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湖公園位于南京城中,東枕紫金山,西靠明城墻,是中國最大的皇家園林湖泊,也是中國僅存的江南皇家園林和江南地區最大的城內公園,被譽為“金陵明珠”,現為國家重點公園、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玄武湖古名桑泊、后湖,已有兩千三百年的人文歷史,其人文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時期,六朝時期辟為皇家園林,明朝時為黃冊庫,均系皇家禁地,直至清末舉辦南洋勸業會時,開辟豐潤門(今玄武門),為玄武湖公園之濫觴。
玄武湖方圓近五里,分作五洲(環洲、櫻洲、菱洲、梁洲、翠洲),洲洲堤橋相通,渾然一體,處處有山有水。宋人歐陽修也曾寫道“金陵莫美于后湖;錢塘莫美于西湖”,玄武湖為風景園林,亦為文化勝地,歷代文人騷客,政要名流都曾在此留下身影,皆為后人傳為美談。
大約從東晉開始,玄武湖已經得到多次整治與建設。特別是南朝時期,皇朝在玄武湖中及周邊大興園林,區域內先后有過上林苑、華林苑、樂游苑等皇家園林。
洪武初年,玄武湖成為貯存全國人口、田畝檔案(時稱“黃冊”)的“黃冊庫”所在,也禁止民眾入內,時人無奈寫詩說,“為貯版圖人罕到,只余樓閣夕陽低”。
明朝時,城墻建到了鐘山腳下和玄武湖南岸、西岸一側,使鐘山、玄武湖與主城區及覆舟山、雞籠山之間多了一道屏障,徹底改變了六朝以來南京城市北部山水相連的視覺景觀,同時也阻斷了玄武湖此前與長江的連通,使玄武湖的水面進一步縮小。
1840年以后,隨著西風東漸,面向市民開放的近代“公園”在中國出現,其起源地就在離南京不遠的上海。公益性的“園林”概念進入中國,促使過去封閉和獨占式的皇家園林、私家園林等向“公園”形態轉變。
1909年,清政府在南京籌辦“南洋勸業會”,兩江總督端方決定把玄武湖開辟為對社會開放的公園。為方便游人入園,湖西打破城墻辟建“豐潤門”(1931年改稱“玄武門”至今)。
1911年玄武湖公園正式開放。
1928年9月又改園名為“五洲公園”
1934年4月,重改“五洲公園”為“玄武湖園”,綠地面積進一步擴大,花卉品種增多,一批建筑如玄武廳、諾那塔、 凇滬抗戰紀念塔等先后落成。
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對玄武湖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改造,遷出湖民,廣植花草,多增景點。
2005年底,玄武湖公園獲得國家AAAA級旅游區稱號。
2010年10月1日起,玄武湖公園免費開放。
玄武湖湖岸呈菱形,周長約15公里,占地面積502公頃,水面約378公頃,原湖更廣。玄武湖西、南兩面緊鄰明城墻,西以玄武門、南以解放門為出入口。古代時周長為40里。
蓮花仙子和四位蓮花童子
歷經滄桑的明城墻
沿湖整齊古老的梧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