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在日本留學時的“恩師”藤野先生,最后有著怎樣的結局?
說這句話的人,正是魯迅筆下《藤野先生》的主角,藤野嚴九郎。此時,已經是1936年,距離魯迅辭別藤野先生已經過去32年,距離魯迅寫出《藤野先生》這篇文章,也整整過去了10年。兩人最后一次見面,亦是魯迅辭別藤野先生的那一天,換言之,兩人已有32年未見。辭別之后,魯迅再也未曾給藤野寫過信,《藤野先生》里講到:“一直到現在,竟沒有寄過一封信和一張照片。從他那一面看起來,是一去之后,杳無消息了。”不過,從《藤野先生》這篇文章里可以看出,魯迅從未忘記藤野先生,還將他當做在日本留學時代的“恩師”——在日本仙臺學院,部分日本學生都歧視從中國來的學生,認為他們能力不行;唯有藤野先生不斷鼓勵魯迅,并且出面維護魯迅的“尊嚴”。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魯迅如此對待恩師,倒也無可厚非。那么,被魯迅當做恩師對待的藤野先生,又是如何“懷念”魯迅這位學生的呢?1936年,時隔30年之后,藤野先生終于如愿獲得了一張魯迅的照片。不過,此時的周樹人已經不再被世人稱作周君,樣貌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此,看到魯迅的照片,藤野不敢相信自己的學生能有如此出息。藤野發出這樣的感慨,一方面是肯定魯迅的成就,另一方面,是對自己忙碌而無甚成就的一生做了一個小小的總結。魯迅辭別藤野先生、離開仙臺醫專之后,藤野先生又在這所學校待了6年。1911年,日本東北帝國大學成立。次年,仙臺醫專被并入東北大學,成了這所日后排名第二的知名大學的一個分部;醫專里的所有師生、校舍,也整體并入東北大學,藤野先生成了東北大學的教授。從一個??茖W校并入top5的知名大學,對教師的要求也更加苛刻。最初,藤野先生還能夠勉強適應學校的教學環境。在帶完醫專的原有的學生之后,在教學方面,藤野先生就顯得異常吃力。很快,藤野先生就無法適應這種高強度的教學工作,不得不辭職(被解除)。從此以后,藤野先生再也未曾踏上教學崗位,轉而投身為一名一線醫務工作者,兜兜轉轉于不同的醫院就業。1919年,藤野先生45歲,再也不想過那種游離他鄉的生活,遂回到故鄉,成了一名鄉村醫生,不問世事。就像他在回憶魯迅的散文《謹憶周樹人君》一文所寫:“我退休后居住在偏僻的農村里,對外面的世界無甚了解,尤其對文學是個完全不懂的門外漢。前些天從報紙上得知周君魯迅去世的消息,讓我回憶起上面所說的那些事情?!?/section>如果沒有魯迅,沒有魯迅寫的《藤野先生》,藤野先生大抵會像一名普通的“郁郁不得志”的學者一樣,在老家終老。不過,自始至終,藤野先生有一點沒有變,那就是他作為一名醫者的初心:仁慈。在鄉村當一名醫生,與在大城市不一樣。因為,你不知道看病的村民身上有沒有帶錢,可是看著他們可憐巴巴又病懨懨的眼神,又不忍心他們遭受病痛的折磨。于是,在很多時候,藤野先生又是貼時間、又是貼藥,免費為貧苦的村民治療。久而久之,藤野先生在老家一帶成了小有名氣的醫生(好歹也是大學教授),周圍很多村子的病人,都會找他看病。村民為了答謝藤野的無私奉獻,特意給他起了個尊敬的外號“為庶”,意思是:對待病人一視同仁。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此時,藤野先生仍舊在鄉間行醫。當日本侵略者侵入中國的消息,傳入藤野所在的小鄉村時,藤野非常憤怒:“國是給日本教授文化的先生。 和先生的國家發生戰爭,是十分愚蠢的事情。這樣的戰爭必須趕快停止?!?/section>藤野這種無足輕重的角色所說的話,在日本國內連一絲“漣漪”都未激起。更讓藤野先生惱怒的是,他的大兒子藤野恒伲自日本東北帝國大學畢業。畢業之后,被分配到軍隊,成了一名軍醫,一同來到中國,藤野根本無力阻止。1945年元旦,藤野先生的大兒子藤野恒伲在前線染病,不治身亡。8月10日,藤野先生在去往自己診所的小路上,因酷暑難耐,倒在半道。他剛剛倒下,就被附近的好心村民救下,并立即送往附近的其他診所??上У氖?,藤野先生因為年紀太大、加之操勞過度,第二天凌晨不治身亡,享年71歲。故事的主角,至此,都已作古;但是,他們的故事并沒有到此結束。1964年4月,為了紀念藤野先生,日本政府在其故鄉建造藤野嚴九郎碑,碑上鐫刻著《藤野先生》中提到的他所贈給魯迅的照片及背面的“惜別”二字;而碑的正面“藤野嚴九郎碑”六個字,則是魯迅的第二任夫人許廣平所書:后來,東北帝國大學設置了藤野先生記念奨勵賞,用以獎勵優秀的中國留學生。藤野先生的故鄉蘆原町與魯迅的故鄉紹興市,也因為兩人“不可泯滅”之緣,結為友好城市。沒有魯迅,藤野先生不會有這么大的名氣;不過,即便沒有魯迅,藤野先生依舊會是受人尊敬的醫者,總有人會將他記起。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