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證:指以小便頻數短澀,淋瀝刺痛,小腹拘急引痛為主癥的病證,指出了淋證為小便淋漓不暢,甚或閉阻不通之病證。
基本病機:膀胱氣化不利,開闔失司,濕熱下注,涉及腎臟、膀胱。
鑒別:尿血與血淋:同:尿中有血;異:尿血無尿痛,血淋有尿痛。
證機概要:濕熱蘊結下焦,膀胱氣化失司。
治法:清熱利濕通淋。
代表方:八正散加減。
證機概要:濕熱蘊結下焦,尿液煎熬成石,膀胱氣化失司。
治法:清熱利濕,排石通淋。
代表方:石韋散加減。
證機概要:濕熱下注膀胱,熱甚灼絡,破血妄行。
治法:清熱通淋,涼血止血。
代表方:小薊飲子加減。
證機概要:氣機郁結,膀胱氣化不利。
治法:理氣疏導,通淋利尿。
代表方:沉香散加減。
證機概要:濕熱下注,阻滯脈絡,脂汁外溢。
治法:清熱利濕,分清泄濁。
代表方:程氏萆薢分清飲加減。
證機概要:濕熱留戀,脾腎兩虛,膀胱氣化無權。
治法:補脾益腎。
代表方:無比山藥丸加減。
癃閉:以小便量少,排尿困難,甚則小便閉塞不通為主的一種病證,小便不暢,點滴而短少,病勢較緩者為癃;小便閉塞,點滴不通,病勢較緩者為閉。
證機概要:濕熱壅結下焦,膀胱氣化不利。
治法:清利濕熱,通利小便。
代表方:八正散加減。
證機概要:肺熱壅盛,失于素降,不能通調水道,無以下屬膀胱。
治法:清泄肺熱,通利水道。
代表方:清肺飲加減。
證機概要:肝氣失于疏泄,三焦氣機失宣,膀胱氣化不利。
治法:疏離氣機,通利小便。
代表方:沉香散加減。
證機概要:淤血敗精,阻塞尿路,水道不同。
治法:行瘀散結,通利水道。
代表方:代抵當丸加減。
證機概要:脾虛運化無力,升清降濁失職。
治法:升清降濁,化氣行水。
代表方:補中益氣湯合春澤湯加減。
證機概要:腎中陽氣虛衰,氣化不及州都。
治法:溫陽補腎,化氣利水。
代表方:濟生腎氣丸加減。
消渴:以多飲、多食、多尿、乏力、消疲,或尿中有甜味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疾病。
基本病機:主要在于陰津虧損,燥熱偏勝,而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兩者互為因果。病變的臟腑主要在肺、脾、肺、腎。
兼證:1、耳鳴、目翳、雀目;2、中風;3、瘡瘍疥毒:蘊毒;4、肺癆;5、水腫。
兼證機理:肺失滋養,日久可并發肺癆;腎陰虧損,肝失濡養,肝腎精血不能上承于耳目,則可并發白內障、雀目、耳聾;燥熱內結,營陰被灼,脈絡瘀阻,蘊毒成膿,則發為瘡癤癰疽;陰虛燥熱,煉液成痰,以及血脈瘀滯,痰瘀阻絡,腦脈閉阻或血溢脈外,發為中風偏癱;陰損及陽,脾腎衰敗,水濕潴留,泛濫肌膚,則發為水腫。
1)肺熱津傷證:
證機概要:肺臟燥熱,津液失布。
治法:清熱潤肺,生津止渴。
代表方:消渴方加減。
1)胃熱熾盛證:
證機概要:胃火內熾證,胃熱消谷,耗傷津液。
治法:清胃瀉火,養陰增液。
代表方:玉女煎加減。
2)氣陰虧虛證:
證機概要:氣陰不足,脾失健運。
治法:益氣健脾,生津止渴。
代表方:七味白術散加減。
1)腎陰虧虛證:
證機概要:腎陰虧虛,腎失固攝。
治法:滋陰固腎。
代表方:六味地黃丸加減。
2)陰陽兩虛證:
證機概要:陰損及陽,腎陽衰微,腎失固攝。
治法:滋陰溫陽,補腎固攝。
代表方:金匱腎氣丸加減。
郁證:由于情志不舒,氣機郁滯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緒不寧,胸部滿悶,脅肋脹滿,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異物梗塞等癥。
病機:氣機郁滯,病性有虛有實,病位主要在肝,涉及心、脾、腎。
辨臟腑與六郁:郁證的發生主要為肝失疏泄,脾失健運,心失所養,應依據臨床癥狀,辨明其受病臟腑側重之差異。郁證以氣郁為主要病變,但在治療時應辨清六郁。一般來說,氣郁、血郁、火郁主要關系于肝,食郁、濕郁、痰郁主要關系于脾,而虛證則與心的關系最為密切。
證機概要:肝郁氣滯,脾胃失和。
治法:疏肝解郁,理氣暢中。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減。
證機概要:肝郁化火,橫逆犯胃。
治法:疏肝解郁,清肝瀉火。
代表方:丹梔逍遙散加減。
證機概要:氣郁痰凝,阻滯胸咽。
治法:行氣開郁,化痰散結。
代表方:半夏厚樸湯加減。
證機概要:營陰暗耗,心神失養。
治法:甘潤緩急,養心安神。
代表方:甘麥大棗湯加減。
證機概要:脾虛血虧,心失所養。
治法:健脾養心,補益氣血。
代表方:歸脾湯加減。
證機概要:陰精虧虛,陰不涵陽。
治法:滋養心腎。
代表方:天王補心丹合六味地黃丸加減。
肥胖:是由于多種原因導致體內膏脂堆積過多,體重異常增加,并伴有頭暈乏力,神疲懶言,少動氣短等癥狀的一類病證。
治療原則:補虛瀉實。
證機概要:胃熱脾濕,精微不化,膏脂淤積。
治法:清胃瀉火,佐以消導。
代表方:小承氣湯和保和丸加減。
證機概要:痰濕內盛,困遏脾運,阻滯氣機。
治法:燥濕化痰,理氣消痞。
代表方:導痰湯加減。
證機概要:脾胃虛弱,運化無權,水濕內停。
治法:健脾益氣,滲利水濕。
代表方:參苓白術散合防己黃芪湯加減。
證機概要:脾腎陽虛,氣化不行,水飲內停。
治法:溫補脾陽,利水化飲。
代表方:真武湯合苓桂術甘湯加減。
胃痛:又稱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窩處疼痛為主癥的病證。
基本病機:胃氣郁滯,胃失和降,不通則痛。病性有虛有實,往往虛實夾雜。病位主要在胃,涉及肝、脾。
病理因素:寒凝、血瘀、氣滯、濕熱。
治則:理氣和胃止痛。胃寒胃痛—溫胃散寒止痛;濕熱中阻胃痛—清熱利濕止痛;肝氣犯胃胃痛—疏肝理氣止痛;食滯中阻胃痛—消食導滯止痛;胃陽不足胃痛—溫胃止痛;胃陰不足胃痛—滋補胃陰止痛。
證機概要:寒凝胃脘,陽氣被遏,氣機阻滯。
治法:溫胃散寒,行氣止痛。
代表方:香蘇散合良附丸加減。
證機概要:飲食積滯,阻塞胃氣。
治法:消食導滯,和胃止痛。
代表方:保和丸加減。
證機概要:肝氣郁結,橫逆犯胃,胃氣阻滯。
治法:疏肝解郁,理氣止痛。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減。
證機概要:濕熱蘊結,胃氣痞阻。
治法:清化濕熱,理氣和胃。
代表方:清中湯加減。
證機概要:瘀停胃絡,脈絡壅滯。
治法:化瘀通絡,理氣和胃。
代表方:失笑散合丹參飲加減。
證機概要:胃陰虧耗,胃失濡養。
治法:養陰益胃,和中止痛。
代表方:一貫煎合芍藥甘草湯加減。
證機概要:脾虛畏寒,失于溫養。
治法:溫中健脾,和胃止痛。
代表方:黃芪建中湯加減。
嘔吐:是指胃失和降,氣逆于上,迫使胃中之物從口中吐出的一種病證。一般以有物有聲謂之嘔,有物無聲謂之吐,無物有聲謂之干嘔,臨床嘔與吐常同時發生,故合稱為嘔吐。
1)外邪犯胃證:
證機概要:外邪犯胃,中焦氣滯,濁氣上逆。
治法:疏邪解表,化濁和中。
代表方:藿香正氣散加減。
2)食滯內停證:
證機概要:食積內停,氣機受阻,濁氣上逆。
治法:溫中化飲,和胃降逆。
代表方:保和丸加減。
3)痰飲內阻證:
證機概要:痰飲內停,中陽不振,胃氣上逆。
治法:溫中化飲,和胃降逆。
代表方:小半夏湯合苓桂術甘湯加減。
4}肝氣犯胃證:
證機概要:肝氣不舒,橫逆犯胃,胃失和降。
治法:疏肝理氣,和胃降逆。
代表方:四七湯加減。
1)脾胃氣虛證:
證機概要:脾胃氣虛,納運無力,胃虛氣逆。
治法:健脾益氣,和胃降逆。
代表方:香砂六君子湯加減。
2)脾胃陽虛證:
證機概要:脾胃虛寒。失于溫熙,運化失職。
治法:溫中健脾,和胃降逆。
代表方:理中湯加減。
3)胃陰不足:
證機概要:胃陰不足,胃失濡養,和降失司。
治法:滋養胃陰,降逆止嘔。
代表方:麥門冬湯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