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身法一說,初見于太極先賢王宗岳的太極拳論,也就是手抄本所傳的:涵胸,拔背,裹襠,護肫,吊襠,騰挪,閃戰(zhàn)。然諸家所修雖各有所得,不過是大同小異而已。下面所列是武氏禹襄先賢,其直系傳人對太極拳身法的解讀。
1, 涵胸:心以上為胸,胸不可挺,要往下松,兩肩微向前合,謂之涵胸。能涵胸,才能以心行氣。
2, 拔背:兩肩中間脊骨處,似有鼓起之意,兩肩要靈活,不可低頭,謂之拔背。
3, 裹襠:兩膝著力,有內(nèi)向之意,兩腿如一條腿,能分虛實,謂之裹襠。
4, 護肫:兩脅微斂,取下收前合之勢,內(nèi)中感覺松快,謂之護(護)肫。
5, 提頂:不低不昂,神貫于頂,提挈全身,謂之提頂。
6, 吊襠:兩股用力,臀部前送,小腹有上翻之勢,謂之吊襠。
7, 松肩:以意將兩肩松開,氣向下沉,意中加一靜字,謂之松肩。
8, 沉肘:以意運氣,行于兩肘,手腕要能靈活,肘尖常有下垂之意,謂之沉肘。
9, 騰挪:有動之意而未動,即預動之勢,謂之騰挪。
10, 閃戰(zhàn):身,手,腰,腿相順相隨,一氣呵成,向外發(fā)出,勁如放箭,,迅若雷霆,一往無敵,謂之閃戰(zhàn)。
11, 尾閭正中:兩股有力,臀部前收,脊骨根向前托起丹田(小腹),謂之尾閭正中。
12, 氣沉丹田:能做到尾閭正中,涵胸,護肫,松肩,吊襠,就能以意送氣,達于腹部,不使上浮,謂之氣沉丹田。
13, 虛實分清:兩腿虛實必須分清,虛非完全無力,著地實點,要有騰挪之勢,。騰挪者,即虛腳與胸有相吸相系之意,否則便成偏沉。實非全然占煞,精神貫于實股,支柱全身,要有上提之意。如虛實不分,便成雙重。
上述解說還可以總結為;身法先求“尾閭正中”。正中者,既是“脊骨根向前”也。又須護肫,肫不護則豎尾無力,一身便無主宰矣。我意欲向何處“脊骨根”便直對何處。轉(zhuǎn)變在兩腰眼中,左轉(zhuǎn)則左腰眼微向上抽,用右腰眼托起左腰眼;右轉(zhuǎn)則右腰眼微向上抽,用左腰眼托起右腰眼,則尾閭自然中正。總之各條身法必須一一求對,永不許錯。
手抄本太極拳身法產(chǎn)生時太極拳并無門派之分,可見手抄本的太極拳身法要求是后世太極拳身法的理論支柱,也是習練的根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