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匯一般是指從空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機制。在林業中主要是指植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從而減少該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據測算,一公頃的森林1天能吸收1005公斤二氧化碳,釋放735公斤氧氣,足夠975人呼吸。
清潔發展機制下的造林再造林碳匯項目,是《京都議定書》框架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在林業領域內的唯一合作機制,是指通過森林固碳作用來充抵減排二氧化碳量的義務,通過市場實現森林生態效益價值的補償。根據規定,發達國家通過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幫助發展中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時發達國家通過從發展中國家購買“可核證的排放削減量”以履行《京都議定書》規定的義務。中國東北部內蒙古敖漢旗防治荒漠化青年造林項目,就是根據《京都議定書》清潔發展機制下的造林再造林碳匯項目相關規定,由外方承擔部分投入,在我國造林的第一個“碳匯”造林項目。項目第一個有效期5年時間內投資153萬美元,在敖漢旗荒沙地造林3000公頃。
《京都議定書》為國際碳匯交易和造林再造林項目的發展提供了國際法的保障。同時,世界銀行啟動了生物碳基金,它允許項目申請者分階段對項目進行準備和申報,以降低風險。這有利于發展中國家實施造林再造林項目。
國家林業局的專家認為,林業碳匯工作是通過市場機制實現森林生態效益價值補償的一種重要途徑,為林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投融資渠道。積極開展碳匯工作,有利于我國林業實現可持續發展;有利于我國林業與國際接軌;有利于我國生態建設和國家生態安全建設;有利于我國在國際上樹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林業碳匯工作不僅涉及林業自身的發展,更涉及國家、民族的發展,林業從業者要進一步提高認識,拓寬做好碳匯工作的視野。
2004年,我國碳匯工作開始起步。國家林業局已將廣西利用世界銀行生物碳基金開展的造林再造林項目作為碳匯試點實施。四川、云南也在利用保護國際籌集的資金,啟動碳匯試點工作。我國還將繼續推進碳匯項目。我國正在大力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等林業重點工程,按照我國林業發展規劃,在今后50年,我國將凈增森林面積9066萬公頃。
碳匯對于多數國人來說還是一個新概念,由此而產生的造林再造林碳匯相關科學研究及造林再造林碳匯項目,對促進我國林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它可使人們對森林多功能的認識進一步升華,帶來林業經營觀念的轉變;可為我國引入造林綠化資金開辟一條新渠道,使得林業在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重要地位進一步加強,同時標志著林業的生態服務可以通過貿易獲取回報時代的到來。
碳匯與碳源是兩個相對的概念,《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將碳匯定義為從大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或機制,將碳源定義為向大氣中釋放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或機制。
森林碳匯是指森林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并固定在植被與土壤當中,從而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過程。林業碳匯是指利用森林的儲碳功能,通過植樹造林、加強森林經營管理、減少毀林、保護和恢復森林植被等活動,吸收和固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按照相關規則與碳匯交易相結合的過程、活動或機制。
1997年通過的《京都議定書》承認森林碳匯對減緩氣候變暖的貢獻,并要求加強森林可持續經營和植被恢復及保護,允許發達國家通過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開展造林、再造林碳匯項目,將項目產生的碳匯額度用于抵消其國內的減排指標。
據測算,樹木每生長一立方蓄積,約吸收1.83噸二氧化碳,釋放1.62噸氧氣。每營造15畝人工林,可以清除三口之家產生的二氧化碳;每營造11畝人工林,可吸收一輛奧迪轎車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