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殿簡介 銅殿 鐘樓 吳三桂和陳圓圓 二十四孝圖故事
● 金殿簡介
金殿,又名銅瓦寺,太和宮,是我國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它坐落在昆明東北郊的鳴鳳山上,鳴鳳山又名鸚鵡山,距昆明飯店10公里。
鳴鳳山,山雖不高,卻布滿蒼松翠柏,景色秀麗。“左挹華山之秀,金馬騰輝;右臨昆海之濱,碧雞煥彩”。這里遍山云南油杉古林挺拔蒼翠,空氣清新,被譽為“一半青山一半云”。傳說鳳凰曾在此山樹林中棲過,周圍村子里的人都能聽到鳳凰的鳴叫聲,所以稱為“鳴鳳勝境”。
在這座山上,曾經先后建鑄過兩個金殿,據地方文獻和寺內《碑記》記載,第一個金殿建造于明朝萬歷三十年(公元1602年)。因云南東川等地產銅,每年都要按規(guī)定數量外運,從四川轉水路運至湖北的城陵磯鑄錢。后因戰(zhàn)火兵燹無法將銅運進中原。當時鳴鳳山道觀的道長徐正元,便呈請巡撫陳用賓仿照湖北武當山七十二峰的中峰太和宮金殿,冶銅鑄成殿宇,供奉“北極玄天真武大帝”,取名為“太和宮”。明崇幀十年(1637年)云南巡撫張鳳翮把金殿移至大理賓川雞足山天柱峰。張鳳翮之所以要遷走金殿,是因為統(tǒng)治云南的沐氏作惡多端,屢被朝廷懲治,家運日衰,但他不從自身上找原因,而從迷信中尋求解脫。認為鳴鳳山在城東,山上立有金殿,“銅乃西方之屬,能克木”故由巡撫張鳳翮出面將銅殿拆運至雞足山。
關于陳用賓建金殿有兩個傳說故事:
1. 明朝萬歷年間,云南巡撫陳用賓崇信道教,一日夢見仙人呂洞賓約翌日在鳴鳳山麓相會。第二天,陳用賓很早便在山麓等候。只見一個放羊老頭,用繩子牽著羊,在山邊用一口沙鍋偎芋,另一口鍋作鍋蓋,待他走近一看,老頭忽然不見了,帶繩的羊也沒有了。陳用賓恍然大悟:兩“口”鍋壘在一起就是“呂”字,帶繩的羊意味著是“純陽”,是呂洞賓的道號,這個老頭就是呂洞賓。呂真人指示他鳴風山是洞天福地啊!所以在遇呂洞賓處,跨羊清河上,陳用賓修了“迎仙橋”,并在山上建了金殿。
2. 陳用賓年青時很窮,到處流浪,他信奉道教,對那些云游四方,來去無蹤,變化莫測,長生不老的仙人羨慕不已。他聽說鳴鳳山上有座道觀,是塊風水寶地,八仙之一的呂洞賓就住在那兒,于是他每天除了到道觀求神拜仙之外,都呆在山洞里專心致志地讀書修道,盼望著有朝一日能見到呂洞賓。幾年過去,連呂洞賓的影子都還沒見到,他變得有點不耐煩,動不動就想發(fā)脾氣。道觀的道長見他這番情形就提醒他說:“火氣大的人是遇不到仙人的,即使遇到了也認不出來。”他聽了道長的話,覺得有道理,便回到山洞,在洞門口兩邊寫下了幾個大字:“了卻心頭火,要見呂洞賓。”
過了一段時間,有一天,他在洞門口遇到一位老頭。只見那老頭大約八九十歲的模樣,可長得鶴發(fā)童顏,身體硬朗。這么大年紀還一個人來到這深山老林,看他那具有仙風道骨的模樣,莫非他是仙人?陳用賓盛情邀請老頭到他的山洞里休息休息。
到了洞里,陳用賓拿出他存放了多年一直舍不得喝的老陳酒,用精心收藏的傳家寶玉龍酒杯斟上一杯,恭恭敬敬地遞到老人手中。只聽“當”的一聲,老頭不小心失手將杯子掉在地上,玉龍酒杯摔碎了。陳用賓一下子氣壞了,憤怒地沖著老頭叫到:“這是我的傳家寶,你要賠我!”老頭不慌不忙地站起身來,連賠不是,并說到:“我會賠你的,我要加倍賠償你,請跟我來。”
陳用賓以為老人要去買個玉龍酒杯還他,便跟著來到洞口,突然老人化為一道清煙消失了。陳用賓這才意識到這位老頭是仙人。待他回頭一看,只見洞門口上的對聯(lián)變成了:“了卻心頭火,要見呂洞賓。見了呂洞賓,心頭火又生。”
陳用賓看后真悔恨交加。他回到洞里把所有的酒喝得一干二凈。他喝得酪叮大醉,倒頭就昏睡著了。朦朧之中,他夢見自己升官發(fā)財當上了云南的巡撫。酒醒之后,他受到夢境的激勵,經過幾年的刻苦努力,用功讀書。他的夢想終于變成了現實。他狀元及第后做了云南的巡撫。為了紀念在鳴鳳山上和呂洞賓的奇遇,他便在山上建了一座金殿。
關于“迎仙橋”的傳說故事:
每年正月初九金殿趕廟會,陳用賓都要坐轎子帶著文武要員到金殿祭拜玄天帝。一次,他的轎子來到山腳下一座石橋上時,一行人卻被堵住了。只聽橋頭一陣吵嚷叫罵聲。他問怎么回事,手下的人忙說前面有一叫花子擋在路上,拒不避道,開道的趕他不走。陳用賓聽后說:“何人如此大膽,我倒要見識見識。”說完,陳用賓乘轎來到橋頭,只見一個衣著破爛,蓬頭垢面的老頭在用兩口鍋煮著東西,一口土鍋煮,一口土鍋倒扣著做蓋子。陳用賓間道:“你好大膽,巡撫來了竟敢不回避,卻在此煮東西,該當何罪?”老頭回答說:“我在此煮石頭,石頭還未煮熟,我怎么能離開呢?”陳用賓一聽火冒三丈,罵了一句“瘋老頭”,并下令手下的人強行將老頭抓起來。老頭不得已站起來,轉身就走,抓他的人趕都趕不上,抓也抓不著他,他邊走口里邊唱到:“人人都說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土鍋煮石煮不爛,海枯石爛誰見了?”說完老頭就不見了。陳用賓這下才反應過來,那兩“口”扣在一起的土鍋不就是個“呂”字嗎?他禁不住大聲叫道)“他是呂洞賓,他就是呂洞賓!”可是已經晚了,呂洞賓早走得元影無蹤。陳用賓慌忙下轎,朝著呂洞賓去的方向跪下連連磕頭。事后,他命令重修此橋,并命名為“迎仙橋”。現在,鳴鳳山腳下的那座橋還在,橋頭上刻在石上的三個紅色大字“迎仙橋”仍然清晰可見。
在遇呂洞賓處,跨羊清河修建的迎仙橋,傳說是當時兩個石匠 同時造的。他們各造一半互相比高低,賭輸贏,看誰建得快。最后分不出高低。你們看橋下,這座橋是分為兩半的。過“迎仙橋”到達鳴鳳勝境石碑坊,這也是明朝的建筑。民國初年,牌坊上的石匾壞了,由當時的昆明市市長庚恩錫重題了這塊匾。背面“玉虛孔衢”匾,“玉虛”是圣境的意思,“孔衢” 是道路,我們登的這條道是上天宮圣境的路。路邊立著的是“呂祖碑”。這塊大砂石碑上寫著“磨高風正節(jié)呂真人洞”,這是呂洞賓煮芋放羊的地方。所以陳用賓立了這塊石碑。
沿石階從這里上天,大家數一下,到一天門有七十二級石階,這是象征著七十二位“地煞星”守護在第一天門前面。
“第一天門”,始建于明朝,清朝以后幾次修葺過。看,在蒼松掩映中,天門雕梁畫棟,朱丹彩繪,巍峨軒昂,充分體現了道教幽奇險峻的建筑風格。尤其是明朝留下的“第一天門”四個大字,寫得飄灑俊逸,稱得上是書法中的上品。
過一天門,這個陡直的石階有三十六級,代表三十六“天罡星”護衛(wèi)在一天門后面。走完三十六級臺階,我們到了二天門。二天門的建筑同一天門又不一樣。這座天門建于清朝道光十三年(1833年)。昆明大地震中曾部分震坍,后又重修。層層斗拱裝飾,是典型的清朝建筑風格。你們看那塊“重修二天門碑記”,就是記載天門修葺的歷史。天門北面寫著“北鎮(zhèn)玄都”,就是說這里是威鎮(zhèn)北方的神棲息的地方。
三天門的建筑同二天門差不多。過了三天門,拾階而上,就到達一個1000多平方米的平臺上,眼前展現的是一座古堡式建筑--太和宮。“太和宮”門外的八字墻上有明代留下的“鸚鵡春深”四個大字,寫得飽滿有力。這座山叫鳴鳳山,又叫鸚鵡山。這里一年四季春意盎然,這就是“鸚鵡春深”。 “太和宮”建筑群分三個部分,居中是太和宮,右邊有個環(huán)翠宮,左邊有個三元宮。三元宮在清朝咸豐七年(1858年)毀于兵燹,現在還剩兩個宮。
這座宏偉的牌坊叫“欞星門”。最初寫作“靈”。靈星指天田星,大田有九星,是龍星左角,所以古人認為天田星“主畿內田苗之職”(《星經》)。漢代建“靈星祠”(見《史記·封禪書》),象征農業(yè)祥兆。從漢高祖起就命名各郡縣祭天時要先祭耙靈星,以祈五谷豐登。到了宋代。筑郊臺,臺周圍有圍墻,正前面建靈星門。后來移用于孔廟。金殿是座道觀,在這里,它襲用了儒家的“榻星門”。門兩旁懸掛著一副隸字聯(lián):“天臺高百尺,東林竹舞,一半青山一半云;帝道滿三千,上谷龍飛,元雙玉字尤雙地。”這副對聯(lián),書法圓潤剛鍵,既贊美了這里的風光,又頌揚了道家的“道行”無邊。門兩邊的青獅白象,在佛教里有“青獅獻瑞,白象呈祥”的說法,故象征這里是祥瑞之地。
明末清初,昆明的許多寺廟建筑都具有“三教合一”(佛、儒、道)的特點,道觀里建儒家的欞星門,根星房塑佛教的青獅白象,這一特點可見一斑。
這兩邊的廂房,原來是雷神殿,供奉雷神電母,風伯雨師等神像,文化大革命中殿坍神毀。1979年重建廂房時,各后退6米,中式房頂下配大面積玻璃窗,現在辟為金殿的文物陳列館。東北邊陳列著太和宮保存的明清以來的珍貴文物,里面有太和宮創(chuàng)始人陳用賓的畫像,有字畫、銅器、瓷器以及真武“伏魔制怪”重20多公斤的七星劍,還有吳三桂用過的重12公斤的木柄大刀等等。西南邊是泥塑展覽,用泥塑的形象反映太和宮建造的歷史和神話傳說,有十二部雷神的形象,有八仙過海的塑像等等。
前面看見的這座青磚城墻叫紫禁城,是明朝萬歷年間陳用賓建,迄今已有390多年歷史。城上面這座小樓叫魁星樓,是供魁星的。這座城墻在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地震中受到損壞,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重修過。城上面的大城磚是明朗的磚,小城磚就是清朝道光十六年修建時的磚。
城門口的這株茶花,據記載,是明朝建太和宮時種的,現在已經樹老心空,雖然樹心用白水泥填了起來,但這棵茶樹仍然活著。樹用鐵架支撐著,鐵架上盤旋著兩條龍,這是后人加上去的。這株茶花的品種叫“瑪瑙茶花”,花開出來九芯十八瓣,大紅中夾白色,直徑七寸,紅似火,白如玉,燦似霞,每年春節(jié)前后,花團錦簇,把樹枝都壓彎了。
●銅殿
現在我們在紫禁城內見到的銅殿,是清朝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吳三桂統(tǒng)治云南時重建的。吳三桂為使自己留名于世,鑄殿時就在正梁上鐫刻有“大清康熙十年歲次辛亥大呂月(十月)十有六日之吉平西親上吳三桂敬筑”楷體字一行。這座銅殿高6.7米,寬7.8米,深7.8米,兩層重檐歇山屋頂,斗拱飛檐,結構端莊。銅殿的梁、柱、斗拱、屋頂、門窗、神像、幃幔、匾聯(lián)等,全部用銅鑄造而成,總重量達250余噸。殿四壁為三十六扇格子門組成,前后各十扇,兩壁各八扇,正門鑄有云龍。龍鳳吉祥等各種浮雕,后壁及左右壁,每扇門上段均鑄“壽”字,幾何圖案浮雕及連接的“干”字符號(這也說明金殿“三教合一”的獨特風格)。中段為花草魚蟲紋,下段多作圓形的云龍圖,一部份作方形麒麟圖,這些花紋雕飾形象生動,線條流暢,布局和諧,鑄造精美。殿身立圓柱十六根,四角柱上端有旋轉八卦銅球,風檐上的鈴鐸,屋脊上的人、馬、魚和其他飛禽走獸,無一不充分反映了300多年前我省冶金澆鑄工藝的精湛水平。
銅殿全國有四個:昆明銅殿鑄造工藝精湛,重量首屈一指(250余噸),使它成為我國的一件國寶,被列為二十八處古建筑之一,是我國現存的最大的古代純金屬殿字建筑。湖北武當山中峰的銅殿,重80多噸,明朝永樂年間鑄造(公元1403年至公元1425年),重量居第二位。北京頤和園的銅亭只有56噸,清朝光緒年間(公元1888年)慈禧太后建造,位居第三位。山西五臺山有個銅殿,明朝萬歷三十九年鑄造(公元1611年),重量不到40噸,位居第四位。
銅殿內,正中間供奉的銅像是“真武祖師”,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北方之神,故又稱“北極玄天”;兩旁待立的是“金童玉女”,再兩旁的是龜蛇二將,亦稱水火二將。
真武祖師:明朝朱棣稱帝后,加封真武為“北極鎮(zhèn)天真武玄天大帝”,并在武當山大柱頂鑄造了以銅為主飾以黃金的“金殿”,殿內真武銅鑄鑾金像重達萬斤!朱棣還宣揚自己是真武帝化身,據說武當金殿真武金像,即按朱棣相貌塑成。吳三桂在昆明鳴鳳山上建金殿鑄真武,據說他效仿朱棣,把金殿里的真武像鑄塑成他的模樣。
真武的原名叫玄武,玄就是龜,武就是蛇。玄武源于原始星辰崇拜與動物崇拜。玄武為“四象”之一。“四象”即青龍、朱雀、白虎、玄武。我國古人早在殷代前后,就把春天黃昏時出現在南方的若干星星想象為一只鳥形,同時把東方的若干星星想象為一條龍,西方若干星星想象為一只虎,北方的若干星星想象為龜蛇形象。
龜蛇是古代有名的神靈。龜為“四靈”(龍、鳳、麟、龜)之一,早在殷商時代,就有神龜知人情,知吉兇和可充當神人之間媒介的迷信。龜之所以被神化而具有上述神性,大概在于它身體很小但生命力卻極強這一點上。俗話說“千年王八,萬年龜。”古人可能根據龜能長壽這一特點,而引伸出其閱歷長、見識多,有預知未來的靈性。由于認為龜有神性,故早在殷代,即用龜甲為占具來占卜吉兇。龜在唐代之前,一直走著紅運,名聲很好。不料自唐代后,龜的聲價一落千丈,“烏龜王八蛋”成了罵人之詞。
古人對于蛇的崇拜,也是由來已久。玄武,也叫龜蛇。因其位于北方,所以稱為玄。龜蛇身上有鱗甲,就象武士身上穿的鎧甲,所以稱為武,故名玄武。玄武為水神,北方之神,鎮(zhèn)守北方,主管風雨。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真武神是由天地神變化而來。男女擁抱像,象征大地精靈,又化為龜蛇擁抱像。由原來的戀愛之神變?yōu)閼?zhàn)斗之神。最后,龜蛇復合為一個人像,即真武神;龜蛇分開為二將。真武神的原形,不過是一條長蛇擁抱著一只烏龜而已。
至于“龜與蛇交”也著實讓人奇怪。根據現代生物學理論,龜與蛇是不能交配的,猶風馬牛不相及。所以其中必有奧妙。古人認為雄龜不能性交,因而只好聽任雌龜找來蛇與之交配,這大概也是人們稱“縱妻女與人淫的男人”為“烏龜”的由來。
有的人認為,這反映了原始時代的外婚制。龜與蛇(龍)是兩個近親氏族,蛇氏族的男人女子應與龜氏族的男女通婚,于是便成了“龜蛇相交”。禹父鯀(音滾)為鱉氏族酋長,死后化為鱉。鱉為其氏族圖騰,其通婚的氏族為蛇氏族。傳說其妻名“修已”,“修已”即“修蛇”,“已”字亦象蛇形。鯀為龜或鱉。其妻為蛇,龜蛇相交,正是真武殿門前青蛇纏龜交尾之象。
“玄武”為什么又稱為“真武”呢?這還得從宋真宗趙恒說起。宋真宗為了抬高自己的門弟,也想模仿唐王朝的李皇帝那樣把太上老君奉為始祖。宋王朝的皇帝姓趙,自然不能跟李唐搶祖宗,便另立一位道教大神為始祖。這位“圣祖”是誰呢?他就是趙玄朗。這位趙玄朗是真宗趙恒自己編造出來的,道教里本沒有這個“圣祖”。一天宋真宗煞有介事地對大臣們說道:“朕夢見神降天書,傳玉皇大帝之命。這個神就是趙宋始祖--趙玄朗。”為避諱趙玄良中的“玄”字,“玄武”即改稱“真武”,并為后世 所沿用。
真武的主要職能是什么呢?玄武七宿之首宿“斗宿”,即南斗,谷話說“南斗注生,北斗注死”;說明真武具有主管命運的神性。金殿前豎立著的“日月七星旗”,上面的北方玄武七宿在中國的神話傳說中是“天下太平”的象征,“日月七星旗”上就摟刻“天下太平”幾個大字。而且從“真武”的名字來看,“武”即“武力”也就是戰(zhàn)爭。可見真武又是主宰戰(zhàn)爭與和平的神靈。而影響最大的還是真武水神的職能。明代和清代都流傳著真武在皇宮里“救火”的故事;明清時紫禁城中許多宮室內皆供奉真武像,而內府各地監(jiān)、局、司、廠、庫等諸衙門中,百分之百設真武廟。其原因是真武“神威顯赫,祛邪衛(wèi)正,善降水火之類”,故普天之下,“莫不建廟而把之”,過去許多商賈也供奉真武,亦是以水避火,防止火災之意。
傳說,正月初九是真武祖師的誕辰日。昔日每逢這天,“祈晴禱雨,禳災迎福”,燒香拜神的人如潮水般涌來。直到現在,每年正月初九耍金殿趕廟會,昆明周圍各區(qū)縣10多萬人,涌上鳴風山,調子聲此起彼伏,山歌聲響徹鳴鳳山,人山人海,熱鬧非常,這已是昆明人民的風俗。
金童、玉女:真武大帝左右兩旁,塑有金童、玉女,二人捧冊端寶。他倆的身份是聽差加秘書,是分掌威儀、書記三界中善惡功過的小神,權力還不小,在南方又俗稱周公、桃花女。
至于金童玉女又是周公、桃花女的說法,源于元朝戲曲和小說。桃花女故事在民間流傳久遠。傳說周公善卜,桃花女善解災。算命人周公開業(yè)三十年,從無差錯,某日有石婆婆算命,周說她兒子石留柱在外必遭橫死,石婆婆回家途中遇到桃花女,桃花女教她消災之法,救了石留柱。石婆婆找到周公退卦錢,說他的卦不靈。周公又給仆人彭祖算命,斷定他必死。彭祖路遇桃花女,桃花女亦教她消災之法,彭祖便依祭拜北斗七星,得以延長壽命。彭祖見周公,周公知其不死原因,頓生妒意,請彭祖為媒,娶桃花女為兒媳。
桃花女進門后,周公費盡心思要害死她,但都被她破掉,反而差點害死了自己的女兒。周公再次害桃花,又被她破了法。而且在一次大難中桃花女救了周公一家。周公得救后,真武大帝在場,說明周公與桃花女是金童玉女轉世,業(yè)緣已滿,應復歸天 位。于是周公和桃花女便成了伴隨真武左右的金童玉女。
還有另外一則故事說,真武祖師在雪山修道時,用戒刀剖腹洗腸,昏迷過去,把戒刀棄了。后戒刀修煉成一個陽體,刀鞘修煉成一個陰體。數百年后,王母詔刀鞘上天,管理桃花,即成桃花仙子。戒刀做了太上老君的童子,后私自下凡,投胎商朝周姓諸侯,名周乾,后襲父職,人稱周公,此時桃花仙子奉玉帝命下凡,做了任太公的女兒,叫桃花女。周公和桃花女斗法,最后被真武祖師收為周、桃二元帥。
龜蛇二將:金童玉女兩側是龜蛇二將。龜蛇本為真武之形象。真武大帝在明初大抖威風以后,一躍而為道教大神。一些經書甚至說真武是玉皇大帝的化身,認為龜蛇是真武的形象不能再成立,進而把龜蛇說成是真武帝君的二部將。
傳說龜蛇二將是由真武的肚腸變化而成的(請參見“龍門三清閣真武殿”部分)。龜蛇二怪在武當山為非作歹,真武前去降服,將劍指出丙丁火,龜屬水,最怕真火;又用劍指壬癸水,蛇屬火,最怕真水。火燒水淹,二怪只得歸順。真武押著二怪上天廷,奏明此事,玉帝大悅,即封龜、蛇二怪為水、火二將,常隨真武行法。至今,這個有趣的“真武肚腸變龜蛇”的傳說,在武當山地區(qū)還十分流行。
金殿就是模仿武當山金殿建造的。里面的龜蛇(水火)二將侍立在真武兩側,為銅鑄鎏金,戴盔貫甲,衣帶飄垂,執(zhí)旗捧劍,威武莊嚴。銅殿門柱上有幾副對聯(lián),其中一副銅鑄隸書對聯(lián)“金殿鳳凰鳴曉日,玉階鸚鵡醉春風”,生動地描繪了春天的早晨,白玉般的大理石平臺上迄立著的金殿在曉日的輝映下豐姿綽綽,鳴鳳山一派鳥語花香的美妙景色。
銅殿建筑在大理石砌的平臺上。平臺上層,欄桿、云龍階石、地坪等全部用云南特產的大理石鑲砌而成,色澤濕潤清新。下層平臺欄桿、基石、云龍浮雕都是用墨石、砂石組合而成。欄桿上雕著花紋和二十四孝圖;現在石欄上的浮雕,雖多已磨損,圖案模糊不清,但在銅殿背后的基座柱石欄上(正對著“凈樂天宮”的大門),我們可清晰的看到二十四孝圖中的第十二圖--“臥冰求鯉”或稱“王祥臥冰”。基石上浮雕著飛禽走獸,花卉圖案。傳說金殿建成后,朝山燒香的人絡繹不絕,雕刻基石的匠人也懷著自信、喜悅的心情來聽眾人對他雕刻的品評。但是一連三天,聽到的都是稱贊銅殿如何金碧輝煌,神像如何何金光閃閃,沒有人夸獎基石的雕刻。這個石匠一氣之下,跑到環(huán)翠宮投“舍身崖”身亡。
下層平臺兩側,有銅鑄水、火二將,供奉在檀木精制的六角重檐小閣門,閣頂是銅板制作,閣下為石砌六角須彌座。水、火二將是真武殿的門神。銅殿前西側,有一對石雕大獅子,象征吉祥和威嚴。金殿正前方有一個香爐和石水缸,在過去它們是用來呼風喚雨的法器。法術師施展魔法之前要先點香于爐、注水于缸。現在水缸里有一條石魚,人們都說如果能把硬幣漂落進魚嘴里,就可以給你帶來好運。
銅殿前豎有日月七星銅旗、旗桿,旗子都是陳用賓在公元1602年建銅殿的同時鑄造的。在中國的神話中,七星銅旗聳立,象征北極玄天“普護”、“天下太平,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這十二個字是雕刻在旗子上的。銅旗為三角形,犬牙邊。旗周圍有二十八宿,旗上端有日、月,旗中有北斗七星,整個銅旗為鏤空鑲嵌。
銅殿兩側的廂房,稱為“云館”。山墻上有民國年間昆明書法家吳錫忠當年用稻草捆起來寫的“游仙舊館”四個大字。就是說,這是舊時仙人游過的地方,“云館”山墻下,每邊各有一株紫蔽花樹。這兩棵紫微樹是明朝陳用賓種的,已有近400年的歷史。當年吳三桂同陳圓圓游金殿,寒冬臘月有時就呆在金殿內,殿外燒火炭,通過銅壁傳熱取暖;三伏天則常坐在南邊這棵紫蔽樹下乘涼。紫薇樹是一種“敏感”的樹,其“敏感性”和含羞草差不多,如果你抓摸樹干,樹上的小枝就會抖動起來。故當地人又稱紫蔽樹為“癢癢樹”。紫蔽每年夏初開花,持續(xù)到7至8月才會凋謝,花繁而艷紅,燦若朝霞。因而又稱為“百日紅”、“滿日紅”。這棵紫薇樹旁邊有兩塊大碑,南面一塊是重修鳴鳳山太和宮碑記,北方一塊是太和記銘。
銅殿下層平臺基石兩側,一邊是一株高大的銀杏(白果),一邊是一株粗壯的中國梧桐,這兩株樹也是明朝的古樹。
銅殿后面的花壇里,原有一株明朝的茶花,品種叫“蝶翅”,1983年已經枯死,現在重新移植了一株茶花,這株移植的茶花也有一百多年樹齡了。后面這個院落稱為“凈樂天宮”,院落里的這個殿叫“老君殿”。原來這個殿是供太上老君的。因為原來的殿宇坍塌,重建了這個殿作接待室。這個回廊小院里種的桂花很茂盛。每逢夏天,滿院桂花飄香,這里的空氣顯得格外清新。
繞過這個回廊,我們見到的這個殿叫“三豐殿”,以前是供張三豐的,也是因為殿宇傾圮(音劈),重建了兩重殿宇,小賣部、工藝品門市和茶館都設在這里。茶館的右邊是一棵古老的柏樹,樹冠亭亭如華蓋,按中國傳統(tǒng)說法,如果居家庭院里有樹冠如傘狀的樹木,那這家就會出富貴之人。大家在這棵樹下站一會,就一定會交華蓋運。傳說當年吳三桂和陳圓圓常在這棵柏樹下納涼下棋。
三豐殿的后面,我們見到的這個小游園區(qū),就是三元宮的舊址。清朝咸豐七年(1858年)毀掉以后,成為一片瓦礫廢墟。民國初年,參加過蔡鍔、唐繼堯護國起義的護國軍軍長庾恩錫死了以后就葬在這里。文化大革命期間墓地被毀,碑文被鑿,又成了一片廢墟。現在這里已辟為秋園,修建了水池、亭閣,種植了銀杏、楓樹、漆木等秋景林木,碧池倒影,景色幽雅。
● 鐘樓
出秋園南門,登鳴鳳山最高峰,即到達鐘樓,秋園與鐘樓之間有3萬多平方米的山頂平地。滿山的云南油杉樹,都是百年以上的老樹,蒼翠挺拔,郁郁蔥蔥。草坪西面,建有雙六角鴛鴦亭,倚亭休息,可觀賞鳴鳳山景。
草坪南面,就是巍峨的鐘樓。這是1983年新建的三層鐘樓,這里的地面海拔為2056米。鐘樓呈“十”字形,每層十二個飛檐翹角,三層共三十六個角,猶如一群展翅欲飛的“鳴鳳”。這座鐘樓是典型的中國古典建筑風格,高29米。登上鐘樓,憑欄遠眺,昆明四周山勢,滇池景色,春城風貌,盡收眼底,使人頓覺心曠神怡。
掛在三樓上的這口銅鐘,高3.5米,口徑周長6.7米,重達14噸。鐘上鑄的字是“大明永樂二十一年歲在癸卯吉日仲春造”。永樂二十一年是公元1423年,距今已有570多年。這口鐘原來是掛在近日樓西南面的城樓--麗正門宣化樓上的,1953年拆宣化樓時,被移至狀元樓外古幢公園,隨后又被移至金殿。
昆明民間傳說:明永樂年間鑄大鐘的時候,有個神奇的人相助。鐘鑄好以后,由于太重,掛不上城樓,這個神人把鋸木屑搓成繩子,輕易地把鐘懸掛在城樓的大梁上。鐘掛好以后,神人對撞鐘的說:“等我走了百里之后才能撞鐘。”神人才走了兩個鐘頭,撞鐘的人等得不耐煩了,就撞起鐘來。這時,神人才走出40里,這樣,該鐘的鐘聲只能傳40里遠。這個神話,是贊揚鑄造永樂大鐘的高超技藝。據《昆明縣志》記載,這口鐘最初是用以向昆明全城報時辰的,以后打起仗來,又用來報警。四十年代,這口鐘還用來報時辰。
我國最大的銅鐘是北京大鐘寺保存的那口明朝永樂大鐘,高6.7米,直徑3.5米,重46噸,號稱鐘王。南京有一口銅鐘重25噸,這口銅鐘重14噸,可以算全國第三大鐘了。
金殿茶花園里有兩千多盆茶花。茶花又名山茶,冬未春初開放,其栽培歷史己有500多年。山茶為云南八大名花之首。云南山茶屬山茶科山茶屬,該屬有150多種,云南有一半以上,云南被稱為山茶的故鄉(xiāng)。著名植物學家秦仁昌教授盛贊云南茶花說:“世界山茶之王在中國,中國山茶之王在云南……”郭沫若賦詩贊道:人人都說牡丹好,我看牡丹不及山茶。
茶花是昆明市市花。據說,茶花漂洋過海, 1673年到達日本,1812年到達英國,1948到達美國。日本人引種茶花,幾乎都保留了它原有的名字。英國人和美國人想把花名翻譯過去,但有一些難以硬譯,只好改了洋名。
● 吳三桂和陳圓圓
吳三桂 陳圓圓
吳三桂
吳三桂(1603---1678年),明末清初人,字長白,他以引清軍入關,鎮(zhèn)壓李自成、張獻忠、李定國等人領導的農民起義,顛覆北京農民政權,又以把云南作為據點搞“三藩割據”,發(fā)動“三藩之亂”而臭名昭著。
吳三桂出生于遼寧錦州一個軍官家庭,其父吳襄,舅父祖大壽都是明末的將軍。吳三桂青年時也是明朝軍官。吳三桂在戰(zhàn)爭中晉升為寧遠總兵,成為指揮數萬大軍的年輕將軍。 1644年春,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進攻北京。3月23日,即李自成起義軍攻入北京城的前兩天,崇禎皇帝自知大勢已去,泣退群臣,親手砍死了袁妃,逼死了周后,又砍死了自己的女兒坤儀公主,自己則吊死煤山(現名為景山)崇禎皇帝朱由檢上吊的那棵樹已枯死,現在所見到的樹是后人在原處補種的,此時吳三桂鎮(zhèn)守山海關。
義軍入京后李自成手下的大將劉宗敏,抄吳府,押吳襄,強占陳圓圓,要吳襄寫書勸子投降。開始吳三桂持觀望態(tài)度。后來探馬來報:“吳府被抄了!”吳三桂說:“無關緊要。”又報:“老太爺被關押。”吳三桂還是回答:“無關緊要。”再報:“邢夫人(陳圓圓)被劉宗敏強占。”吳三桂一聽,拔劍斬案,怒發(fā)沖冠,吼叫道:大丈夫不能保全家室,為人可辱!”遂拒絕李自成的招降。吳通過已投降清軍的舅父祖大壽向多爾袞借兵。多爾袞趁機迫降吳。吳打開山海關,引清兵入關。清初詩人吳梅村寫詩云:“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紅妝照汗青,痛哭六師皆槁素,沖冠一怒為紅顏。”
李自成親自率軍前往山海關,以逼迫吳三桂投降。但是,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遭到了吳三桂和清兵的聯(lián)合進攻。1644年4月26日,李自成敗退北京,一氣之下,下令殺了吳襄一家38口,砍吳襄首級懸掛在城樓示眾。1644年4月28日,李自成做帝心切,匆忙舉行了登基大典。翌日,李自成被迫撤離北京,退守陜西。
1644年5月,清軍進入北京,8月清順治帝在北京即位。吳三桂受清帝之命,充當鎮(zhèn)壓農民起義軍的急先鋒,率軍在河北、山西、陜西、湖北等地鎮(zhèn)壓農民軍。1645年5月,李自成在湖北通城縣九宮山遭地主武裝偷襲而犧牲。吳三桂因此而受到嘉獎,清順治帝封他為平西王。
1646年11月,張獻忠在川北犧牲,大西農民軍在李定國、孫可望等人領導下,轉戰(zhàn)于云、貴等地。
南明王(桂王)朱由榔于1646年在廣東肇慶稱帝,改年號為永歷,史稱永歷皇帝。在清兵的進攻下,永歷帝轉戰(zhàn)云南,在昆明五華山建立了永歷小朝庭。李定國“扶明抗清”,永歷帝勢單力薄,不得不惜助于農民軍的支持與清廷相抗。
為了平息南明王永歷皇帝在西南的殘余勢力和鎮(zhèn)壓農民運動,吳三桂率部于清順治16年(1659年)進入昆明。永歷帝被迫帶臣僚經騰沖逃往緬甸。李定國在中緬邊境病死,吳三桂窮追不舍。永歷帝認為吳是明朝舊臣,抱有一線希望,致書吳,“責之以大義,動之以感情”。不料吳三桂依然大兵壓境,逼緬王交出朱由榔。緬王設計擒永歷帝及臣僚,把他們押解至清營,獻交給吳。吳逼迫永歷帝及太子用黃綾自縊于昆明五華山側金蟬寺(現昆明華山西路逼死坡)。
清帝封吳三桂為平西王,鎮(zhèn)守云、貴、川三省,和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合稱為“三藩”。其中吳三桂勢力最大。
吳三桂統(tǒng)治云南22年。他以“功高”而獲得許多特權。他擁有自己的軍隊,可以向全國委派文武官員,云貴財政由他支配,包括發(fā)行貨幣和稅收、江淮湖廣調拔經費給他。他把明朝沐氏莊田八千余頃占為己有,還大規(guī)模圈占人民土地,殘酷剝削人民。他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擴建五華山永歷帝皇宮為平西王府,填菜海子之畔(翠湖)作新府。專門為陳圓圓在蓮花池畔修建別墅,搜羅民間名花異草,奇樹怪石,珍禽異獸,珠寶古玩供自己受用。在蓮花池北濱建了一幢雕梁畫棟的“陳圓圓梳妝臺”,并下令從五華山筑專用棧道通蓮花池。
吳三桂在大造新府亭臺樓閣的同時,又從蘇州購買歌女40名,僅制作舞衫道具就花了幾十萬兩白銀。吳三桂還主持了金殿、建圓通寺勝境牌坊和方池中的八角亭,挖通草海的運糧河(今大觀河)。所需錢財,皆剝民脂民膏所得。 吳三桂并不滿足已有的權勢和荒淫的生活,他還有更大的野心,他在不斷暗自擴軍,屯積軍需物資,伺機而動。
l662年康熙帝即位,他認為“三藩分布天下”,“非久安計”,應采取“削藩”。1663年康熙收繳了吳三桂的“大將軍印”,1668年又罷了吳“總管貴州”和“陳史之權”。吳三桂心懷不滿,于1673年11月發(fā)動了武裝叛亂。戰(zhàn)亂延續(xù)了8年。開始由于尚可喜、耿精忠及各地黨羽響應,一度取得優(yōu)勢,占領了云南、貴州、四川、湖南、兩廣、福建、陜西,甘肅。在這種形勢下,吳三桂向康熙提出“以長江為界,南北分治”。康熙帝為之震怒,殺了吳三桂在京的兒子吳應熊,以示削藩之決心。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吳三桂匆忙在湖南衡州(今衡陽)登位稱帝,立國號為“周”,年號“昭武”。 康熙調兵遣將,討伐吳三桂,逐步奪回了戰(zhàn)爭主動權。吳三桂當了六個月的皇帝便于1678年8月得暴病死于衡陽,其孫吳世藩繼位,改元“洪化”勉強維持了3年,就節(jié)節(jié)敗退,退入云南。1681年清軍攻下昆明,吳世藩自殺,吳三桂勢力徹底滅亡。吳世藩在進入云南時,曾將吳三桂靈樞運回昆明安葬。清軍破城后,掘墓起棺,吳三桂尸體被剁成肉泥焚毀。
陳圓圓
陳圓圓,原藉江蘇常州奔牛鎮(zhèn)四畝田人,本姓邢,其父邢之是貧苦農民,圓圓出生后不久,母死家貧,由姨父母領去撫養(yǎng)。姨父姓陳,稱陳貨郎,圓圓改而姓陳。姨父為老有所靠,送圓圓入私塾讀書,又請人教她詩詞繪畫、戲曲歌舞。圓圓聰明秀麗,能書會畫,嗓子又好,十六七歲便被常州戲院請去唱戲曲,不久已是色藝雙絕。
明崇禎末年,李自成、張獻忠率農民起義,勢如破竹;關外滿清又想侵入中原,崇禎皇帝終日憂心忡忡。宮中受寵的田妃和周后爭風吃醋,矛盾重重。國丈田畹受女兒田貴妃之托,專程到江南選美,為的是:一方面討好主子的歡心,選來美女為皇上消愁解悶;二方面是為了鞏固田妃在宮內的地位,緩和正宮娘娘和西宮娘娘之間的矛盾。田畹來到蘇州,正逢陳圓圓歌舞名燥江南之時,雖然陳圓圓早已許配給昌襄,田碗不顧一切,軟硬兼施,強搶陳圓圓,將其載回北京。田碗將陳圓圓獻給崇禎皇帝,崇禎在內外交困的危急關頭,無心貪戀女色,只叫田畹領回府去。從此,陳圓圓成了田府的歌妓。深受田碗賞識,但陳圓圓深感自己“明眸皓齒無人惜”,十分委曲。
崇禎十六年(1643年)十月,李自成近逼北京,京中豪門驚恐萬分,田畹也慌了手腳。他趁崇禎召吳三桂進京之機,想與吳三桂拉拉關系。于是,他請吳三桂到田府赴宴,席間,讓陳圓圓出來敬酒,并懷抱琵琶唱一首《飄零怨》。
吳三桂在田府一見陳圓圓,立即為之傾倒,以保田氏勝于保國家的誓言,將陳圓圓弄到手。新婚之后,吳三桂在京城中沉緬于醇酒美人,山海關頻頻告急,崇禎帝連下手諭催促吳三桂回關駐守。吳三桂欲帶陳圓圓同往山海關,其父吳襄認為不可,惟恐他貽誤軍機,把陳圓圓留在府中。
李自成攻入京城,崇禎帝縊死煤山,李之大將劉宗敏,抄吳府、押吳襄、占圓圓,吳三桂拒降義軍,投靠清軍,引清兵入關,吳三桂與清軍聯(lián)合擊敗李自成起義軍,劉宗敏在陣上受創(chuàng),吳三桂部將把劫在劉營的陳圓圓奪回,吳三桂喜出望外。清軍進入北京,順治帝封吳三桂為“平西王”,鎮(zhèn)守川、黔、滇三省。吳三桂攜陳圓圓,率部輾轉征戰(zhàn),于清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進入昆明。
吳三桂進入云南后曾扶陳圓圓為正夫人,陳圓圓勸說吳三桂,說她出身卑賤,勸吳三桂明媒正娶富家閨秀。吳三桂娶了個有錢人家的小姐為夫人。據說這位夫人心狠手毒,只要見吳三桂喜歡哪個歌女,就指使手下人將其毒死。但她不敢加害于陳圓圓,因陳仍是吳的愛妾。
到了康熙6年(1662年),陳圓圓已有三十五六歲,當時姿色已退。吳三桂又有了姿色美艷的“八面觀音”“四面觀音”等等。陳圓圓看破紅塵,出家為尼。吳三桂特為她在瓦倉莊建了三圣庵,陳圓圓的法名叫寂靜。
康熙二十年(1681)深秋,清軍破城,陳圓圓遙望蓮花池秋水,雙手合十,在自己默默的念經聲中,安詳地投身蓮花池。投水時50多歲。蓮花池有其墓。有的材料又說在其他地方也發(fā)現了陳圓圓墓,說她當時逃往別處尼庵躲藏,后死于他鄉(xiāng)。
●二十四孝圖故事
孝感動天 親嘗湯藥 嚙指痛心 單衣順母 負米養(yǎng)親 賣身葬父
鹿乳奉親 行擁供母 懷橘遺親 乳姑不怠 恣蚊飽血 臥冰求鯉
為母埋兒 扼虎救親 棄官尋母 嘗糞憂心 戲彩娛親 拾桑供親
扇枕溫衾 涌泉躍鯉 聞雷泣墓 刻木事親 哭竹生筍 滌親溺器
孝感動天
從前虞朝時代,有一位皇帝,姓姚名舜,乃是瞽搜的兒子。他生來的天性,很講孝順。但他的父親,是個全然不懂得禮義的人,母親又是全然不說忠信言語的婦人;他還有一個弟弟,名叫象,更是傲慢不敬愛兄長的少年。他雖然生在這種不好的家庭里,卻沒有絲毫怨恨之心,仍然是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當他還沒做皇帝的時候,常在驪山下耕田;就有象,用它的長鼻子來幫助舜耕地;還有鳥,用它的尖銳腳爪,來幫助舜除草,他的孝心連禽獸都受感動了。那時正做皇帝的唐堯,聽著有一個這樣大孝的舜,就派九個男子去服待他;又把自己的娥皇、女英,兩個女兒,嫁給舜做妻子。后來,唐堯年紀老了,就把天下讓給舜,舜就做了虞朝的皇帝,以一個平民,居然一躍而為皇帝,這都是他的孝心所致的啊!
親嘗湯藥
西漢時候,有一個漢文帝,名叫恒,是漢高祖劉邦的第三個兒子。當他尚未做皇帝以前,父親已封他為代州之王,所以人稱他為代王。他原是庶母所生,他的母親,名為薄姬;后來因為自己的兒子做了皇帝,才改為薄太后,文帝奉養(yǎng)母親,極為孝順。有一次,他母親得了病,足足病了三年之久;他總是殷勤看護侍候,非常周到。他不但日間是如此,就是夜間也是如此,他夜夜侍奉母病,眼睛也沒有閉過,衣帶也沒有解過;他這樣不愿休息,便是因侍奉母病的原故。每逢煎好了的湯藥,不是自己嘗過了的絕不敢拿去給母親吃,故所有的湯藥,總是他先嘗了。他因為這樣孝順母親,所以他的仁孝名聲,便傳遍于天下,沒有一個人不知道他,也沒有一個人不贊頌他了。
嚙指痛心
在周朝的時候,有一個道德極好的人,姓曾,名參,字子輿,他是孔子門下的學生,他奉養(yǎng)父母,也是極其孝順。有一次他到山里砍柴,不料家里忽然有客到了。他的母親因為他不在家里,而且家里又沒有錢可以備辦供客的東西,心里自然是異常的著急;她只希望兒子能早點回來;那知等了好久,她的兒子還是沒有看見回來。最后她的母親想出一個法子,知道母與子的血脈,是相通的。于是用牙齒將自己的手指咬破;這時曾參在山里,陡的心痛起來,料著家中必然出了什么事情,就急忙挑柴回家,跪在母親膝前,請母親告訴他所以心痛的原故。母親便對他說道:“剛才忽然家中有客來了,我因你尚未歸,故咬破手指,知道你必定要受感覺,能早點回來,然后好商量如何招待客人呀!”
單衣順母
再說周朝一個姓閔,名損,字子騫的,也是孔子的學生。他的親生母親,不幸早就死了;父親又娶了一個妻子,便是損的后母。后母來了也生了兩個兒子。那后母因為這兩個小兒子,是自己所生的,便非常寵愛;給他們所穿的衣服,都是棉和絮一類很溫暖的東西。因為損不是自己所生的,就非常嫌恨他;把極不溫暖的蘆花,用來做衣服給損穿。有一天,父親叫損推車外出。損因衣單體寒,遍身都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冷起來,不覺把牽車的索子失手了,父親見他這樣畏寒,料著必有原故。于是把損的衣服,細細察看了一下,方才恍然明白損穿的乃是蘆衣;心中大怒,便想攆走后母。閔損即向父親說道:“母親若在,不過一個兒子受點單冷;若是把母親攆走了,可憐三個兒子都要受寒凍了!”后母聽見這話非常感動,立刻就愧悔以前的過失,改變閔損的待遇了。
負米養(yǎng)親
話說周朝的時候,又有一個道德極好的人,姓仲名由,字子路,也是孔子的學生。他家里非常貧窮。天天所吃的,都是些藜、藿一類不好的野菜。因為奉養(yǎng)父母的原故,每每出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負米回來。等到父母去世了以后,他就往南方去游歷;到楚國時,楚王因為敬慕他的學問人品,就聘請他在楚國做了官,做官以后,便就富貴起來,他出外跟隨的車馬,有一百多乘;他官俸積存的米量,有一萬多錘。他坐時,便有許多層毯子,墊在底下;他吃時,便有許多個食鼎,擺在面前。這時他雖富貴已極,然而他的心里,還是時時刻刻想念著父母。他常常這樣慨嘆著說道:“我現在雖然富貴,但是還想如從前一樣,吃藜、藜、野菜,仍舊到百里外背米回來養(yǎng)親;可惜這世己不能再有這種日子了。
賣身葬父
漢朝時,有一個孝子,姓董名永,他家里很窮,父親死了之后,連下葬的錢都沒有,他不忍眼見父親死了還這樣拋尸露骨,于是便把自己的身體,賣給一個人家做工,將賣自己身體所得的錢,便來掩葬亡父的遺體。葬親事既辦完,便要到買主家去做工了。走在半路之上,忽然遇著一個女子,她說自愿和董永結婚,配成夫婦;董永也答應了她的要求,就雙雙一路到買主家來做工。買主吩咐他:“須要織綿三百匹,織滿,抵過賣身的錢,方才可以準許他回家。”哪知永得了他妻子的幫助,只有一個月,便把百匹縑,都織成功了,賣身債已還完,就動身回家里去;到了槐樹下從前兩人相會的地方,那個女子向他告辭,逕自去了。 相傳這是一個仙女,因永的孝心所感,來幫助他做工的啊!
鹿乳奉親
從前周朝時,有一個人姓郯,他的名字,已經沒有人知道了,所以后人只稱他名郯子。他生來的天性便是很孝順的。他的父母年紀已老,但都害有眼病,常常想吃鹿的奶。郯子知道人去弄鹿的奶,是件不容易的事情;除非自己假裝鹿一樣,才可以有得著的希望。于是,他就將鹿皮披在身上,到那深山中去,混夾在鹿群里面;鹿也不疑他是一個人,果然把鹿奶給他弄到手了。他拿著鹿奶回來的時候,不料被幾個打獵的人看見,反以為郯子也是一只鹿,便預備放箭來射他。他便急忙站起來說道:“我不是鹿,我乃是個人呀!因為我的父母害瞎眼病,想吃鹿的奶,所以我假裝成鹿,去在鹿群里面找尋鹿奶的;請你們不要誤把我當作鹿,來用箭射我呀!”打獵的人這才知道他不是鹿,乃是一個孝子;自然不會射他,而且還敬重稱贊他的孝心哩!
行擁供母
后漢時,有一個姓江名革的孝子;在幼年的時候,父親就死了,只有他同母親住在一塊兒,那時天下正不太平,有許多盜賊要來,而母親年老,又是不能受驚嚇的,非得到別處躲避不可。他于是背著母親向外去逃難,不料在半路上,時時遇著了盜賊,有一些盜賊,竟要把江革捉了去。要挾他在一起做盜賊。江革就向盜賊哭泣哀告道:“可憐我還有一個母親在這里,我若同你們一起,我母親便沒人奉養(yǎng)了!”盜賊見這樣孝順,也發(fā)生了慈悲念頭,不忍殺他,便放他母子逃生而去,他逃到下邳地方,窮苦已到了極點,沒有衣服穿,就光著身體;沒有鞋子穿,就赤著雙腳。大天替人家做工,將所賺得的工錢,都拿來供養(yǎng)母親。他自己雖然是沒有衣服和鞋子穿,但是他母親天天身邊要用一些東西,卻樣樣都辦了。
懷橘遺親
后漢時候,有一個很孝順的小孩子,姓陸名績,字公紀。6歲時,到九江地方去,剛好袁術也在這里;因為袁術是當時很有名望的一個人物,所以陸績便去拜見他。袁術就拿出許多橘子來給他吃;他乘著眾人沒有防備,暗地偷了兩個橘子,藏在袖子里面。等到告別的時候,就向著袁術拜謝;不料剛一舉手作揖,那偷來的兩個橘子,便從袖子里滾出來,落在地上去了。袁術一見此狀,便對他笑說:“陸郎呀!你是來做客人的,為什么偷藏主人的橘子呢?”陸績便跪在地上回答道:“因為我母親最喜歡吃橘子,所以拿兩個帶回家去給我母親吃。”袁術見他小小的年紀,就已知道這樣的孝敬母親,不覺稱為奇事,你想:他不過一個6歲的小孩子,便知盡孝道;真是古今少有,怎么不說是奇事呢?
乳姑不怠
在唐朝的時候,有一個崔南山的曾祖母,姓長孫,因此大家都稱他為長孫夫人,她的年紀已經是很老了,牙齒全掉光了。崔南山的祖母唐夫人,每天早晨起來以后,便走進堂上,把自己的奶,來喂給姑長孫太夫人吃。她姑天天因為有她喂好吃的緣故,雖然是沒有吃過一頓飯,然而就這樣過了好幾年,長孫太夫人身體還是非常的健康,沒有一點疾病。有一天,長孫夫人忽然生起病來,便把家里所有的人都叫來聚攏在面前;太夫人于是就向大家宣布道:“我受了媳婦的恩,我現在也沒有什么可以用來報答她;但愿子子孫孫的媳婦,一個個都像她來孝敬我的樣子去一樣孝敬她,那么便算滿足我唯一的愿望了。”
恣蚊飽血
在晉朝的時候,有一個小孝子,姓吳,他的單名叫做猛,年紀雖然只有8歲,而服侍父母,卻是極其孝順的。因為他的家里非常窮,所以床上也沒有帳子可掛。每逢到了夏天,許多蚊蟲便都一齊飛了來,齊叮在吳猛的身上,盡量地來吸吳猛身上的膏血;但吳猛卻任憑蚊蟲吸他的膏血,雖然叮他的蚊蟲很多很多,他也從來不用手去趕走一蚊蟲。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原來他知道父母睡的床,是沒有帳子可以避蚊蟲的,若是自己不讓蚊蟲吸飽自己身體上的膏血,那么,蚊蟲必定都要飛到他父母親的身上去,叮吸他父母的血膏了。唉!吳猛只有這么小小的年紀就有這么樣的愛親之心,真是孝順到了極點啊!
臥冰求鯉
在晉朝的時候,有一個人,姓王名祥,他自己的生身之母已經早就亡故了。父親后來娶了一個姓朱的,這就是王祥的繼母,繼母最不喜歡王祥,常常在王祥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壞話講得太多,父親也不由得不相信;因為這個原故,從此以后,連父親也不喜歡他了。但是王祥還是和往常一樣孝順父母。他的繼母那時最喜歡吃新鮮魚,但正值天氣寒冷的時候,河面都已凍成堅冰,怎么可能得到新鮮的活魚呢?王祥別無他法,只有自己脫下衣服,赤著身體,睡在冰層上面,向冰禱求;忽然之間,冰裂開了一缺口,有兩條活鯉魚從冰裂破的缺口跳出來落到了冰層上面。于是,他喜得不得了,連忙拿著這兩條活鯉魚,帶回家里,煮給他的繼母吃。
為母埋兒
漢朝有個郭巨,家里很窮,生下一個兒子,年紀剛只有3歲,郭巨的母親,非常喜愛這個小孩子,常常把自己所吃的東西,減省一些下來,分給孫子吃。郭巨看見母親這樣,便暗暗地同他的妻子商量說:“我們的家里本是很窮,供養(yǎng)母親所吃的東西,已經是很缺少的;現在,因為有了這個小兒子,又把母親所吃的東西分了一半,我們何不把這個孩子活埋了?免得分吃母親的東西,豈不好嗎?”他妻子雖然愛子情深,但為孝母起見,自然也答應了。他們夫妻兩人商量好了以后,便抱著兒子,拿著鋤頭,向著地下用力挖掘下去,不料挖了三尺多深的時候,忽然看見地下埋著許多黃金。黃金的數目足有六斗四升。再把黃金仔細看了一遍,上面還刻有幾個字說:“官不能夠拿得去,百姓不能奪得去!”這明明是賞給為母親而埋兒的孝子呀!
扼虎救親
在晉朝的時候,有一個孝子,姓楊名香,年紀還只有14歲。有一天,跟隨他父親,同到田里割稻子,不料忽然之間,由山里出來了一只老虎,轉眼間就把他的父親銜了去。這個時候,楊香的手里,連寸把長的鐵器都沒有,眼睜睜地望著老虎將父親銜在嘴里;若再遲疑一會,父親的性命就恐怕難保了。在這最危急的當兒,他只曉得父親的性命要緊;至于自己的身體和性命,他都全然不顧惜了。于是就急忙趕上前去,用兩只小手,拼命地把老虎的頸子揪住,用盡力氣,不肯有稍微放松。老虎因為被他揪往了頸子,又沒有辦法可以逃走,只好把口里銜的人放下,垂頭喪氣地逃走了。楊香的父親這才沒有被老虎吃掉,然而是極危險的啊!
棄官尋母
宋朝時代,有一個人,姓朱名壽昌,在他7歲的時候,因為他的母親是父親的偏房,常常受嫡母的妒忌,所以被出嫁到別處去了。從此他們母子倆就被隔開了。50年之久沒有相見,等到神宗皇帝在位的時候,壽昌已經做了官;因為心中想念母親,連官也辭掉不做,準備到陜西地方去找尋,當他臨走的時候,就召集家里的許多人,向他們大家說道:“我現在要去尋找我的母親,無論怎樣吃苦,我也要去尋找,倘若尋找不著,我發(fā)誓永遠不再回家里來了。”說完之后,便出了門,到了同州地方,果然機會湊巧。竟會找到了50年沒有相見的生身母親,滿足了朱壽昌平生之愿。在這個時候,他的母親已經有70多歲了。
嘗糞憂心
在南齊的時代,有一個姓庚名叫黔婁的人,剛剛做了孱陵縣的縣官,上任接印還不到10天,忽然心頭像小鹿一樣,撲撲地驚跳起來;身體上的汗珠也流了出來。他知道這心驚汗流,不是無緣無故的現象,必定是家中出了什么不好的事情;便馬上辭掉官不做,連忙往家中趕,回到家一看,他父親果然生了病,發(fā)病已有兩天了,請來看病的醫(yī)生對他說道:“若要想知道病情的好壞,就得嘗嘗病人的糞,若糞的味道是苦的,便很容易醫(yī)治;如若糞的味道是甜的,那就不太容易醫(yī)治了。”黔婁聽了醫(yī)生所說的話之后,便把父親的糞,拿來嘗了一嘗,不料味道很甜;因此他的心里非常耽憂著急。到了晚上,他就叩頭禱告天上的北斗星,請求把自己的身體,以代替父親的死,這種孝心,真是難得呀!
戲彩娛親
周朝時候,有一個姓萊的人,因為上了年紀,所以別人就稱他為老萊子。他的天性,極為孝順。他供給父母所吃的東西,都是選擇最甘甜的、最爽脆的食品。原來他知道父母年老沒有牙齒,如果不是甘甜爽脆的食物,他們是吃不下的。他本人的年紀也有70歲了,但他自己從不稱老,這是因為自己的父母都健在,自稱老就越發(fā)表示出父母的衰邁。他恐怕傷了父母的心,所以總不自稱老。他常常穿著有五種顏色而且很好看的衣服。扮作一個小孩子樣,在父母的身旁戲耍。他還常常挑兩桶水到客堂上來,故意失腳跌倒躺在地上,兩桶水也打翻了,他就裝出小孩的聲音大哭起來,父母看著,自然會大笑不止。他原來是故意想讓父母開心哩!
拾桑供親
漢朝有一個孝子,姓蔡名順,在他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他侍候母親,非常孝順。當時剛好遇著王莽篡權自做皇帝,天下四方都反亂起來;又加上年成不好,只好去撿些桑子來當作食糧。但是蔡順撿桑子的時候,一定要帶兩個裝桑子的籃子。撿著黑的桑子,就放在一個籃子里,撿著紅色的桑子,就放在另一個籃子里。不料一天遇上了許多強盜,他們見蔡順用兩個籃子放桑子,不知是什么原因,就間他道:“你把這些桑子分裝在兩個籃子里,究竟有什么意思呢?”蔡順告訴他們說:“黑的桑子,味是甜的,預備奉給母親吃;紅的桑子,味是酸的,預備自己吃;所以用兩個籃子分開裝。”強盜聽了這話,很同情他這樣窮苦,還有這樣好的孝心,就把三斗白米,一只牛腿,送給他供養(yǎng)母親。
扇枕溫衾
在漢朝的時候,有一小孝子,姓黃名香,9歲那年,他母親就死了。他無論白天黑夜都在思念著他的母親,鄉(xiāng)里的人見他如此思念亡母,沒有一個不稱贊他是孝子的。他做事勤勞不辭辛苦,一心一意服侍父親,克盡他的為子之道。夏天天氣炎熱的時候,他就拿一把扇子預先扇涼父親所睡的枕頭和席子;冬天天氣寒冷的時候,就用自己的身體預先去睡暖父親所睡的被窩褥子;他有了這樣孝順父親的事情,孝子的名聲,就更加傳揚出去了,“稱贊他的人也就越發(fā)的多了。那時有個江夏的太守,姓劉名護,聽說一個9歲的小孩,便知道這樣孝親,真是最為難得的,于是便為他向朝廷請褒獎,宣揚他的孝行。大家看,他是多么光榮啊!
涌泉躍鯉
在漢朝的時候,有一個姓姜的孝子,名字叫做詩,他侍奉母親,也是竭盡其孝順之心的,而且他的妻子龐氏,孝敬她的阿姑,比姜詩還要盡孝。他母親最喜喝那江水,龐氏不怕勞苦,常常去那江邊挑水供給母親喝。他母親最喜歡吃魚,去了骨切細做成的“魚膾”,她特別喜歡。他們夫婦就天天做好許多魚膾,并且還邀請鄰舍的許多老年婦女來陪母親同吃。因為有許多鄰舍的老年婦女來陪著母親吃魚膾,就可以避免母親獨自一人吃得沒有什么興味。后來有一天, 他住的屋子旁邊忽然涌出許多泉水來,雖然涌出的是泉水,可是那水的滋味,竟同江水一樣,而且從泉水里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跳出來。從此,他們夫妻倆便可以天大就近取水和魚給母親吃了。
聞雷泣墓
三國時魏國有個孝子姓王名裒字偉元的,侍奉他的父母非常孝順,他母親在世時膽子極小,尤其懼怕天上轟轟打雷的聲音。王裒知道母親怕雷聲,所以一遇天空打雷,他就連忙到母親身邊與母親作伴,免得母親一人容易害怕。母親死后所葬的地方很冷清,一遇大風大雨的天氣,又有隆隆雷聲的時候,王裒不避風雨,急忙跑到母親墳前,淚涔涔地哭告道:“兒裒在這里伴母親,請母親不要害怕那雷的聲音呀!”他愛母親的一片孝心,母親死后仍絲毫未減,那么,他母親在世時,他的孝順之心更可想而知了。象王裒這樣愛護母親,真是值得后世人們欽敬贊頌呀!
刻木事親
漢朝時代,有一個姓丁名蘭,極為有名的孝子。他小的時候,父母親就去世了。因為父母死得早,沒有稍盡奉養(yǎng)父母的孝心,所以他常常思念父母生他的一番勞苦恩德。不能稍微報答父母使他心里十分不安,于是便想出了一個主意,用木頭雕刻成父母的容像,供在堂上,早晚敬奉他,好像父母仍舊活著沒有死一樣。不料他的妻子,因為供養(yǎng)得久了,漸漸有些怠慢起來;并且有一天,他的妻子手拿一根針,頑皮地故意在木像的手指上刺了一下,哪曉得真的有血流了出來。等丁蘭回來,木像看見了丁蘭;眼睛好象淚汪汪的。丁蘭忽然看見木像在流淚,心里大為驚疑,便問其妻究竟是什么原故,結果才知道是妻子刺了木像的手指,于是便和妻子離了婚。
哭竹生筍
在三國的時候,有一孝子,姓孟名宗,表字恭武。他年紀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雖然在世,可年紀已經很老,又在生病,并且病得快不行了。那時正值冬月,天氣非常寒冷,母親心里極想吃點鮮筍子羹;但是在風雪交加的冬月里,哪里會有鮮筍子呢?孟宗實在急得沒有法子可想,只好獨自跑到竹林里面去,抱著竹子放聲大哭起來。那知他這樣的真孝心,竟把天地都感動了;一會兒地忽然裂開來,陡地生長出幾枝新筍子。他看見林子里陡然生長出許多新筍子。心里非常感謝上天。于是便把這幾枝新筍子拿回家去煮羹奉給母親吃,吃完之后,母親的重病,居然完全好了。
滌親溺器
宋朝時,有一個孝子,姓黃名庭堅,表字叫做山谷。他是一個文學家,無論做詩、填詞、寫字,都很有名氣,所以他的大名幾乎是家喻戶曉,宋哲宗元年間,他已做到了太史的官。他的天性,極其孝順。自己雖然做了大官,名已傳揚天下,然而他服侍母親,還是極盡其誠孝之心,每逢遇著母親的事,總是自己去做的,決不愿意去差喚一般奴婢傭婦的。每天晚上,母親用的馬桶,一定要親自洗刷一番,從不呼人代洗的。他既做了這樣的大官,難道家里連丫環(huán)女仆都沒有嗎?他為什么不叫他們去洗刷馬桶,而定要自己來洗刷,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因為替父母做事,乃是做兒子所應該的,不應該叫別人去做的。所以他雖然做了大官,卻仍舊沒有一天不盡兒子的孝心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