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起,中國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與此同時,獨生子女時代也到來了。1980年到2016年中, 一共誕生了1.76億獨生子女,到了2021年,獨生子女數量接近2億。大量的80后、90后和父母身處異地,一邊要面臨巨大的工作壓力,要加班還房貸,一邊要為父母的養老困境擔憂著——父母突然病倒,要不要放棄工作回老家呢?
26歲的小郤是一個獨生女,小的時候身邊不少人很羨慕她,因為她擁有了父母全部的愛。從上大學開始,她就一直在蘇州生活著,已經很久沒有回過揚州老家了。今年清明節,外公去世已經滿1年了,她決定回家看看,才知道媽媽正在住院。
起初,她以為媽媽的情況沒有那么嚴重,后來才知道媽媽得的是癌癥,需要做病理切片,才能判斷是否為晚期。小郤的眼淚止不住地往下流,那一刻,她覺得天塌了。
某社交平臺上,有一個叫做“獨生子女父母養老交流組織”的小組,成員超過了6萬,組員們在討論如何給父母買保險,如何勸父母去體檢,獨生女怎么做才能避免被鳳凰男吃絕戶。
小組里有一個父母離異的女孩,結婚后,母親和小夫妻倆住在一起。戀愛時她得先試探對方能否接受自己的母親。她要帶孩子上班賺錢,還要去看望照顧一個人居住的父親,有時候甚至想勸父母復婚。她想照顧母親,但母親卻沒有邊界意識,試圖插手家里的一切,干預她和丈夫之間的情感,有的時候她都弄不明白,誰才是家里的女主人。
把父母送到養老院去,由專業人士全天候照顧,看起來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民政部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養老機構和設施僅為20.4萬個,床位775萬張,每1000名老人僅30.5張床,想住進養老院并不是那么簡單的一件事。近幾年,床位的數量以每年10%的速度在增長著,但在龐大的基數面前,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就算能找到床位,也不一定能負擔得起費用。以北京市某養老院為例,沒有獨立廁所的四人間床位費最便宜,但每個月也得要2520元,在此基礎上,還要交1200元的餐飲費和1500元的護理費,加起來已經超過了4000元。
人社部的數據顯示,2019年人均每月養老金僅為3330元左右,壓根就不足以覆蓋養老院的支出。老人們的生活習慣不太一樣,住在多人間里,發生矛盾的可能性也會更高。此前就有一位老人,因為舍友看電視的聲音太大,拿起啤酒瓶子砸死了舍友。
人口與發展中心的數據顯示,農村的獨生子女在3300萬到4300萬之間,和城市里的獨生子女相比,他們的處境更為艱難,因為他們的父母沒有社保沒有養老金,一場病就可能花掉全家十多年的積蓄。城市里的獨生子女多是精神上的疲累和焦慮,而農村的獨生子女,要面臨精神和經濟上的雙重焦慮。
在這樣的背景下,年輕人們走向了兩個極端,有的人生育了兩個或者多個孩子,不想讓孩子和自己一樣,承擔過重的養老負擔。還有的人純粹就不生孩子不結婚了,開始了低欲望生活,甚至還有人表示,把父母送走以后自己余生就隨便過吧。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焦慮和迷茫,我們的父母也是從痛苦和焦慮中走出來的,學會承受壓力本就是生命的必要組成部分。但同時,我們也不應該忘記,獨生子女和他們的父母們,踐行了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做出了貢獻,但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不能棄之不顧,要建立更為完善的養老體系,讓年輕人敢于拼搏,讓老年人活得更有尊嚴。
大家是如何看待這一新聞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