔的增值稅;期末借方余額、反映企業多交或尚未抵扣的增值稅;期末貸方余額,反映企業尚未繳納的增值稅。出口企業在“應交增值稅”明細賬中,應設置“進項稅額”、“已交稅金”、“減免稅金”、“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金”、“銷項稅額”、“出口退稅”、“進項稅額轉出”等專欄。
1、“進項稅額”專欄,記錄出口企業購進貨物或接受應稅勞務而支付的準予從銷項稅額中抵扣的增值稅。出口企業購進貨物或接受應稅勞務支付的進項稅額,用藍字登記;退回所購貨物應沖銷的進項稅額,用紅字登記。
2、“已交稅金”專欄,核算出口企業當月上交本月的增值稅額。企業交納當期增值稅時借記本科目,貸記“銀行存款”。
3、“減免稅金”專欄,反映出口企業按規定直接減免的增值稅稅額。企業按規定直接減免的增值稅額借記本科目,貸記“補貼收入”等科目。
4、“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專欄,反映出口企業銷售出口貨物后,向稅務機關辦理免抵退稅申報,按規定計算的應免抵稅額,借記本科目,貸記“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
5、“轉出未交增值稅”專欄,核算出口企業月終轉出應交未交的增值稅。月末企業“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明細賬出現貸方余額時,根據余額借記本科目,貸記“應交稅金-未交增值稅”。
6. “銷項稅額”專欄,記錄出口企業銷售貨物或提供應稅勞務收取的增值稅額。出口企業銷售貨物或提供應稅勞務應收取的增值稅額,用藍字登記;退回銷售貨物應沖銷的銷項稅額,用紅字登記。現行出口退稅政策規定,實行“免抵退”稅的生產企業,出口貨物銷售收入不計征銷項稅額,對經審核確認不予退稅的貨物應按規定征稅率計征銷項稅額。
7、“出口退稅”專欄,記錄出口企業出口的貨物,實行“免抵退”稅方法的,在向海關辦理報關出口手續后,憑出口報關單等有關憑證,向稅務機關申報辦理出口退稅而應收的出口退稅款以及應免抵稅款。出口貨物退回的增值稅額,用藍字登記;出口貨物辦理退稅后發生退貨或退關而補交已退的稅款,用紅字登記。出口企業當期按規定確定應退稅額、應免抵稅額后,借記“應收補貼款-增值稅”、“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貸記本科目。
8、“進項稅額轉出”專欄,記錄出口企業原材料、在產品、產成品等發生非正常損失,以及《增值稅暫行條例》規定的免稅貨物和出口貨物免稅等不應從銷項稅額中抵扣、應按規定轉出的進項稅額。按稅法規定,對出口貨物不予抵扣稅額的部分,應在借記“產品銷售成本”的同時,貸記本科目。企業在核算出口貨物免稅收入的同時,對出口貨物免稅收入按征退稅率之差計算出的“不予抵扣稅額”,借記“產品銷售成本”,貸記本科目,當月“不予抵扣稅額”累計發生額應與本月免稅申報的《生產企業出口貨物免稅明細申報表》中“不予抵扣或退稅的稅額”合計數一致。出口企業收到主管稅務機關出具的《生產企業進料加工貿易免稅證明》和《生產企業進料加工貿易免稅核銷證明》后,按證明上注明的“不予抵扣稅額抵減額”用紅字貸記本科目,同時以紅字借“產品銷售成本”。生產企業發生國外運保傭費用支付時,按出口貨物征退稅率之差分攤計算,并沖減“不予抵扣稅額”,用紅字貸記本科目,同時以紅字借“產品銷售成本”。
(二)“應交稅金-未交增值稅”科目的核算內容
出口企業還必須設置“應交稅金-未交增值稅”明細科目,并建立明細賬。月度終了,將本月應交未交增值稅自“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明細科目轉入本科目,借記“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轉出未交增值稅)”,貸記本科目;將本月多交的增值稅自“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轉出多交增值稅)”明細科目轉入本科目,借記本科目,貸記“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轉出多交增值稅)”。本月上交上期應交未交增值稅,借記本科目,貸記“銀行存款”科目。月末,本科目的借方余額反映的是企業期未結轉下期繼續抵扣的進項稅額(即留抵稅額或專用稅票預繳等多繳稅款),貸方余額反映的是期末結轉下期應交的增值稅。
生產企業實行“免抵退”稅后,退稅的前提必須是計算退稅的當期應納增值稅為負,也就是說當期必須有未抵扣完的進項稅額,而當期未抵扣完進項稅額在月末須從“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轉出多交增值稅)”明細科目轉入本科目,退稅實際上是退的本科目借方余額中的一部分;在出口退稅的處理上,計算應退稅時借記“應收補貼款”,貸記“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收到退稅時借記“銀行存款”,貸記“應收補貼款”。
(三)“應收補貼款”科目的核算內容
“應收補貼款”科目,一些企業也使用“應收出口退稅”科目,其借方反映出口企業銷售出口貨物后,按規定向稅務機關辦理“免抵退”稅申報,所計算得出的應退稅額,企業必須設置明細賬頁進行明細核算。
生產企業出口貨物應免抵稅額、應退稅額和不予抵扣稅額等會計處理,按財會字(1995)21號《財政部關于調低出口退稅率后有關會計處理的通知》總概如下:
借:應收補貼款-增值稅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
產品銷售成本
貸: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
三、免抵退稅的會計核算
(一)購進貨物的會計核算
1、采購國內原材料。價款和運雜費記入采購成本,增值稅專用發票上注明的增值稅額記入進項稅額,根據供貨方的有關票據,作如下會計分錄:
借:材料采購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銀行存款(應付賬款等)
原材料入庫時,根據入庫單作如下會計分錄:
借:原材料
貸:材料采購
2、進口原材料〔進口有自營進口、委托代理進口,貿易方式又分進料加工、一般貿易和來料加工(合同約定作價),本處只以進料加工為例,其他貿易方式的除材料賬二級科目為相應貿易外,賬務處理與進料加工相同〕。
(1)報關進口
出口企業應根據進口合約規定,憑全套進口單證,作如下會計分錄:
借:材料采購-進料加工-××材料名稱
貸:應付外匯賬款(或銀行存款)
支付上述進口原輔料件的各項目內直接費用,作如下會計分錄:
借:材料采購-進料加工-××材料名稱
貸:銀行存款
貨到口岸時,計算應納進口關稅或消費稅,作如下會計分錄:
借:材料采購-進料加工-××材料名稱
貸:應交稅金-應交進口關稅
-應交進口消費稅
(2)交納進口料件的稅金:
出口企業應根據海關出具的完稅憑證,作如下會計分錄:
借:應交稅金-應交進口關稅
-應交進口增值稅
-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銀行存款
對按稅法規定,不需交納進口關稅、增值稅的企業,不作應交稅金的上述會計分錄。
(3)進口料件入庫
進口料件入庫后,財會部門應憑儲運或業務部門開具的入庫單,作如下會計分錄:
借:原材料-進料加工-××商品名稱
貸:材料采購-進料加工-××商品名稱
(2)委托加工產品會計處理
①委托加工材料發出,憑加工合同和發料單作如下會計分錄:
借:委托加工材料
貸:原材料
②根據委托加工合同支付加工費,憑加工企業的加工費發票和有關結算憑證,作如下會計分錄:
借:委托加工材料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銀行存款(應付賬款)
③委托加工產品收回。
可直接對外銷售的,憑入庫單作如下會計分錄:
借:產成品
貸:委托加工材料
還需要繼續生產或加工的,憑入庫單作如下會計分錄:
借:原材料
貸:委托加工材料
(二)銷售業務的會計核算
1、內銷貨物處理
借:銀行存款(應收賬款)
貸:產品銷售收入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2、自營出口銷售
銷售收入以及不予抵扣稅額在記賬時先以外銷發票注明的離岸價格為依據。
(1)一般貿易的核算
①銷售收入。財會部門依開具的外銷出口發票上注明的出口額折換成人民幣后作如下會計分錄:
借:應收外匯賬款
貸:產品銷售收入-一般貿易出口銷售
收到外匯時,財會部門根據結匯水單等,作如下會計分錄:
借:匯兌損益
銀行存款
貸:應收外匯帳款-客戶名稱(美元,人民幣)
②不予抵扣稅額計算。按出口銷售額乘以征退稅率之差作如下會計分錄:
借:產品銷售成本-一般貿易出口
貸: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
(2)進料加工貿易的核算
企業在記載銷售賬時原則上要將一般貿易與進料加工貿易通過二級科目分開進行明細核算,核算與一般貿易相同。只不過是,對進料加工貿易進口料件要按每期進料加工貿易復出口銷售額和計劃分配率計算“免稅核銷進口料件組成計稅價格”,向主管國稅機關申請開具《生產企業進料加工貿易免稅證明》,在進口貨物海關核銷后申請開具《生產企業進料加工貿易免稅核銷證明》,確定進料加工“不予抵扣稅額抵減額”。
①出口企業收到主管國稅機關《生產企業進料加工貿易免稅證明》后,依據注明的“不予抵扣稅額抵減額”作如下會計分錄:
借:產品銷售成本-進料加工貿易出口(紅字)
貸: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紅字)
②在一份進料加工手冊執行完畢后,如果實際執行情況與手冊情況有差異的,也必須進行帳務調整。在稅收機關核實后,對補開的“不予抵扣稅額抵減額”作如下會計分錄:
借:產品銷售成本-進料加工貿易出口(紅字)
貸: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紅字)
對多開的部分,通過核銷沖回,以藍字登記以上會計分錄。
3、委托代理出口作如下會計分錄:
借:應收帳款等
產品銷售費用(代理手續費)
貸:產品銷售收入
(三)應納稅額的會計核算
根據現行政策規定,“免抵退”稅企業出口應稅消費品免征消費稅,增值稅的計算按以下公式:
當期應納稅額=當期內銷貨物的銷項稅額-(當期全部進項稅額-當期不予抵扣或退稅的稅額)-上期未抵扣完的進項稅額
1、如當期應納稅額大于零,月末作如下會計分錄:
借: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轉出未交增值稅)
貸:應交稅金-未交增值稅
2、如當期應納稅額小于零,月末作如下會計分錄:
借:應交增值稅-未交增值稅
貸: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轉出多交增值稅)
(四)免抵退稅的會計核算
出口企業應免抵稅額、應退稅額的核算是在辦理退稅申報時,根據《生產企業出口貨物“免、抵、退”稅匯總申報表》上單證齊全的申報數作會計處理:
按當期《生產企業出口貨物“免、抵、退”稅匯總申報表》上單證齊全申報數,分以下三種情況進行會計處理。
1、申報的應退稅額=0,申報的應免抵稅額>0時,作如下會計分錄:
借: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
(即申報的應免抵稅額)
貸: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
2、申報的應退稅額>0,且免抵稅額>0時,作如下會計分錄:
借:應收補貼款-增值稅(申報的應退稅額)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
(即申報的應免抵稅額)
貸: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
3、申報的應退稅額>0,申報的免抵稅額=0時,作如下會計分錄:
借:應收補貼款-增值稅(申報的應退稅額)
貸: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
企業在收到出口退稅款時作如下會計分錄:
借:銀行存款
四、免抵退稅的會計調整
(一)退免稅審批結果的會計調整
出口貨物退(免)稅的審批結果與帳務處理不一致需要調整的,分以下幾種情況:
1、終審金額小于入帳金額。調減“免抵退稅額”,作如下賬務處理:
借: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紅字)
貸: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紅字)
2、終審金額大于入帳金額。調增“免抵退稅額”,作如下賬務處理:
借: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
貸: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
3、 “免抵退出口貨物的應退稅額”欄目與審批數有差異
出口企業在退稅申報的當期按申報數就已做會計處理,在免抵退終審后發現差異的,會導致退稅部門批準的“免抵退出口貨物的應退稅額”,與生產企業在《增值稅納稅申報表》中反映的“免抵退出口貨物的應退稅額”數存在差異。因此,對批準數>申報數的,出口企業應按未進行會計處理的批準數補做相應的會計分錄調整增加應退稅額等科目,對故意拖延入賬時間不進行帳務處理的,按《征管法》進行處理;對批準數<申報數的沖減已做的會計分錄,多申報的部分在納稅申報時進行扣減。
4、“不予抵扣稅額抵減額”欄目與審批數有差異。
在一個年度內主管國稅機關已出具的《進料加工貿易免稅證明》或《進料加工貿易免稅核銷證明》上“不予抵扣稅額抵減額”,與生產企業在《增值稅納稅申報表》中反映的“不予抵扣稅額抵減額”累計數有差異的,應調整以前年度損益,補交已退稅款(批準數<申報數)或建議企業在下期追加申報不予抵扣稅額抵減額(批準數>申報數)。
(1)批準數<申報數。
應補交稅金=《增值稅納稅申報表》中“不予抵扣稅額抵減額”的累計數-當年度退稅部門批準的不予抵扣稅額抵減額
根據以上結果,作如下會計分錄: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貸:應交稅金-未交增值稅
由于調減以前年度利潤而減少的所得稅,作如下會計分錄:
借: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結轉“以前年度損益調整”科目時,作如下會計分錄: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補稅時,作如下會計分錄:
借:應交稅金-未交增值稅
貸:銀行存款
(2)批準數>申報數。按差額部分作如下會計分錄:
貸:應交稅金-未交增值稅(紅字)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由于調增以前年度利潤而增加的所得稅,作如下會計分錄: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貸: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
結轉“以前年度損益調整”科目時,作如下會計分錄: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二)對財稅〔2004〕116號文件第二條計提銷項稅的會計調整
銷項稅額=(出口貨物離岸價格×外匯人民幣牌價)/(1+法定增值稅稅率)×法定增值稅稅率
1、 帳務處理是:
①對應征增值稅出口額做如下會計處理:
借:應收外匯帳款
貸:產品銷售收入-××貿易出口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在當期計算應納稅額時,做如下會計分錄:
借: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已交稅金)
貸:銀行存款
②對應征收消費稅貨物做如下處理
借: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
貸:應交稅金-應交消費稅
借:應交稅金-應交消費稅
貸:銀行存款
對出口企業已按規定計算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并已轉成本的,可從成本科目中轉入進項稅額科目。
(三)退關退運免抵稅額的會計調整
生產企業出口貨物在報關出口后發生退關退運的,應向退稅部門申請辦理《出口商品退運已補稅證明》,退稅部門根據退運出口貨物離岸價計算調整已免抵退稅款。已確認收入的銷售產品退回,一般情況下直接沖減退回當月的銷售收入、銷售成本等,對已申報免稅或退稅的還要進行相應的“免抵退”稅調整,分別情況作如下會計處理:
1、①業務部門在收到對方提運單并由儲運部門辦理接貨及驗收、入庫等到手續后,財會部門應憑退貨通知單按原出口金額作如下會計分錄:
貸:產品銷售收入-一般貿易出口(紅字)
貸:應收外匯賬款
②退貨貨物的原運保傭,以及退貨費用的處理。
借:待處理財產損益
貸:產品銷售收入-一般貿易出口(原運保傭部分)
銀行存款(退貨發生的一切國內、外費用)
批準后:
借:營業外支出
貸:待處理財產損益
2、應調整免抵退稅金=退運出口貨物離岸價×外匯人民幣牌價×退稅率
① 不予抵扣稅額的調整,部分退貨的按退貨數量進行分攤,在沖減出口銷售收入的同時作如下會計分錄:
借:產品銷售成本-一般貿易出口(紅字)
貸: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紅字)
② 免抵稅額的調整
企業在向主管國稅機關申請開具《退運稅收已調整證明》時,按照批準的“應調整免抵退稅額”進行免抵稅額調整或補稅,調整免抵稅的會計分錄如下:
借: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紅字)
貸: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紅字)
如果原出口沒有“免抵稅額”只有“應退稅額”的要進行補稅,會計分錄如下:
借:應交稅金-未交增值稅
貸:銀行存款
(四)消費稅應稅出口貨物的會計調整
如果出口貨物為應稅消費品,在計算調整已免抵增值稅稅款的同時,還應補交已免征的消費稅稅款。涉及消費稅補稅的情況主要有:退關退貨、海關電子信息核對不上、出口后超過法定期限未申報退稅等。
1、從價定率征收的應稅消費品。
應補交消費稅金=出口貨物離岸價×外匯人民幣牌價×消費稅稅率
生產企業根據主管國稅機關的調整意見,補征消費稅并作如下會計處理:
借:產品銷售稅金及附加
貸:應交稅金-應交消費稅
借:應交稅金-應交消費稅
貸:銀行存款
2、從量定額征收的應稅消費品。
應補交消費稅金=出口銷售數量×單位稅額
有關會計調整,如跨年度且涉及以前年度利潤調整事項的,未說明的,要按 “以前年度損益調整”科目進行會計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