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養肝與護肝
在中醫學中強調春季要養肝,這固然正常。但是,從年初到年尾,一年四季都要養護肝臟,肝臟的功能正常,臟腑功能和調,對于養預防疾病病極為重要。
一、春季養肝好時節
肝為木臟,肝屬風,風氣應于肝,與天之氣相應,具有生發、生長的特性,所以說春季要養肝。
由于肝主酸味,在飲食方面,可以食用酸味食品,以柔肝養陰。祖國醫學認為“酸甘化陰”,因此,經常一些酸中帶甜的食品,如楊梅、楊桃、杏兒、蘋果之類;少吃那些辛辣肥甘之品,如油炸、油煎、辛辣食物;忌煙戒酒及調味品。常吃對肝臟有好處的蔬菜之類,如百合、小白菜、春筍、菠菜、西紅柿、油菜、花菜、柿子椒。
鑒于肝臟本身的特性,在人體發揮的作用,春季必須養肝與護肝,對疾病的發生有重要的預防作用。
二、夏季養肝益心腦
夏季養肝才益心腦,由于心主一身之血脈,肝有儲藏和調節血液的功能,肝血不足,就會造成心臟供血不足,引起心慌、心悸等癥狀,嚴重的可導致心臟疾病,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疾病。肝火旺盛,心火才盛。心是火臟,從五行角度看水克火。冬天和夜晚屬水、屬陰、屬寒,所以心臟疾病容易發生在這段時間。這就提示我們:心氣虛者,一定要保暖防寒或益心助陽;腦出血也要考慮肝,腦出血與心臟疾病、高血壓有直接關系,所以在治療上仍考慮肝。因為肝藏血,肝能貯藏血也能調節血,主人體各部血量的分配。如果肝藏血失職,就是導致血的調配失調,從而引起人體內臟的缺血,充血或失血等情況。養生需要情緒穩定,不能高亢或低落。夏季養肝護肝,肝心同養,心腦才會好。
三、長夏養肝健脾胃
長夏要養肝才能健脾,肝藏血,脾統血,肝脾兩臟在生理上有著密切關系。脾胃的升降,運化,有賴于肝氣的疏泄。脾胃的升降、運化、有賴于肝氣的疏泄。肝的功能正常,疏泄調暢,則脾胃升降適度、運化健全。若肝氣太虛就不能助脾胃消化,使人脾胃消化功能不好,表現為舌苔厚,長期以來會造成中氣塌陷。“氣的升降出入皆有賴于肝”,肝統領脾的升清和降濁功能,就是升人體的清氣,降人體的濁氣。具體是把五谷精微由肝上升到心、肺,以營養全身;把濁氣下輸,由汗、尿、便排出。如果肝氣虛,肝疏泄五谷精微動力不足,肝之清陽升升,則筋失所養和脾氣虛弱,日久必出現筋、肌肉、肌健松弛現象;由于肝氣虛,肝的疏泄功能不足,膽汁的合成與分泌減少,脾胃的運化功能減弱;由于肝氣虛,肝的運化功能不足,調節給脾胃腸的血液不足,會使胃腸的蠕動能力下降,脾胃運化失常。肝氣太虛,造成脾胃虛弱不能升清,就會出現肛門下墜、脫肛、胃下垂、子宮下垂、等中氣不足的虛象。
若肝火太盛,橫逆,可灼傷脾胃津液,造成脾胃陰虛之象。脾陰虛的表現口干、作嘔、食少、腹脹、便干、舌質紅、脈細數等。
脾胃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在肝疏泄功能和藏血功能正常的情況下,脾胃的運化功能才得以正常的發揮。因此,在長夏的季節,在養好脾(胃)的情況下,更要注重養肝、護肝。
四、秋季養肝關注肺
秋季養肝的同時也要養肺,肝與肺的關系,表要表現在氣機的升降方面。肺居于上焦,為陽中之陰臟,其氣肅降;肝位于下焦,為陰中之陽臟,其經脈由下而上貫隔注于肺,其氣升發,如此陰陽升降,以維持人體氣機的功能正常。肝屬木,肺屬金,在五行中肝(木)最畏肺(金),因為金克木。因此肝在秋季更要保養,防止肺燥傷肝。如果肺失清肅,燥熱下行,傷及肝木,肝失條達,疏泄不利,則在咳嗽的同時,出現胸脅引痛脹滿、頭痛頭暈、面紅目赤等。若氣機升降失常,肝氣郁結、氣郁化火、肝陰虧虛、肝火傷肺陰,肺失清肅,可見脅痛、易怒、咳逆、咯血等肝火犯肺(木火刑金)的癥候。若肝失疏泄,氣機郁滯,則肺之氣機宣降夫序,喘息、胸滿等癥在所難免。肺氣虛的主要表現有氣短、咳嗽、痰清、乏力、自汗、脈弱、舌質淡白。肺陰虛的主要表現為氣短、咳嗽、痰稠、咽干、舌質紅、脈數。因此秋季養肺的同時,更需要養肝。
五、冬季養肝需補腎
肝藏血,腎藏精,肝血有賴于腎精的滋養,腎精也不斷得到肝血所化之精的填充,精與血是互相資生的,所以有“精血同源”“肝腎同源”的說法。
趙宇輝,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滿醫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民族醫藥學會滿醫藥分會理事,長春市科普作家協會會員,曾發表醫學科普文章百余篇。
商務合作:fanjing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