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劉月鵬 成仁芬
太極拳的動作輕靈柔和,快慢相間,剛柔并濟,舒展大方;邁步如貓行,運動如抽絲,蓄勁如張弓,發勁似放箭;靜如山岳巋然不動,動若江河滔滔不絕,如行云流水,連綿不斷。要達到這個水平,必須做到身法正、上下隨、意氣通。縱觀晨練的人群中,不乏有藝高之人,但有很多習練者沒有做到上述三點,有的甚至不明白身法正、上下隨、意氣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只是機械地跟著大伙伸手出腳、比貓畫虎。所以在行拳走架中,往往會出現聳肩、駝背、貓腰、突臀、頭歪、頸斜、一字步、麻花步、雙重腿等不良姿勢,不但起不到防病冶病、強身健體的作用,而且還練出了腰疼腿疼頸椎疼的毛病。筆者為他們“聞雞起舞”的熱情和執著精神所感動,也為他們的弊病而擔憂,今日撰文試糾之。
先談身法正
行拳走架中.要想做到身法正,必須從預備式開始.立項、下腭微收、松肩、垂肘、含胸拔背、松腰松胯、斂臀、目視前方.這都是練太極拳必須知道的常識,勿需多談。一旦行起拳來.一定要做到尾間中正和內外三合,這是身法正的重要保證。只有尾間中正,才能“立如秤準.活似車輪”.無論進退轉換.才能穩健靈活.支撐八面。尾間中正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腰脊要豎直.要保持”立身中正”。如腰不豎直.尾閭就無法中正.使軸心不穩.不是前俯就是后仰,不是左偏就是右倚。腰為一身之主宰.能做到松腰松胯、氣往下沉.兩腿兩腳才能有力.下盤才能穩固.腰腿才能靈活.動作才能隨心所欲.舒展大方。
尾閭中正歌日:“順步出掌肘合膝.拗步出掌手合足.磨腰抽胯肩胯合.尾間自然不偏倚。“這首歌訣重點強調了使尾閭中正的內外三合。所謂內三合.即“神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所謂外三合.即”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內外三合實為表里.一主一副不能偏廢。行拳時要做到神形兼備.每招每勢都要做到以神領形.上身眼隨手走.手到眼到;下身腰到腿到.身軀進退要相隨.不偏不倚,上下要相照。如42式太極拳的單鞭,眼要隨著左手從右腕的內側.即右側前方向左前方弧形緩緩移動.這是眼隨手走。還有陳式的左蹬一根、右蹬一根.不但要手到眼到.還要腿到腳到。做到這些后,還要與內部的神、意、氣上下運行.內外相合.形成周身上下內外”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的統一協調運動。這樣長期堅持.自然會中正安舒.心曠神怡,身輕氣爽.達到治療保健的效果。
再談上下隨
何謂上下隨?拳論云:“腰通脊柱.上與兩肩兩臂相系.下與兩腿兩胯相隨.上下貫通.手腳相濟。其根在腳.發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一舉一動.眼必隨之。也就是整個身法、步法、手法、眼法要有機配合,協調一致。上下相隨要特別注意“主宰于腰”和分清虛實.否則上下歪斜.左右搖晃.轉體不靈.整體動作不能協調。
太極拳處處是以腰為中心的動作.腰一動周身俱動。拳論云:”命意源頭在腰隙,有不得機處,其病必于腰腿求之。”太極拳的虛實變化,皆應由腰帶動。俗話說:“練拳不練腰.終究藝不高。”只要做到以腰為軸有序轉換.快慢相間.節節貫穿.開合有變.動作才能做到上下相隨,周身一家。例如簡化太極拳24式中的云手、左攬雀尾、右攬雀尾、手揮琵琶,腰的轉換就特別明顯.都是用腰帶動兩臂運動的。陳式的披身捶、背折靠、青龍出水:吳式的玉女穿梭等,腰的帶動也都很明顯。
行拳走架中要想做到上下相隨.還要做到虛實分明。也就是一定要弄清兩腿的虛實變化.進而明了“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處處都有一虛實的道理”。只要~動,就分虛實。實的一腿穩定扎根,支撐全身重量.虛的一腿才能進退自如.協調有序。這就需要平時多練太極步。練習時.上身不可挺拔起浮.腿不可搖晃僵直。前進時,腳不可前夠;后退時.體重仍由實腿來支撐,不要出現體重隨著退步同時后移.形成雙重腿的現象。要時刻保持身體的中正穩定和動態平衡.不能上下起浮.忽高忽低,搖擺不定。上步時腳跟先著地,再腳心、腳掌、腳趾依次緩緩踏實:退步時腳尖先著地.再腳掌、腳心、腳跟依次緩緩踩實。由此可見,太極拳一招一式的變換和虛實的轉變都是漸變,而不是突變,這樣,細膩的動作才能做出來。如此苦練多臼,兩腿必然增勁,下盤自然穩固,上下自然相隨。
三談意氣通
太極拳特別強調心靜用意。拳論日:“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身為驅使。所謂意氣君來骨肉臣。”吳式的巧密柔化之功,陳式的纏抖剛發之力.楊式的圓滿舒放之長.孫式的開合活步之妙.皆是以意行氣.以氣運身,跟意、氣、神有著緊密的關系。行拳走架要思想集中.頭腦清醒,排除雜念,以意識指導動作.意動形隨.按照套路規矩.徐徐而行。動作的整個過程.那怕是再小的動作也是由意念引導著進行的。勢與勢之間轉換方向.變換步伐,上下銜接.看似勁斷,實則是勁不斷意亦不斷。但是用意又不能過強.那樣會造成思想緊張.全身不能放松.上下不能相隨,節節不能貫通。意要在有無之間,將用意溶于無意之中,所謂“心機入妙,終歸于無心’’。另外還要做到用意不用力,如果用力則是拙力.會出現僵直呆滯,手腳不靈,動作失去柔勁和彈性,不利于增長內勁。
練太極重意不重形,但必須先求形似,再求神似j先求舒展.再求緊湊.由大圈到小圈.由小圈到無圈.要循規蹈矩,明規矩而守規矩。一招一式要仔細揣磨,把每一式的動作方向與作用真正弄懂弄清楚.并且做到位。高難度動作要苦練基本功,經過千錘百煉努力做到.這樣才能達到形似。如何提高到神似呢?首先要做到心靜體松,頭腦冷靜.自始至終以神領形,實中求虛,動中求靜,悠悠哉而緩緩行拳之,待藝臻上乘之時.即可脫規矩而合規矩。
行拳走架要自然呼吸,一般不強調動作配合呼吸。雖然太極拳呼吸有“起吸落呼.蓄吸發呼,開吸合呼”的講究,但是強求動作配合呼吸會造成”閉氣”的毛病,影響放松,制約功力.此乃行拳之大忌。拳論云:“在意不在氣,在氣則滯。”就說明了這個道理。所以在行拳走架中,還是自然呼吸為好,但要做到細、勻、深、緩。只有一些特殊動作,比如陳式一路的掩手肱捶、青龍出水、左蹬一根、右蹬一根;陳式二路的裹鞭炮、穿心肘、窩里炮等發力動作,就需要呼吸配合來完成。才能像放箭一樣,干脆、迅速、有力.不然勁力達不到。就打不出寸勁來。所以,像這些動作應配合呼吸為最好,其他均可以意領氣,自然呼吸,待行拳純熟時,呼吸自然會配合動作,使中氣貫足,重心下降.體外舒展無壓抑之處,體內順暢無憋悶之感.這才是意氣真正通了,才能達到“聚氣凝神,形神統一”的境界。
另外.行拳走架是練基本功.推手則是應用。拳架中包含著技法,可用于推手,推手又反過來檢驗走架的正確性。二者相輔相成.具有異曲同工之效,可兼而練之。
總之,行拳走架中,只要做到身法正、上下隨、意氣通,太極拳水平就能上一個新臺階。但是“學拳容易改拳難”,長期形成的毛病是很難改正過來的,還望一些有這樣或那樣毛病的太極拳愛好者,別忘記“功夫不負苦心人’這句至理名言,只要習練者下定決心,虛心向功深高手請教,刻苦用功,按正確的方法長期訓練,一招一式反復練習,夏練三伏,冬練三九,持之以衡,必然會脫胎換骨,練出上乘功夫。最后,我們用一位太極老前輩的一首詩,做為本文的結束語:“姿勢正確意集中,進退轉換虛實明。動作協調體放松,前后連貫上下應。速度均勻像抽絲,舉止輕靈似貓行。呼吸一任須自然,治療保健太極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