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郝萬山講《傷寒論》第 6.7.8. 講(提要)

第六講  《傷寒論》學習方法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

推薦研究《傷寒論》的參考書:成無已《注解傷寒論》(金),方有執《傷寒論條辨》(明),柯韻伯《傷寒來蘇集》(清),尤在涇《傷寒貫珠集》(清)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

概說945

一、太陽病的成因

風寒外襲(常見)

少陰病寒盛傷陽(少見)

二、太陽病的病位346

三、太陽的生理621

    經絡

    臟腑

    陽氣

第七講   太陽病概述(2

太陽病提綱

  太陽病證候分類和治法(0749

1.本證1.表證(經證)1.有汗(中風)桂枝湯↘二方的其他適應證,禁忌證,加減應用于

                        2.無汗(傷寒)麻黃湯 

                   麻桂合方(317

          2.腑證↙氣分證      太陽蓄水      五苓散

               ↖血分證     太陽蓄血(6:04)桃核承氣湯     抵擋湯   或抵擋或      

2.變證

3.類證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1。(太陽病的提綱)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太陽中風病的提綱)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6條。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

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具體原文:打開講義第9頁。我們首先看太陽病的綱要。第9頁,第一行,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1。(1)是趙開美《翻刻宋版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的第一個條文。全書共398條。編號是后人加的。(19.26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這作為太陽病篇的第一條,(20.19………太陽病它以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作為提綱,它就說明了這是個表證的臨床特征,它說明了太陽病主要是表證,而作為表證來說,它的主要癥狀應當有: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說這兩條夠了,它就可以作為一個提綱,(22.28……

現在我們就具體來看。脈浮,那么浮脈,我們在學《診斷》的時候都知道,輕取即得,舉之有余,按之少力,如水漂木,這就是浮脈。那么它體現了一個什么樣的病理變化呢?它體現了體表受邪,正氣抗邪于表,氣血浮盛于外。因為你脈象上是反映人體氣血運行狀態的,當氣血浮盛于外的時候,這個脈也必然應之而浮。所以浮脈主表,在臨床上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后世醫家就有一種說法是:有一分浮脈就有一分表,不過我們應當注意的是,這個脈的浮與不浮,應當和這個人的基礎脈象相對照的。你比如說有的人他比較胖,皮下脂肪比較厚,平素他的脈,你看一個很胖的人的脈,你一摸他,你要使勁往下按才能摸得著,他得了表證,正邪抗爭于表,你輕輕地,按照一般人的摸脈的方法,你輕輕地一摸你摸不到,因為他脂肪太厚了,再往下按的時候才摸到了,你不能說他的脈不浮,因為和他生理的脈象相比較,他可能已經浮出來了。而這個很瘦的人,皮下脂肪幾乎很少的人,你甚至把胳膊放在這,能夠看得見動脈搏動的這種人,那你不能說他既沒有表證的表現,你一摸他的脈,輕取即得,你就說他得的是表證,這個就不一定了,(就不能)作為診斷的依據了。

所以脈的浮與不浮,這主要是以他本人的基礎脈象作為參照,相對來說脈浮就可以主表,這是一個我們要注意的一個問題。另外浮脈主表,那么必須是舉之有余有余就是有力,它提示了正氣能夠抗邪于表,而惡是輕取即得,那么一按呢就是中空,那就是芤脈那種脈象。或者是輕輕一摸,稍稍一按一點力量都沒有,那有可能是虛陽外浮,那么我們(都)不能把它當作主表的浮脈。

另外這個浮脈主表,在臨床上具有比較廣泛的意義。過去我總覺得,就是我年輕的時候,(25.29)(浮脈表證三例)……實際上表證的浮脈是非常廣泛的。……脈浮主表在臨床上有普遍的指導意義,我們不要認為只有感冒才叫表,皮膚病、皮膚的過敏、身上的瘙癢、甚至包括一些牛皮癬,只要脈浮,我們都可以用解表的方法來治療,(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所以浮脈主表是泛指表證而言,并不能夠就限定在它就是太陽表證。光是浮脈,可能是太陽表證,也有可能不是太陽表證。所有的表證它都是脈浮的。所以要診斷為太陽表證,必須有第二個癥狀——“頭項強痛

那么頭項強痛,是頭痛項強的意思。頭痛主要是后頭部疼痛。項強主要是后項部拘緊不柔和。那么這頭和后項部是太陽經脈所過,那么這是太陽經脈受邪,經氣不利的一種表現,因此這個癥狀才是診斷太陽病的一個定位性的癥狀。沒有頭項強痛,你就不能診斷為太陽病。比方說這個人脈浮,有偏頭痛,有耳聾,有目赤,脈輕取即得,帶有弦象,那這個時候你可能診斷為少陽經脈受邪,診斷為少陽頭痛;那么如果這個人如果是腦門痛,目痛鼻干,滿臉通紅,脈輕取即得,那是陽明經脈受邪,那是陽明經的表證

所以只有頭項強痛,兼有脈浮,我們才(能)知道是太陽經脈受邪,這才可以診斷為太陽表證。

最后一個癥狀,而惡寒,這個是一個連詞,但它不是表并列的,而是表示進層的,它是個進層連詞。那么進層連詞我們在翻譯成現代漢語的時候,就應當這樣翻譯:太陽之為病,脈浮,頭痛項強,而且一定會見到惡寒,它有而且、一定的意思。因為太陽表證是風寒邪氣傷人體表陽氣的證候。那么體表陽氣被風寒邪氣所傷,陽氣不足,溫煦肌膚的功能失司,所以他自然就感到怕冷。太陽陽氣有什么功能啊?溫養肌膚。現在太陽陽氣被風寒邪氣所傷,溫養肌膚的功能不足了,當然第一個信號,人體的第一個感覺就是怕冷,惡寒就是怕冷。所以后世醫家認為:有一分惡寒就有一分表。但是當腎陽不足,表陽失助的時候。那個時候真正的是表陽虛,它也可以有惡寒,所以這個惡寒是外寒傷表陽呢?還是里陽虛導致的表陽不足呢?那一定要結合脈象來看,脈浮的,那肯定是外寒傷表陽。所以只有這三個癥狀結合起來,脈浮提示邪在表,頭項強痛提示邪在太陽經,惡寒提示了外來的風寒邪氣傷了太陽的陽氣,只有這三個癥狀結合起來,我們才可以判斷這就是太陽表證。因此作為太陽表證來說,這三個癥狀都應該具備,缺一不可,單獨一個,單獨一條都不能診斷為太陽表證。

之所以把它作為提綱,首先它體現了太陽病的主要證候是表證。其次它體現了太陽病的表證它應當以脈浮,頭項強痛和惡寒為主要臨床特征。符合這兩個條件所以可以把它作為太陽病的提綱。

我們應當特別提醒大家的是,作為一個經(病)的提綱,它只是說這一經病的主要證候。你比方說太陽病它還有腑證、還有變證、還有類證,這個提綱它就不能夠包括它的非主要證候,象腑證、象變證,它主要是代表了、包括了它的主要證候——表證。

當然對于太陽病來說,寒邪傷表以后,人體的陽氣奮起抗邪,陽氣出現病理性的亢奮,病證呢會出現發熱。所以對于太陽病會在它整個病程中它一定會有發熱的,后世醫家說:作為太陽病的提綱還缺少發熱,沒有發熱怎么能說是太陽病呢?實際上因為太陽病的發熱,有的(人)可能先出現,有的(人)可能后出現,因此在提綱里頭它就不再提它了,有這三個癥狀,只要脈浮,也提示正氣可以抗邪于表,這就可以作為太陽病的提綱了。

由于人體的體質有不同,也由于感受邪氣的性質有差別,所以太陽病就可以有不同的分類,下面我們就看太陽病的分類提綱。

9頁的第2條,(39.00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太陽病首先已經確定了病位在太陽,這是太陽病。那么這個發熱,它把發熱放在前面,說明這個癥候——發熱是最先出現的。它的病機是風陽傷衛陽,風邪和寒邪相比較,風為陽邪,風陽傷衛陽,那么引發衛陽出現了病理性的亢奮。陽氣是什么呀?陽氣是含有熱能的,能夠釋放出熱量的細微物質。那么衛陽出現了病理性的亢奮,人當然是要發熱。風陽傷衛陽,兩陽相爭引發衛陽出現病理性的亢奮,所以就出現了發熱的這種癥狀。張仲景又把衛陽因為抗邪而出現這種病理性亢奮,導致的這種發熱,叫做衛強,我們應當注意的是這種衛強,并不是衛氣的真正的強盛,而是指的衛氣的一種病理性的亢奮。第二個癥狀就是汗出哪,為什么會有汗出啊?是因為風陽傷衛陽,衛外失司,再加上風性主疏泄,風是主疏泄的,疏泄就是疏通排泄。我們洗衣服的時候,如果這個衣服沒有拿洗衣機來甩干,我們就放在房間里,如果房間的窗戶(開著)有對流的話,那么空氣是流通的,這個衣服就干得快一些。如果這個房間的門窗是緊閉的,沒有空氣的對流,這個衣服就干得慢一些。所以,所謂風主疏泄,就是說風主疏通排泄,容易使物體包括人體的津液蒸發。那么風邪傷衛陽,衛外失司,再加上風邪有蒸發津液的作用,那么使津液蒸發于肌表這就變為汗,所以這就是汗出的病機。

所以汗出的病機,應當從兩個方面來說,一個是風陽傷衛陽,衛外失司。第二個是風主疏泄,使營陰外泄而為汗。我們說,在前面講學習《傷寒論》的方法的時候,要對每一個癥狀的病機都能夠了解,理解了它的病機,那么在治療上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數。對于太陽中風證來說,具有特征性的癥狀就是這個汗出,所以我們對于汗出的這個病機,要特別的關注。

3個癥狀是惡風,其實惡風和惡寒給病人的感覺都是怕冷,那么怕冷到什么程度?我們在病歷上寫惡寒,怕冷到什么程度?我們寫惡風呢?深居密室,把門窗都關起來,加衣覆被,穿很厚的衣服,蓋很厚的被子仍然怕冷不減的,我們一般都寫惡寒,所以惡寒是怕冷的重癥。

那么當風則惡,無風則緩的,我們一般認為這就是惡風。一有空氣的流動,它就感到冷。沒有空氣的流動,它就不感到冷的,我們就把它叫做惡風。所以惡風和惡寒都是怕冷,深居密室,加衣覆被,而怕冷不減的就是惡寒;當風則惡,無風則緩的,這就是惡風。

那么可見,病人主訴都是怕冷,只不過是怕冷輕和重的差別,程度的差別。我們今天在寫病歷的時候,區分比較嚴格,但是我應當提醒大家的是,在《傷寒論》里惡風惡寒這兩個詞,常常混著用,它的區分是不太嚴格的,那么對于太陽傷寒表實證來說,該用惡寒的,它有時候也用惡風,對于桂枝湯的適應證,該用惡風的,它有的時候也用惡寒,所以我們在學習的時候應當注意。

那么為什么會有惡風寒這樣的臨床癥狀?我們前面已經提到了,這主要是風寒邪氣傷人表陽,表陽衛傷,溫煦失司所造成的。風寒邪氣傷人表陽,表陽衛傷,溫煦失司,所以才有怕冷的這個特征。

最后一個癥狀,脈緩。這一條是在太陽病這三個字的前提下講的脈緩,它應當包括第一條: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這三個癥狀,因此,這里的脈緩應當是脈浮緩,脈浮主邪在表,主正邪相爭于體表,氣血浮盛于外,這個不是指的脈搏的節律的快和慢,而是指的呢脈搏的形態松弛柔軟,這個““是指的松弛、柔軟,它是和太陽傷寒表實證那個寒主收引,血管緊張度高,所出現的那種緊脈相對而言的。因為太陽中風證它有發熱,有發熱它脈搏就快。所以這個它不是脈搏的節律的快慢,而指的是血管松弛、柔軟。

為什么是松弛、柔軟的?一個說明它沒有寒邪。再一個說明它汗出傷營。因為汗是陰血所化,汗出傷營,傷了陰血中的津液,那么營氣不足,所以這個血管按下去就是松弛的,就是柔軟的。

所以張仲景呢就把有汗出,營氣被傷,脈搏松弛、柔軟叫作營弱。所以,衛強營弱,營衛失和,我們就可以看成是太陽中風證的基本病機。

風邪襲表,衛強營弱,營衛失和,這就是太陽中風證的基本病機。所以仲景就把它命名為中風,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這就叫中風。那么這個中風的證候,當然和后世醫家所說的那種腦血管意外所導致的突然出現的偏癱,那個中風是兩回事,這個中風指的是一種表證。

好,我們這節課講了太陽病的提綱,講了太陽中風的提綱,我們休息一會兒再講。

浮脈:輕取即得,舉之有余,按之少力,如水漂木

太陽表證:脈浮、頭項強痛,惡寒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深居密室,加衣覆被,一般為惡寒,惡寒為怕冷的重癥。

當風則惡,無風則緩的,一般為惡風。

太陽病的病機,風邪襲表,衛強營弱,營衛失和。

有一分浮脈就有一分表

皮膚癢,脈浮,即為表證,

頭面腫,脈輕取既得,頭面不是表嗎,上半身腫者發其汗,

表證就該發汗,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脈浮主表在臨床上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我們不要認為只是感冒才叫表。皮膚病、皮膚的過敏、身上瘙癢,甚至包括一些牛皮癬,我們都可以,只要脈浮,都可以用解表的方法來治療。

第八講

太陽病遲早會出現發熱。如果自始至終這個病就不出現發熱的話,那就不能診斷為太陽傷寒,那就要考慮,這可能是少陰傷寒了。(529

我們今天接著講太陽病分類的第二個證候——太陽傷寒。

原文第3條(2.56):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那么太陽傷寒是寒邪傷表陽的證候,寒為陰邪,它最容易傷陽氣,是寒傷陽氣傷得最重,肌表陽氣,太陽的陽氣被傷,溫煦失司,所以惡寒這個癥狀必然最先出現而且也最重。所以原文說,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強調了惡寒這個癥狀先出現。

那么什么叫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呢?就是有的病人,就是有的。有的病人來找你看病的時候,已經出現了發熱,有的病人來找你看病的時候還沒有出現發熱,這是怎么回事?這是因為太陽傷寒的發熱,是寒邪閉郁陽氣,陽氣郁積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夠表現為發熱。它不像中風。中風呢,風為陽邪,善行而數變,風邪傷衛陽,很快就引發衛陽出現了一種病理性的亢奮。這就像我們洗熱水澡、溫水澡,一洗我們身上就暖和了。你要洗冷水澡的時候,常常趕緊沖啊,沖完了之后把身上擦了一大遍,過上一會兒才覺得身上暖和。所以太陽傷寒,寒邪傷表以后陽氣郁積到一定程度,才可以表現為發熱。因此這個發熱出現的時間有的人就早一些,有的人就晚一些。

但是對于太陽傷寒證來說,遲早是要出現發熱的,如果自始至終這個病就不出現發熱的話,那就不能夠診斷為太陽傷寒,那就要考慮這可能是個少陰傷寒了。

下面這個癥狀體痛。這個體痛在第35條描述得更多,頭痛,身痛,腰痛,骨節疼痛,也就是說全身肌肉,全身關節,還有包括太陽經脈循行的部位,都出現了疼痛的表現。這是太陽傷寒證的一個特征性的癥狀,這主要提示了寒邪傷表,因為寒是主收引的,寒是主疼痛的。那么寒邪傷表使肌膚的氣血澀滯,不通它就痛。另外使肌膚、骨節的筋脈拘攣,那么拘攣它也痛。寒肌表使肌膚的氣血澀滯,筋脈拘攣,所以就出現了那么多的疼痛的癥狀。我們說太陽中風證的特征性的癥狀之一是汗出,我們要掌握太陽中風證汗出的病機。那么太陽傷寒證突出的癥狀之一是身體痛,我們要掌握太陽傷寒體痛的病機。

下一個癥狀嘔逆嘔逆是胃氣上逆的表現,那么這個嘔逆是不是寒邪傷胃,(引起)胃氣上逆呢?如果是寒邪傷胃的話,我們在治療太陽傷寒的過程中應當不應當加溫胃降逆止嘔的藥呢?應當說這不是寒邪傷胃。那么這是怎么回事呢?因為我們人身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當然體表受邪以后,正氣就要抗邪于表,然后它就不能夠顧護于里。這個時候常常可以出現里氣升降失調。

1

那么出現里氣升降失調,從臨床上來看,可以是最輕的(出現)食欲不振,一般得了感冒之后,吃飯不像平常那么有味道,那么有滋味,吃的少了,這是正氣抗邪于表,在里的消化機能低下的一種表現;也有可能出現嘔逆;還有可能出現下利;還有可能出現不大便;

2  

這是不同體質的人,他的表現不一樣。容易導致胃氣上逆的,那就出現嘔逆,容易導致脾氣不能升清就可以出現下利。那么有的人得了表證之后,正氣抗邪于表,整個胃腸功能薄弱,胃腸不蠕動,那可能二天、三天、四天,得了感冒以后三天、四天不大便,這也是可能的。所以從食欲不振到不大便,從嘔逆到下利,這都可能是在外感病的病程中所導致的里氣升降失調的一種反應,但是它們絕不是邪氣已經內入胃腸。

記得有一次一位年輕的媽媽,帶著她3歲的兒子來看病,  9.30

所以我們這里的嘔逆,不是風寒邪氣直接侵犯胃腸,而是正氣抗邪于表而不能顧護于里的一種表現,在臨床上可以有這么四種情況,(食欲不振、嘔逆、下利、不大便),都屬于這種病機,因此嘔逆不是太陽傷寒的一個主癥,而是一個副證或者說是一個兼證。

脈陰陽俱緊。這個陽脈是指的寸脈,這個陰脈是指的尺脈。實際上陰陽就是指的寸關尺三部脈,它在太陽病這三個字的前提下講緊,那就應當是說,寸關尺三部脈都浮緊,緊主寒邪盛,因為寒是主收引的,寒傷肌表,使肌膚的氣血澀滯、筋脈拘攣。血管也屬于筋脈之一啊,那么血管拘攣,緊張度增高,所以脈摸起來就是緊張度很高的。所以緊主寒邪盛,浮主邪在表

以后我們學習了(后面的內容)之后就會知道,在《傷寒論》中出現脈陰陽俱緊的,有兩個證候:一個是太陽病,太陽傷寒。一個是少陰病,少陰傷寒。當寒邪盛傷少陰里陽的時候,也可以出現脈陰陽俱緊,只不過少陰病的脈陰陽俱緊,是寸關尺三部脈都沉緊。而太陽病的脈陰陽俱緊,是寸關尺三部脈都浮緊

為什么特別強調寸關尺三部脈都浮緊呢?如果只是寸脈浮緊、關脈浮緊,而尺脈不浮緊的話,假如話尺脈沉,那可能伴有少陰的里陽虛。所以如果要想診斷為單純的、典型的太陽傷寒表實證的話,一定是寸關尺三部脈都浮緊。

3      

那么上述的證候,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這是個寒邪閉表,衛閉營郁的證候。衛閉,衛陽被閉郁,它的臨床特征,一個是衛郁以后出現的發熱,一個是衛閉以后表現的無汗。在這一條里沒有提無汗這個癥狀,而在第35條里,提到了無汗而喘。這叫詳于后而略一前,在《傷寒論》中經常有這種情況,或者詳于前而略于后,或者詳于后而略于前,所以我們在讀《傷寒論》的時候,常常要前后對比,相互補充,甚至還要從無字句處來探求它的含義,以后我會提到的。從無字句處,它文字表面并沒有寫出這個主癥來,但是從它的字里行間,從它的鑒別比較,你可以體會出它的主癥,它在這里并沒有用文字直接寫出來。你比如講,我們以后會學到桂枝二越婢一湯,它的主癥有心煩,它的原文里并沒有,但是它的字里行間,它和少陰病相鑒別,我們就知道它的主癥有心煩。所以這一條雖然沒有提到無汗,但是它有衛陽閉郁的特征,所以它是無汗的,發熱無汗是衛閉。身痛是營郁的表現。所以太陽傷寒的病機是衛閉營郁。當然這個無汗,既是衛閉的表現也是營郁的特征,營陰郁滯的特征。

我們以上講了,太陽病的中風和傷寒兩個主要證候。那么從病機分析的角度,我們是從風邪和寒邪的性質來分析它的病機的。但是中醫對病因的認識有這么一段名言:說外邪感人,受本難知。如果它沒有發病的時候,你不知道他感受的是什么邪氣。因發知受,發則可辨。那么西醫對病因的認識,比方說它所說的結核桿菌,它在實驗室里可以找得到,可以培養它。它所說的大腸桿菌、鏈球菌,在沒有感染人而發病的時候,它都可以在實驗室里找到。中醫不行,說,你拿風邪來給我看看,自然界的風就是風邪嗎?這是正常的氣候,所以我們不感受邪氣,或者是人不發病的時候,我們很難判斷他受的是什么邪氣,這就是外邪感人,受本難知,因發知受,發則可辨。但是事實上,人一旦發病出現癥狀之后,他所表現的這組癥狀,他不僅僅是致病因素所決定的,那么最主要的是(由)機體的反應能力、機體的反應狀態所決定的。所以我們所說的風也罷,寒也罷,中風也罷,傷寒也罷,主要是這個人平素體質偏于衛陽不足的,他得病就容易多汗,容易得中風。如果這個人平素體質衛陽比較偏盛的,就是相對來說偏盛的,他得了病之后就容易寒邪閉表,就容易得傷寒,體質因素不一樣。

記得是前年還是大前年的冬天,(夫婦看病)(20.40

2427)我們辨風熱、我們辨風寒,并不是根據氣候環境,而是根據這個人的臨床癥狀,而這個人的臨床癥狀實際上包含了他的體質因素,包含了他的肌體對邪氣的反應狀況、反應能力在內,所以中醫的辨證論治,它不僅僅是針對外來致病因素的,他針對著人體的反應狀況在內,所以它是一個個體化的治療方案,而不是群體化的治療方案。

6條。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

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6條。(525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溫熱邪氣和風寒邪氣是不同性質的邪氣,溫熱邪氣最容易傷人陰液,所以溫熱邪氣傷人的開始,就出現了陰液不足的口渴。溫熱邪氣是陽邪,陽邪傷表,引發衛陽出現病理性的亢奮,所以發熱最先出現。因此這個發熱和太陽中風的發熱,病機基本上是一樣的。溫熱邪氣傷肌表,人體的陽氣起而抗邪,而導致了衛陽的病理性亢奮,所以發熱的這個癥狀最先出現。

惡寒這個癥狀是寒邪傷人陽氣,陽氣被傷,溫煦失司的表現。對溫熱邪氣傷人體表的陰液來說,一般不存在著陽氣被傷的問題,所以它不惡寒。當然溫熱邪氣常常伴有風邪,溫熱邪氣傷人肌表的初起階段,如果夾有風邪的話,也許病人有短暫的、輕度的、怕風的感覺。所以這里說發熱而渴,不惡寒,為溫病

現在我們就提出來了這樣的一個問題:太陽病的提綱是說,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而且我們還說,以后凡是遇到太陽病這三個字,都應當包含有這三個癥狀。可是現在遇到了太陽病這三個字,卻是不惡寒,我們怎么解釋這個問題?應當說《傷寒論》重點討論的是風寒邪氣傷人陽氣的病變,那么張仲景盡管看到了溫熱邪氣傷人陰液這個證候,比方說發熱而渴,不惡寒,為溫病,他看到了這種證候,但對這種證候到底傷的是什么?應當怎么樣去進行辨證分析、辨證論治?那個時候限于時代的緣故,他還沒有能夠認識清楚,所以他暫時用太陽病這個名詞來命名,從今天的角度來看,這完全是一個溫邪上受,首先犯肺的手太陰溫病,用太陽病這三個字就是不合適的,因為體表的陽氣是太陽所主,而體表的陰液是靠肺來輸布,而體表和上焦的陰液是靠肺來輸布。那么風寒邪氣傷表陽,把它叫做太陽病,完全可以理解,溫熱邪氣上受,傷了肌表的陰液,傷了上焦的陰液,我們就不能夠把它再叫做太陽病,而應當把它叫做肺衛的證候,把它叫做手太陰溫病。這是我們對這段話的解釋,對太陽病這三個字的解釋。

下面接著看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如果直接從原文來看,我們的講義把風溫看成是溫病誤用辛溫發汗藥以后的變證,但是《傷寒論》的傷寒例里,風溫、溫瘧、瘟疫,這些病名都是相互并列的,因此我倒覺得風溫就是一個獨立的病名,它不一定是溫病誤用辛溫發汗以后造成的變證,因為風溫它本身就是一個獨立的病名。

那么風溫是一個獨立的病名的話,我們怎么理解若發汗已,身灼熱呢?也就是說高熱、汗出而熱不退的這種證候,我們就可以把它叫做風溫。如果遇到一個汗后仍然是身灼熱的,這種證候就叫風溫。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這(個)句子,既然風溫是一個獨立的病證,所以底下才說風溫為病

這個風溫這個病,它的臨床表現是什么呢?脈陰陽俱浮,寸、關、尺三部脈都浮數,這個浮是主熱的。那么主熱的浮脈和主表的浮脈有什么不同呢?主表的浮脈它的病機是肌表有邪,正氣抗邪于表,氣血浮盛于外,在里是相對氣血不足的。我們剛才不是說正氣抗邪于表,不能顧護于里嗎?在里的氣血是相對不足的。所以它的脈象是輕取即得,重按少力,舉之有余,按之不足,如水漂木,這是主表的浮脈。那么主熱的浮脈呢,是熱盛鼓動氣血,氣血壅盛,血管擴張,所以脈輕輕一摸就摸到了,但是重按滑數有力,這是主熱的浮脈。但是主熱的浮脈的脈象后世不再把它叫浮,但在《傷寒論》里仍然叫浮。所以這里邊的脈陰陽俱浮,是里熱盛,鼓動氣血,氣盛血壅,血管擴張而導致的脈輕取即得的一種表現,它應當陰陽(即)寸、關、尺三部脈都浮而滑數。

自汗出,是里熱逼迫津液外越的表現,里有熱,肌體就要散熱,散熱常常是以汗出的形式,所以這個自汗出就是里熱逼迫津液外越。身重是熱邪壅滯氣機,我們人之所以有輕巧靈活的運動,這仰仗于人體的氣機的流暢。所以熱邪盛,壅滯氣機,這個病人翻身都翻不動。你看我們見到一些高熱的病人,非常疲勞地躺在床上,翻身都翻不動,這就是熱邪壅滯氣機的表現。在《傷寒論》中有多處身重的病機,都是熱邪壅滯氣機。

底下,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這是熱擾心神、熱盛神昏的主要表現。這個溫病在傳變的過程中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實際上這里的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這些就為后世溫病學家在提出逆傳心包(規律)的(時候提供了)一個依據,你看這里雖然講的是《傷寒論》,實際上它揭示了一種逆傳心包的,這種溫病傳變途徑的一個特征癥狀。

這樣的一個證候,你一看脈,又滑又數,一看,又有熱盛神昏,你以為是里實熱已成,若被下者,如果用瀉下的方法的話,結果出現小便不利。這里的小便不利,是因為誤下以后,下焦陰傷,化源不足。津液不足了,化源不足了,他當然就小便少,這個小便不利,不是指的尿道澀痛,而是指的尿少。

直視就是兩個眼睛呆滯、凝滯、無神,這是下焦肝腎陰傷的表現。小便不利、小便少是津傷、陰傷。直視是下焦真陰已經耗傷,肝腎陰傷、目睛失養,才出現了兩只眼睛呆滯凝視而沒有神。失溲,這個字是三點水旁,單這個它就是指小便。那么在什么情況下可以指大便呢?前面必須加一個修飾詞,比方說后溲可以指大便,大溲可以指大便。如果前面不加這個字,不加這個字,單說這個字的話,它指的就是小便。所以這里的失溲,沒有說失大溲,失后溲,它不能夠包括大便失禁,它只是指的小便失禁。那么為什么有的教材,包括我們的這個五版教材,要把這個字說成是大小便,他就是覺得怎么前面有個小便不利,后面又有個小便失禁?這不是矛盾嗎?他想不通。事實上前面的小便不利是指的尿少,后面的失溲是指的小便失禁,尿盡管很少,只有一點點他也失禁。小便失禁是熱盛神昏,膀胱失約的緣故,為什么神昏?膀胱失約的緣故。這個病在這個程度還達不到大便失禁的這種癥狀,出現不了大便失禁的這種癥狀。所以這一點我們應當把小便不利失溲分清楚,小便不利是指的尿少,陰液不足、化源枯竭。那么只有這么一點點尿,他也有可能出現尿失禁。熱盛神昏嘛。所以這個絕不是指的大便,這個我們今天要特別注意,如果大便一失禁,這個人常常是臨終的一種表現。

若被火者被火是指的誤用了火療。火療包括哪些療法呢?包括火炙、火針、火熨、火熏,這是《傷寒論》中涉及到的火療法。

那么火針,(37.52

火炙,在漢代常常是指的瘢痕炙(39.12

火熏法,(42.39……桑拿就是火熏方法的進一步發展。

這些火療的方法,對于沉寒痼冷的疾病在治療上是有療效的,但是對于一個溫熱病(人)來說,那就等于火上加油,以火治火。微發黃色,輕的就會出現發黃,這個發黃的病機是熱傷營血,營氣不布。我們正常的人面色紅潤,而不是那種蒼黃、不是那種萎黃。這是我們的營血能夠輸布的一種表現。火熱內傷營血以后,正常的營氣不能夠輸布,就導致了發黃。所以看來有些人說,這種發黃是一種溶血性的黃疸,是毒熱破壞了紅血球之后,造成了血紅蛋白釋放入血液中的一種溶血性黃疸。這個只供大家參考。當然我們說這是熱傷營血,營氣不布所造成的發黃。

劇則如驚癇,時瘛疭是肢體的伸展。是肢體的收引。那么瘛疭就是肢體一收一伸,一收一伸,這不就是抽搐嗎?這是熱盛動風的表現。

那么熱盛動風出現了抽搐,就象驚證和癇證一樣。小兒的抽搐的病叫驚證,成年人的抽搐的病叫癇證。抽風的病,小兒曰驚,成人曰癇,就是癲癇。所以嚴重的就出現了熱盛動風,出現了一陣一陣的抽搐,就象兒童的驚風證,成年人的癲癇病一樣,這體現了溫熱邪氣傷人容易發黃,容易動風的特征。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我把這個若火熏之斷到下一句,如果再用火熏的方法,一逆,逆者,錯也,誤也,逆字在這里當錯字講,當誤字講,如果一次錯誤,兩次錯誤,病人還可以多活幾天。再逆,你一而再,再而三的去進行錯誤的治療。促命期,你只能縮短病人的生命。也就是你一而再,再而三的錯誤的治療,那就能促進病人的死亡。

好,這一條,在風溫病的一系列錯誤治療的基礎上,出現了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的問題。出現了溫熱邪氣容易下傷肝腎之陰的問題。出現了溫熱病容易發黃的問題,容易動風的問題。因此為后世溫病學家來研究探討溫病學的發病規律,溫病學的傳變規律的時候,給予了很多的啟示。這第6條就把溫熱病的一些特征都給描述出來了。我們學《傷寒》,第6條并不重要,但是學溫病,第6條倒是很重要的,(47.16

47.43)好,上述我們講了太陽病的分類,有太陽中風,有太陽傷寒,有太陽溫病、有風溫。我們現在不把它叫做太陽溫病,我們就把它叫做溫病和風溫,這是四個證候。那么這四個證候又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都是以發熱為主要特征的,發熱、汗出、惡風、脈浮緩的,這是太陽中風發熱,惡寒為主的,惡寒、發熱、無汗、身疼痛的,這是太陽傷寒。發熱而渴、不惡寒的,這是太陽溫病高熱、汗出而熱不退者,這是風溫。那么這四個證候都屬于外感的初起階段。前兩個屬于風寒外感,那么后兩個屬于溫熱外感。張仲景把廣義傷寒的風寒和溫熱這兩大類(病證)的臨床表現分得清清楚楚,我們可以把它看成是太陽病的分類提綱。

好,我們今天的課就到這里,下課!(45.55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傷寒論》全新破解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概說]
【《太陽病,經證,腑證》】太陽病篇(上) 第一節:太陽病的提綱(1 小賴阿曼的博客
麻黃湯與太陽傷寒證
一個外感患者,到底是傷寒還是溫病?
我講的傷寒論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贵定县| 沙湾县| 永清县| 新河县| 红原县| 博白县| 仙居县| 神木县| 隆安县| 方山县| 胶南市| 防城港市| 长垣县| 黄大仙区| 腾冲县| 汉沽区| 界首市| 宁乡县| 绿春县| 斗六市| 罗源县| 渑池县| 凤山县| 日土县| 彰化县| 墨竹工卡县| 六安市| 榆树市| 杭州市| 涡阳县| 驻马店市| 仁怀市| 澄江县| 陇南市| 叶城县| 英超| 贡山| 定西市| 丽江市| 鹤峰县| 江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