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惠民人,它是怎樣的惠民你清楚嗎?
惠民縣是中國古代著名“兵圣”孫武的故鄉,隸屬于山東省濱州市,地處魯西北平原。歷史悠久,惠民縣至今還保留著光緒時期建成的“魏氏莊園”。惠民縣擁有4A級景區2處、3A級景區7處、省級旅游強鎮6個,省級旅游特色村14個、工農業旅游示范點9處,美食美景美宿多不勝數。
惠民縣的歷史,可以追溯至 夏商周三代時期。
秦朝時期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始在此地設縣,名為厭次縣,屬齊郡。自秦代置縣以來,迄今縣名改過10余次,多以厭次為名。其治所遷過5次,以此地為縣城最久。
漢朝時期
西漢改厭次縣為富平縣,其故城在今桑落墅鎮北7里處,屬平原郡所轄之縣。東漢明帝永平五年(公元62年),復改富平縣為厭次縣,治所如故,仍屬平原郡管轄。《惠民縣志·沿革》載:“漢和帝改千乘為樂安國,至獻帝建安中,以樂安分置樂安郡,徙厭次(原屬平原郡轄)屬焉”。其分置的樂安郡,治所就在厭次縣。
三國時期
三國時期仍名厭次縣,也屬樂安郡管轄,此地隸屬曹魏。至晉代縣名依舊,改屬于樂陵國。
北魏,厭次縣名未改,治所在馬嶺城(今何坊鄉二郎堂村北),改屬滄州之樂陵郡所轄。《惠民縣志·沿革》載:“按北魏《地形志》樂陵郡有二:一屬青州,領縣五,劉宋所置;一屬滄州,領縣四,為北魏所置”。
北齊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廢除了厭次縣,其轄地并入陽信,陽信縣治遷到厭次故城。
北齊文宣帝滅東魏后,為了減少行政經費支出,建立精干的行政機構,將全國較小的縣合并為大縣,當時厭次、陽信就是在此種情況下合并的。
隋唐時期
隋初,仍為陽信縣地,改屬渤海郡所轄。開皇六年(公元586年),廢除渤海郡改置棣州,其他歸屬棣州,到隋大業六年(公元610年),又歸于滄州之轄地。考《隋書·地理志中》: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復置厭次縣,屬棣州所管轄,并徙州治于此,到了唐代的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又廢除了棣州,厭次縣復屬滄州所領;三年后的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以滄州所轄的陽信、商河、樂陵、厭次四縣置棣州,州治厭次;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復廢棣州,其領縣又歸屬滄州所轄;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復析置棣州于厭次縣,領縣五;天寶初年,改棣州為樂安郡,這正與《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古今姓氏書辨證》所說的魯昭公十九年,田書伐莒有功,齊景公賜姓孫,食采樂安相吻合。到了乾元初,又改樂安郡為棣州,治所未變,轄縣如故。
五代十國
五代時期,仍名厭次縣,屬棣州所轄。后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棣州刺史華溫琪為避水患,特將棣州治所遷于厭次縣故城東南(今清河鎮古城馬村南),《惠民縣志·沿革》:后周顯德三年(公元956年)割棣州所管轄的蒲臺、渤海兩縣置濱州。棣州轄三縣(厭次、商河、陽信)。
宋元明清時期
宋代,縣名仍為厭次,屬河北東路棣州樂安郡所轄。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河北都轉運使李士衡奏遷棣州及厭次縣治于喬子鎮的八方寺(即今城址)。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工部尚書牛保奉旨來此修筑縣城垣(即今城)。金為厭次縣,屬山東東路棣州防御郡地。
元代,厭次屬濟南路棣州之地。據《元史》、《惠民縣志》所載:“元初,濱、棣自為一道,中統三年(公元1263年),改置濱棣路安撫司,至元二年(公元1266年),仍分置棣州與濱州,改隸濟南路”。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廢除了厭次縣,其地并入濟南府所轄的棣州,厭次縣名自此不復再存。永樂六年(1408年),改棣州為樂安州;明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宣宗朱瞻基御駕親征平漢王朱高煦之亂后,又改樂安州為武定州。
清初建置未變,仍襲明制為棣州,屬濟南府所轄。至清雍正三年(公元1724年),從濟南府分出,升為山東布政使直接管轄的直隸州;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升武定州為武定府,始置惠民為附郭縣,惠民縣之名此始。此時的武定府屬山東布政使濟東泰武臨道所轄,領一州九縣。據《嘉靖武定州志》載:“城東南二十里有惠民溝”。可見是以溝名命名縣名。
中華民國時期
《續修惠民縣志稿》載:“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廢武定府,惠民改屬山東省公署岱北道所轄,不久,又改為濟南道轄。民國十五年(1926年),置武定道于惠民,領原武定府所轄之一州九縣。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廢武定道,惠民等縣改屬山東省政府直接管轄。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置山東省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于惠民縣,轄惠民等九縣”。
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十一月侵華日軍侵占惠民,初未建置,偽縣政府駐惠城,山東省第五行政專員公署移駐農村。民國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敵偽始置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山東省武定道,道尹公置設于惠城,轄惠民等13縣。是年夏,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冀魯邊抗日民主政府,在縣境西北、正西、西南部開展抗日游擊活動。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建立商惠縣抗日民主政府,至民國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撤銷。
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八月三十日惠民解放。初,惠民縣原一、二區歸惠民市所轄,市政府駐惠城(后移駐今石廟鎮陳集);其余地區屬惠民縣所領,縣政府駐今辛店鄉何李家村。民國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廢商惠縣。次年,撤銷了惠民市、楊忠縣,其轄地各歸原屬。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惠民縣政府遷入惠城,渤海區第四專員公署改為惠民行政專員公署,專署機關移駐惠城,惠民遂改屬惠民專署所轄。
1958年12月30日,撤銷濱縣并入惠民縣,縣府機關移駐北鎮,撤銷惠民行署,改屬淄博行署所轄。
1961年4月10日,惠民、濱縣分治,各領原屬,惠民縣府返駐惠城。復置惠民行署于北鎮,惠民縣歸其所屬。直至如今。
來源:文旅惠民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