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同學們。
上次咱們把風溫病整個講完了。那么講完了以后,在大家腦子里面是留下了一個一個的證?還是留下了一個傳變規律?你們不打開講義,也不看筆記,回憶一下,腦子里剩下的是一個一個單個的證?還是由衛分到氣分到營分怎么傳變?整個的系統都能掌握?恐怕大多數同學腦里面都是證。因為咱們講義里面這是第一個病候,咱們把它好好總結一下,那大家腦子里面應該留下的印象,是它的發生、發展規律,在這個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哪些證候?證與證之間是什么關系?不是單掌握證,單掌握證不夠。(圖形演示1:13)我畫了這么一個表,風溫病的傳變主要是在上焦和中焦,它涉及的臟腑:肺、心(包括心包)、胃、腸、還有胸膈這么個范圍。首先哪,風熱邪氣襲表,侵襲肌表,它可以導致衛外失司和肺失宣降,總而言之呢,是肺的衛分證,這個階段是衛分(證),咱們叫肺衛吧,肺的衛分證。衛外失司它以發熱為主癥,所以治療用銀翹散。肺失宣降,以咳為主癥,所以治療用桑菊飲。這兩種,雖然表現形式不同,(但是)都是衛分證,都是邪在表,這是第一步。
如果衛分證不解,就要傳到肺臟,這個階段呢,叫肺的氣分證。肺的氣分證,它的主要臨床表現就是高熱,出汗,喘,咳,主要就是咳喘,治療呢,用麻杏石甘湯。證候是熱邪壅肺,由于熱邪雍滯在肺而導致氣逆咳喘。肺的衛分證也好,肺的氣分證也好,不解,“肺病逆傳,則為心包”,它可以導致熱陷心包,因為它是由肺傳來的,并沒有經過中焦氣分,氣分沒有正常地傳完,就直接到心包,攻陷心主,直犯心主,所以叫熱陷心包。它的表現呢:舌蹇、肢厥、神昏譫語,因為呀,它有痰,所以也叫痰熱蒙蔽心包。治療呢既要清心豁痰,又要涼營養陰,所以治療啊,用清宮湯。清宮湯可以涼營養陰,但是它不能豁痰,所以要送服“三寶”,牛黃丸、紫雪丹、局方至寶丹,其中首選是安宮牛黃丸。這個證候(熱陷心包)是氣分證還是營分證?是單純的氣分還是單純的營分?應該這么說。應該說它是氣營兩燔,它已經(熱邪)入心包,肯定是營分,肯定入營了。但是氣分還有痰熱呀,痰熱在心包外邊。所以嚴格地說來,應該是氣營兩燔。這是個氣營兩燔證,豁痰本身就是透熱,痰豁開了,熱就有出路了,所以必須豁痰,豁痰就是透熱轉氣。
如果這個(熱陷心包)證候不解,再進一步發展,由于高熱而導致津氣大傷,最后就可以出現內閉外脫。熱陷心包是內閉呀,由于內閉進而導致外脫。外脫的第一步,先是津氣欲脫,津液和陽氣要脫,用生脈散補氣、生津、固脫,津氣如果脫得太厲害了,再進一步發展,就是亡陽厥逆,這時候(內閉外脫)的四肢厥逆和熱陷心包的四肢厥逆是不一樣了,熱陷心包出現四肢厥逆是熱厥,是由于痰熱阻滯氣機,陽氣不通,這個時候因為陽氣亡失了,大量地丟失,它不能溫化四肢,不能達于四肢,四肢不溫,手腳冰涼,這時候是寒厥。所以治療呢(用)四逆湯合生脈散,選兩個君藥——參附湯。這是肺病不解,逆傳營分。肺病逆傳,則為營分,入營了。
那么有沒有不入營的呢?順傳就不入營,這是(逆傳心包)一種形式啊。入營有這么幾個條件,或者是邪氣太盛,直接竄入營分;或者是它平素就心氣、心陰不足;或者是由于誤治,這才導致逆傳。
在一般情況下,它是順傳。咱們先不講逆傳,在這個過程(順傳)中,(邪氣)由表入里,由肺的衛分,它可以入肺的氣分,可不可以不入肺的氣分入別的部位?有沒有可能?比如說,由表它導致痰熱結胸,那就是說,邪氣進入胸腔和脘部,胸腔和胃脘,也是氣分哪,功能失常啊,它不在肺,在胸脘部,出現痰熱結胸,治療呢,用小陷胸加枳實湯。就是說呀,它(風熱襲表)由表入里沒有進入到肺臟,是進入到胸脘部,而且呢熱邪灼液成痰,痰熱結聚在胸脘,出現胸脘部按之作痛,渴欲飲水,飲不解渴,得水則嘔,出現這么個表現,胸脘部有痰,這是一種特殊的情況啊。
(圖形演示9:22)
再有一種,風熱邪氣從體表沒有陷心包,也入營分了,但是沒陷心包,出現了什么特殊情況呢?發疹,體表有熱邪,阻礙了氣機,體表氣機不暢,同時熱邪又竄入到營分,營熱就逼迫著血液向體表運行,表有邪,里有熱,一擠血液,血液里的熱既發散不出去又回不去,就瘀在皮膚的表面和血絡之中。那么這個和衛有關,也和營有關,可以叫衛營同病。或者是熱邪已經入了氣分了,由于熱邪阻礙在氣分,向表也不能宣,氣營同病也可以發疹哪。衛營同病、氣營同病,都可以。那么這個治療:清熱宣肺,涼營透疹。總歸掌握一個原則:宣肺、透疹。要透。這就是由肺的氣分也好,由肺的衛分也好。肺的氣分或者肺的衛分,由于它體表的氣機不暢,阻礙氣機,營分又有熱邪向外逼,導致發疹。清宣透熱,透熱就是透疹。這是這么一個系列。
這是在上焦傳變的過程:逆傳心包,熱陷心包,總歸它還是在上焦,所以統稱上焦溫病,熱陷心包為逆傳。
(圖形演示11:52)
上焦病不解,如果不逆傳,它可以順傳。順傳就到中焦。中焦是什么臟器呢?吳鞠通說:“胃與脾也”。這個 “胃”就包括了大腸,因為《傷寒論》里面大腸的病叫“胃家實”嘛,所以它這個“胃”包括腸,把大腸也放在中焦。作為溫熱病來講,它不影響脾臟,主要是影響胃和大腸。
所以肺的氣分證下一步發展就是胃,胃熱的進一步發展,就是大腸,因為胃和腸都是陽明,手陽明、足陽明嘛,所以統稱陽明溫病。就象太陰溫病一樣,太陰溫病有肺的衛分證,有肺的氣分證。陽明溫病呢,是胃和腸的病變。肺的衛分、肺的氣分統稱都是太陰溫病。
(圖形演示13:07)
那么(熱邪)傳到胃,是不是肺傳到胃,肺就沒有熱了?不是。在傳變的過程中,肺和胃可以同時出現高熱,那么我們就叫肺胃熱熾,肺和胃熱邪都很盛,所以它出現身大熱、口大渴、大汗出、脈洪大。這種熱是無形的,熱再盛,但是它是無形的邪氣,沒有形成腑實,沒有形成燥結。所以治療呢,用清氣法——白虎湯。
(圖形演示14:05)
病情如果繼續發展,高熱大汗不止,在白虎湯證的基礎上,就出現津氣兩傷,既有高熱,白虎證仍在,同時又有津氣不足的表現:背微惡寒哪,倦怠乏力呀,有這一系列的表現,那說明什么問題?——由實開始致虛了,出現了實中夾虛證。那么,治療,白虎湯就不行了,要加人參。這也就是氣分證由實向虛發展了,但它還不是純粹的虛證。
(圖形演示14:44)
再進一步發展,津氣傷得太嚴重了,就將要脫離人體,津氣欲脫,也就是虛脫,到這個程度,主要就是虛了,實不實、邪不邪,表現不出來了,就用生脈散(治療)。
如果再發展,陽氣、津液繼續耗傷,陽氣、津液繼續耗傷,就要出現亡陽。亡陽就得回陽救逆,用參附湯。
這是在氣分高熱的過程中,向虛的方向發展。開始是氣分的實證,然后是實中夾虛證,最后導致虛證,甚至于亡陽,這是一種發展趨勢。
(圖形演示:15:46)
再一種發展趨勢,它沒有向虛發展,人的正氣很足,在高熱的過程中,盡管高熱大汗,他并不虛,由于高熱損傷津液,(導致)由胃向腸發展,肺、胃的熱邪大量地消耗津液,就導致腸燥,腸燥而導致熱結,形成了腑實。(大腸)腑實它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數日不大便,腹滿痛拒按:一種是,在數日不大便的情況下,又下利純清水,氣味惡臭,熱結旁流。這個熱結旁流,流下的是水,里面沒有糞便,它實際上還是腑實證,就是由于燥屎堵塞在大腸的上段,那么下段的津液就下滲,外邊出汗,里邊津液向下跑,就出現熱結旁流,也是津液損傷的表現。津液損傷表現形式:一個是通過出汗;一個是從大腸向下泄水,兩種形式。那么這種情況就應該苦寒攻下,攻下燥結呀,(用)三承氣湯,其中在溫病中最常用的——調胃承氣湯,大、小承氣湯也都可以用啊,在《溫病條辨》里邊三個承氣湯它都用,就看它病情,如果痞、滿、燥、堅、實,五個方面的表現都很重,用大承氣;以痞、滿為主,用小承氣,行氣攻下;以燥、堅為主,痞滿不甚,或者是熱結旁流,用調胃承氣緩下實熱法,清泄胃腸,緩下實熱,它作用雖然和緩,但是它持續的時間長。
這是腑實的一種情況,這是腸燥病的一種情況,出現腑實,大便燥結不通。
(圖形演示18:20)
另一種情況,這個往往是由肺移熱于大腸,這么來的啊,它不是由胃來的,是由肺熱進入大腸,沒有胃的表現,就是由肺熱下移大腸。因為它這個熱下來之后,沒有向外蒸騰,它不出汗,所以這個里熱呢就逼迫腸道的津液向下泄,和糞便一起下來,就形成下利,大便是稀的,這可不是純清水,它里邊是夾雜糞便的,因為它不出汗,熱逼迫津液從腸道下泄,和糞便混雜而下,就出現腸熱下利,(治法)用葛根黃芩黃連湯,用葛根升陽止利,黃芩、黃連清熱止利,這個“利”啊,下利,不是痢疾。當然哪,葛根芩連湯可以用于痢疾初起,在咱們這兒說的不是痢疾,是腸熱下利。
(圖形演示19:35)
這個過程大家看明白了沒有?表證不解,(熱邪)可以入肺,也可以逆傳,還可以導致發疹,這邊是向營分來。
如果正氣不虛,它不逆傳,那就是順傳,由肺傳到胃,由肺傳到腸;或者是由肺下移大腸。
在這個過程中,還有這么兩種特殊的情況,因為肺與大腸相表里呀,所以肺和大腸可以同病,肺里邊有痰熱,也是氣分證。肺里有痰熱,大腸又有燥結。痰熱阻肺,腑有熱結。那是肺與大腸同病,臟腑同病,所以就臟腑合治,(治療)用什么方呢?宣白承氣湯。究竟是大腸傳肺還是肺傳大腸?都可以,但是治療是臟腑合治,用宣白承氣湯。因為肺也好,大腸也好,不管是在上焦、還是在中焦,它都是氣分證,都沒有實質性的損傷,所以它還是氣分證啊,純用下法不行,下之不通,因為它肺氣不宣,所以要用石膏、杏仁宣肺氣之痹,用大黃瀉下,逐胃腸之積呀。這是一種情況。
(圖形演示21:38)
再一種情況,這邊有陽明腑實,中焦大腸燥熱有腑實,上邊有痰熱蒙蔽心包,神昏肢厥,大便不通。這種情況也是下之不通,通大便也不行,為什么?上邊有痰熱,氣機不通,所以治療呢,既要開心包之閉,又要通腑瀉熱,(治療)方劑,牛黃承氣湯。牛黃承氣湯叫兩少陰合治,為什么呢兩少陰呢?熱陷心包,痰熱蒙蔽心包,實際上是手少陰心的病變,心竅不開了,心竅不通了,所以“急以牛黃丸開手少陰之閉”,這不是一個少陰嗎?
另外,陽明的腑實,大便的燥結,如果不能下,它就繼續消耗陰液呀,最后它就要消耗腎精,所以要急下存陰,用承氣,所謂承氣就是大黃,“救足少陰之消”。
這是心包和大腸同時(發)病,這種證候是氣分證還是營分證?是氣分還是營分?這個(熱陷心包)是什么?痰熱蒙蔽心包是營分證,這個(大腸腑實的三承氣湯證)是氣分證,所以這個證候應該說它是氣營兩燔。葉天士說,“入營猶可透熱轉氣”,這種情況下怎么透熱轉氣?化痰是不是透熱轉氣?痰阻氣機,把痰化開了,不就是透熱轉氣?通腑是不是透熱轉氣?腑氣不通,邪無出路,腑氣通了,邪氣自然就散了!所以豁痰、通腑都是透熱轉氣法,都屬于透熱轉氣。化痰可以宣通氣機,通腑可以宣通氣機,都屬于這個方法。所以(治療)牛黃承氣湯,實際上是透熱轉氣法的具體運用。
風溫病都在這兒呢,這是整個發展過程啊。
(圖形演示24:51)
最后一個,風溫病氣分證基本上解除了,但是還有點余邪,余邪未盡,同時又氣津兩傷。氣和津液沒有恢復,主要是津液。那么這時候,甘寒清養,生津,余邪不太嚴重,所以重點在于甘寒清養,(治療)用沙參麥冬湯。它是余邪未盡,津氣沒有恢復,所以用甘寒的藥來生津養液,再加上一味桑葉,透一透余邪就可以了。如果說余邪沒有了,就是津氣沒有恢復,用桑葉可以宣通氣機,那個藥沒有任何壞處,所以呢,這個方劑有沒有余邪都可以用。這不是個主要問題,這是個善后調理法。
整個傳變過程在這。所以我們說啊,講風溫病,一個證一個證地講,最后講完了以后呢,大家腦子里老成了證和方了,都背方了。實際上,它是有傳變規律的,整個這個(系統圖)能不能體現出來?提供大家做個參考,復習的時候參考這個
(系統圖26:17)
春溫
下邊啊,咱們講溫病的第二個大病種——春溫。
1.概念
第一個呢,概念,什么叫春溫?春溫是發生于春季的,初起即以里熱為主的溫病,簡單地說啊,發生于春季,初起以里熱為主癥。
對于春溫的說法有分歧,所以咱們現在先回避,在概念上說,什么叫春溫?先回避這個新感、伏邪的問題,因為有人認為呀,伏氣導致春溫;也有人說呢,感受溫熱邪氣導致春溫。這么兩種說法。你不能兩種都寫上啊。所以春溫肯定發生在春天,這個沒錯。從季節上說,是春天的溫病。它的臨床特點是初起即以里熱為主,這兩點都是沒有錯的。以里熱為主。
那么進一步地分析,春溫是怎么形成的?從《內經》一直到葉天士啊,葉天士也認為春溫是伏氣溫病,風溫是新感,春溫的發病是由于冬季感受寒邪,“冬傷于寒”,寒邪潛伏于體內,前提是陽氣不致虛餒,就是陽氣呀不至于虛到沒有抗邪的能力,你說它(邪氣)很甚吧?如果陽氣特盛,那邪氣也進不來呀,所以呢陽氣沒有到虛餒的程度,這樣體內潛伏的邪氣就和正氣相爭,陽氣也就要抗邪,它們倆在體內相爭的結果,是使邪氣郁而化熱。邪氣沒有出去,但是呢發生了轉化,當然是要消耗陽氣了。在這個過程中,還不發病,因為冬季腠理閉塞,邪發不出來,到春天陽氣升發,腠理開泄,這個時候它門戶開了,邪氣就從里向外,發,所以它初起即以里熱為主。這是一種形式,它自發,這叫伏邪自發。
還有一種情況,春天又感受了外邪,或者感受了點風寒,或者感受了點風熱,這個外邪引動了體內的伏邪,內外相引而發,這叫新感誘發。
所以呀,它(春溫)的發病有兩種形式:伏邪自發;新感誘發。伏邪自發的,初起無表證,一派里熱。新感誘發的,以里熱為主,兼有表證。那么你怎么知道它不是新感(的表證)呢?新感溫病,比如說風溫,它初起熱勢不很高,發熱微惡風寒,熱勢不很高。春溫病初起,熱很高,而且那個發熱惡寒的過程非常短暫,很快就過去,就消失。風溫病初起,發熱惡寒它要堅持一段時間、時間長,而且熱勢不很高。春溫病熱勢很高,而且它時間很短,表證很快就消失,很快就是單純的里熱了。至于說這個表證,是表寒還是表熱?你不是說新感誘發嗎?春天既有風寒又有風熱,春天的氣候啊,很不穩定啊,氣溫很不穩定啊,“乍暖猶寒”嘛,“春寒料峭”,這不都是形容春天的嘛,它有時候還涼,所以有風寒邪氣。如果說不涼,“溫風過暖”,那也可以有風熱邪氣。
這兩種(寒邪、溫熱)邪氣都可以引動伏邪,如果是兼有風寒的,那么(圖形演示32:30)(治療)就用蔥豉湯,蔥白、豆豉,就是在清里的同時啊,請同學們注意!以清里熱為主,稍微加一點宣表的藥,蔥白、豆豉,可以了,絕對不能用麻黃、桂枝,因為它里熱重,表證不是主要的。如果是風熱的,兼風熱,可以配伍銀翹散。里熱盛,又兼有風熱表證,可以配伍銀翹散,比如說,白虎湯配銀翹散——銀翹白虎湯嘛。白虎湯配蔥白、豆豉——蔥豉白虎湯,都可以用。
所以春溫古人歷來都是這么認識,都認為它是伏氣溫病,因為什么呢?它初起沒有一個明顯的表證,或者即使有也很短暫。為什么這種病初起沒有表證呢?所以古人從伏氣來立論、來分析。這個(觀點)一直持續到葉天士,葉天士還是這么認為,他也認為春溫病是伏邪溫病,風溫才是新感溫病。在《溫病條辨》里邊沒有春溫這個名詞,它有個什么呢?“有風溫,有溫熱、……”,它把“溫熱”作為一個病名,“有風溫,有溫熱、有溫疫、有溫毒……”,那就是說,它所講的這個“溫熱”,就是現在咱們所說的春溫,因為它的熱象比風溫重,所以給它起個溫熱的名詞,實際上就是咱們現在說的春溫。也有人提出來呀,“冬傷于寒,春必病溫”,可以導致春溫,不是冬傷于寒,外感時邪而發病。就是春天感受了自然界的風熱邪氣發病,也可以叫春溫。那這個春溫哪這個名詞就混亂了,(圖形演示34:54)說春溫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冬傷于寒,當然了這是伏氣溫病。還有一種情況呢,(新感時邪),不是冬傷于寒,新感時令之邪,就是春天感受風熱邪氣發病,這屬于新感哪,他都把它叫春溫。這個名詞就混亂了,所以關于溫病的名詞,古來,有同一個病好幾個名;也有同一個病,好幾種解釋。同病異名,異病同名,這種情況都有,名詞比較混亂。這個提供大家做個參考,你認為怎么合理,你就怎么解釋,因為這個不影響辨證論治,不影響治療,這兩種理論大家都可以參考。
2.病因病理
下面咱們講病因病理。
病因,那不同的說法就不一樣了吧?
第一種說法,是“冬傷于寒,春必病溫”,那也就是說,冬季感受寒邪,寒邪伏于體內,郁而化熱,至春發病,那就叫伏寒化溫,它的病因,就是伏寒化溫。請同學們注意,不是寒,是伏寒,發病的時候還是溫,還是熱邪,不是寒邪發病,原始的因素是寒,但發病的時候是溫,所以呢寒邪不是溫病的直接因素,這是一種說法。
按照新感的說法呢,就是春天感受了溫熱邪氣,它比風溫病感受的風熱邪氣熱要重,所以它熱象明顯。
病因哪,有兩種說法。
病機。它發病啊,有的病人開始(即)見氣分證,有的病人開始就見營分證。為什么?怎么解釋?所謂“發于氣分”,一發病就是氣分高熱,比如說白虎湯證,或者是少陽病、陽明病、太陽病,都可以,這太陽也是里熱證啊,出現三陽的氣分熱盛,這是一種情況。
再一種情況。初起就是營陰不足,營分有熱,或者是痙厥、動風、昏迷,發于營分。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圖形演示38:17)氣分證肯定是實熱,營分證雖然有邪,但是它有虛(虛熱、虛實夾雜),說完全是虛熱,也不確切,叫虛實夾雜吧,比較確切,但是和氣分證相對來說,它肯定是虛,營陰不足啊。
為什么發病?有這么兩種情況。這和體質有關,因為邪氣伏在體內,或者是外感的熱邪很重,總歸出現了實熱,以正氣不虛為前提,就是指陽氣,陽氣有抵抗邪氣的能力,正邪相爭才出現氣分的高熱。或者是啊,病人在未發病之前他是什么體質呢?素體蘊熱:經常的好喝酒,好吃辛辣的,吃肥甘油膩的,他有內熱,雖然沒病,但是它是這么一種體質。或者是正氣不虛,或者是體內素有蘊熱,那么一般都出現氣分證,開始就是氣分證,或者太陽、或者少陽、或者陽明,都可以。
那么有的病人出現營分證,為什么?一般說是陰虛體質,就是說,這個邪氣呀,它不是伏在少陰嗎?冬傷于寒,邪氣伏在少陰,病人陽氣到是不虛,但是他陰虛,是陰虛內熱的體質,而這個外感的寒邪在里邊化熱的過程,化熱以后又繼續耗陰,這樣呢,他首先從體質上說,就是營陰不足了,陰液不足,所以一發病就發于營分。
這兩種表現形式不一樣,它發展的趨勢也不一樣。發于氣分的,進一步發展,往往是入血分,竄入血分,而且呢是導致動血。氣分的高熱它竄入血分,導致出血見癥:發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出現這一類出血的見癥,往往呢是氣分高熱和血分高熱同時存在,氣血兩燔,這一種是屬于血分實熱,你說它傷不傷陰?傷,出血還不傷陰嗎?還不傷血嗎?虛不虛呢?也虛,但是因為它是以邪氣盛為主,是一派高熱,所以這種類型可以叫它血分實證。發于氣分的發展趨勢是以動血為主,動血的表現,就是各個部位的出血見癥。
發于營分的,它的發展趨勢也是入血分,那當然了,營分證進一步發展不就是血分嗎?但是它這個入血分往往體現為,以耗血為特點,熱邪本來就消耗了血中的津液,這不是營分嗎?再進一步發展,血中津液消耗得非常厲害,最后就消耗肝血、腎精。因為肝血、腎精的消耗,而導致人體衰竭,虛風內動,最后亡陰。它的發展趨勢是亡陰,總體趨勢是這樣啊。
發于氣分的,往往容易竄入血分,經過氣血兩燔的過程,而導致各種出血的見癥:高熱、神昏、狂躁、出血。如果發于營分的繼續發展,也是入血分,但它表現的形式不一樣,它是繼續深入消耗血中津液,最后消耗肝血、腎精,向亡陰、失血、脫液的方向發展,最后體液完全丟失,亡陰了,向這個方向發展。
這一個(發于氣分)方向發展,(治法)要涼血、散血。這種方向(發于營分)發展,就要滋陰了,治法也不一樣。那么氣分可不可以傳入營分呢?可以,發于氣分的也可以入營,然后再這么發展(按營分證方向發展),氣分證它可以向這個方向(入血分)發展,也可以向這個方向(入營分再按營分證方向發展)發展,營分證大多數是向虛發展。這是它總的病機。
就是說,發病的時候是什么類型?取決于什么?取決于人的體質因素,體質強盛的或者素有蘊熱的,它出現實證,它(出現)氣分證。陰虛內熱的病人,容易發于營分證。它的發展趨勢,從實熱方向發展的,容易出現動血;從陰虛營熱繼續發展的,容易出現耗血,結局也不一樣。
3.診斷要點
下面,診斷要點。診斷要點,除了對這個病作出明確的診斷之外還有鑒別診斷,所以這實際上是診斷和鑒別診斷,有這么幾個:
第一,病發于春季。就是春天發病,起病急驟,發病非常急,初起即見高熱煩渴,有汗而熱不解,小便黃赤等里熱表現,這是一派里熱。或者是初起就見熱邪灼傷營陰,營陰不足的表現。這個就和風溫病不一樣了,少數病例,有些病人他在里熱的同時,可以兼見惡寒、頭痛、無汗,初起無汗,那么就是說,新感引動伏邪了。總而言之,它和風溫病不一樣,初起以里熱為主,這是一個特點。
第二,在病變的過程中容易出現斑疹,發斑、發疹,這個疹是指的斑,也是斑,小的斑,古人也叫疹,實際上是斑,斑點,痙厥——動風、昏迷。發展的后期容易出現腎陰的虛損,水不涵木,虛風內動,最后亡陰,發展過程是由實向虛,這是它本身的特點,最主要的是它初起以里熱為主。
鑒別:春溫和風溫都發生于春季,但是春溫初起以里熱證為主,即使兼有表證,也很短暫,也不如里熱明顯,這是和風溫病的不同。
風溫、春溫、冬溫,同屬溫熱病,三者有何異同?(視頻位置47:17)
這道題怎么答?
風溫、春溫、冬溫,同屬溫熱病,因為它們都沒有濕啊,有何異同?
先說同,這三者有沒有共同之處?有沒有?怎么答?兩兩相比,三一塊比,沒有共同性。風溫和春溫相同點:都發于春季,這沒問題吧?風溫和春溫都是在春季發病,這一點是相同的。風溫是以春季的氣候特點:溫暖多風而命名,是以氣候特點命名的,主氣命名的,風為春之主氣;春溫是以季節命名的,因為它發生在春天,這是春溫。因為它倆表現不同,所以(雖然)都發生在春天,為了加以區別,一個叫風溫,一個叫春溫,它們的共同點就是發于春季。
冬溫和春溫沒有共同點,因為它不發生在春季。它和風溫有共同點,臨床表現、發病過程完全相同(病變相同)。從開始到終了,整個病變過程是一樣的。這是風溫和冬溫的共同點。
下邊再說不同點。風溫和春溫的不同點:風溫初起有一個明顯的表證過程,然后由表入里,所以它是新感溫病;春溫初起就以里熱為主,可以無表證,它不僅是可以無表證,它既可以發于氣分,甚至于還可以發于營分。你要是風溫發于營分證,要有一個傳變過程啊。它(春溫)沒有,發病就是營分,即使有表證,也很短暫,主要還是里熱。這是風溫和春溫的區別。
冬溫就不用區別了,冬溫實際上就是風溫,就是因為它發病的季節在冬季,風溫和冬溫的不同是發病季節不同。
這道題這么答。問異和同,它們有同有異,主要是在同還是異?這道題主要考的是異,考的是有什么區別。
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