颶風(Hurricane)式戰斗機也是二次大戰中名聞暇爾的戰斗機。它的名氣,首先出在曾慘敗給誕生于同一時間的對手,接著又因戰功赫赫而名聲大噪。
二十年代英國空軍一份報告提出:時速超過三百公里的的戰機很難編隊飛行,也不能作劇烈的機動動作,因為過載會大得令飛行員無法忍受。再加上“單翼機不安全”的著名研究報告,令英國空軍的首腦人物一直對單翼戰斗機持懷疑態度。
但霍克(Hawker)飛機公司的肯姆(Camm)爵士富有遠見地堅持設計單翼戰斗機,并爭得軍方的采納。在設計過程中,肯姆爵士把颶風戰斗機原計劃采用的蒼鷹(Goshawk)發動機和固定式起落架改為馬力更大的灰背隼(Merlin)PV12 發動機和收放式起落架,并將作為主要武備的四挺機槍增進至八挺。此外,颶風還采用了許多當時屬十分先進的技術,如流線形的機身,前半部覆以全金屬蒙皮。密封式座艙蓋向后滑動打開,方便飛行員跳傘時的緊急脫離。首架颶風式戰斗機在 1935 年 11 月試飛成功。
1936 年 6 月,英國空軍訂購了 600 架颶風戰斗機,后來又不斷追加。至 1939 年 9 月共有 18 個半中隊 497 架颶風進入空軍服役。到 1940 年 8 月的不列顛空戰之前,霍克公司總共交付了 2,309 架颶風式戰斗機。
當第二次大戰爆發后,颶風作為英軍最先進的戰斗機之一,被派駐歐洲大陸,擔任前線空中打擊部隊(A.A.S.F.)的主力。但戰果大大出乎英國人的預料:1940 年 5 月 8 日至 18 日短短的十天里,颶風即被擊落 250 架;在掩護敦克爾克大撤退的空戰行動中,又損失了近 150 架。
颶風輸得如此之慘,除了總體性能確比 Bf 109 差及數量上處于劣勢外,還有其他的原因。
從一次大戰結束到二次大戰初期的二十年中,英軍戰斗機基本編隊一直采用三機“V”字密集隊形:長機在前,兩架僚機分別在長機的兩側后方,與長機相距約 100 米。英軍認為這樣的密集編隊覆蓋的觀察角最大,不易喪失隊形。當多機編隊時,英軍以三機“V”隊為單位,以同樣方法編成“V”形大隊。
而事實恰好相反:因為隊形密集,僚機飛行員必須飛得十分小心,主要精力都放在與長機保持編隊距離上,無暇注意后方;而長機則以為后方有僚機保護,大可放心。往往到已被德軍戰斗機咬住開火,英軍才發現后面的尾巴,為時晚矣。
當作急轉彎等機動動作時,英軍長機得加倍小心,必須花在空戰中足以定勝負的數秒鐘時間提示僚機作準備。因為以如此近的間距,一不留神就會兩機相撞。當大機群在帶隊長機帶領下機動時,雖然看起來煞是壯觀,但實際上卻是老牛拉破車。
德軍的“禿鷹”軍團在參加西班牙內戰初期,采用的也是“V”形編隊。但因為參戰的 Bf 109 數量少,不得不分散配置,逐漸形成兩機間間隔約二百米的雙機一字橫隊編隊方法。在實戰中,德軍發現這種一字橫隊遠比“V”字隊更機動靈活,于是它被寫進了德空軍的戰斗條令。
在法國戰役中,一天英軍三個中隊共 36 架颶風戰斗機正在編隊飛行,突然發現約十架 Bf 109 鉆云而出,從大隊的側后方撲過來。英軍帶隊長機立即率領機群轉向迎擊德機,但笨拙的轉向還沒完成一半,德軍戰斗機已咬住排在編隊最后的英軍戰機開火了。轉眼間,在擊落英軍四架戰機后,德機消失得無影無蹤。整個戰斗過程中,英軍未有機會發射一發**,有的飛行員甚至連敵機都沒看見。以三倍多于敵機的優勢,卻落得如此慘敗的結局,難怪一個英軍飛行員發牢騷說:“我們為什么要飛‘V’隊?就為了飛起來好看。”
在 1940 年 8 月的不列顛空戰中,人們的注意力都被性能更好,足以和 Bf 109 匹敵的噴火式戰斗機所吸引,因此颶風式戰斗機的功績往往被忽視。實際上當時英空軍中颶風式戰斗機共有 32 個中隊,而噴火式只有 19 個中隊,颶風式仍然是英軍戰斗機部隊的主力。
當噴火式與德軍護航的 Bf 109 糾纏時,颶風式則趁虛攻擊笨重的德軍 Bf 110 雙引擎戰斗機和轟炸機。縱觀整個不列顛空戰戰役,颶風式擊落的敵機比英軍其他任何一種戰斗機都多,功不可沒。
之后,颶風式主要用作戰斗轟炸機使用,獵殺法國境內的地面目標。在北非,颶風式裝上 40 毫米機炮,專門攻擊隆美爾將軍麾下的**,也取得顯赫戰績。
從 1941 年開始,英國海上運輸船隊頻頻遭到德國“U”型潛艇和 Fw 200 遠程轟炸機的襲擊,為保護性命悠關的海上運輸線,英軍把颶風做一些改動后成為“海颶風”配置在匆忙加裝彈射裝置的商船上。執行戰斗任務時,將海颶風用彈射裝置彈射出去;完成任務后再迫降在海面上,由其他船只設法把飛行員救起。后來才對海颶風再加以改進配備于英海軍的航空母艦上。在 1942 年 8 月護送赴馬耳他島船隊的戰斗中,70 架海颶風迎戰總數超過 600 架的軸心國機群,取得擊落 39 架而自己只損失 7 架的出色戰果。
至大戰結束,英國和加拿大共生產了 14,231 架颶風式戰斗機,有 2,952 架依租借法案輸往蘇聯,但其中相當一部份損失于海上運輸途中。
提到颶風,就不能不提一下與它甚有淵緣的“遠房兄弟”--無畏(Defiant)式戰斗機。三十年代后期,單翼機和動力操作炮塔成了飛機設計上兩股非常時髦的潮流。在英國空軍的要求下,以研制飛機槍炮而聞名的波爾敦·保羅(BoultonPaul)公司設計出這型一改傳統的“無畏”式戰斗機。它唯一的火力配置是裝在駕駛艙后方的一個液壓驅動炮塔,其上裝有四挺 7.7 毫米機槍,由坐在炮塔里的射擊手用手柄操縱,火力范圍覆蓋整個上半球。該機于 1937 年 8 月試飛成功,至 1940 年已組建一個中隊。
1940 年 5 月,派駐法國的無畏式戰斗機開始與德軍戰機發生空戰。因為無畏式的外形與颶風式十分相似,德軍戰斗機按慣例從英機尾部進入攻擊。誰知這正是無畏式最好施展火力的方位,當德軍飛行員為即將到口的獵物而暗自欣喜的時候,突然遭到四挺機槍的迎頭痛擊。這招“拖刀計”使得頗為成功,在頭三個星期里無畏式共擊落了 65 架德軍飛機。但很快德軍就發現上當了,立刻改用新的攻擊方法,從無畏式的后下方進入,這正是它的火力死角。背負兩名飛行員和一個沉重的炮塔,令無畏式的機動性極差,無法與 Bf 109 對抗。經歷了慘重的損失后,無畏式不再在晝間升空,與德軍戰斗機正面交鋒,而改作夜間戰斗機,截擊趁黑轟炸倫敦的德國轟炸機。這下它又能發揮自己的特長,悄悄地飛到轟炸機的腹部,突然用四挺機槍給它來個開膛破肚。
二十年代英國空軍一份報告提出:時速超過三百公里的的戰機很難編隊飛行,也不能作劇烈的機動動作,因為過載會大得令飛行員無法忍受。再加上“單翼機不安全”的著名研究報告,令英國空軍的首腦人物一直對單翼戰斗機持懷疑態度。
但霍克(Hawker)飛機公司的肯姆(Camm)爵士富有遠見地堅持設計單翼戰斗機,并爭得軍方的采納。在設計過程中,肯姆爵士把颶風戰斗機原計劃采用的蒼鷹(Goshawk)發動機和固定式起落架改為馬力更大的灰背隼(Merlin)PV12 發動機和收放式起落架,并將作為主要武備的四挺機槍增進至八挺。此外,颶風還采用了許多當時屬十分先進的技術,如流線形的機身,前半部覆以全金屬蒙皮。密封式座艙蓋向后滑動打開,方便飛行員跳傘時的緊急脫離。首架颶風式戰斗機在 1935 年 11 月試飛成功。
颶風最后一個重大改動就是使機翼更為“合理”(rationalize),裝置一個能掛載2枚炸彈的掛架,2門40毫米維克斯航炮或8枚RP-3火箭彈。也改用了最新的灰背隼24或27發動機,輸出1,620匹馬力,并裝有沙塵過濾器。
Mk IV于1944年早期被臺風戰斗轟炸機取代前于歐洲戰場執行地面攻擊任務。法國王牌皮埃爾·克洛斯特曼(Pierre Clostermann)于其著作The Big Show 中憶述攜帶有RP-3火箭彈的颶風航速會因為火箭彈的阻力而限制于每小時330公里,致命的德軍地面炮火很容易就擊落攜有火箭彈的颶風。克洛斯特曼也敘述了一次火箭彈攻擊任務,第184飛行中隊4架颶風Mk IV于1943年12月**負責攻擊法國海岸一個V-1發射場,但有3架颶風在展開攻擊前已經被擊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