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的人物畫,充分體現的是中國人物畫的傳神精髓。
傅抱石人物線描很難以傳統歸類,但近于游絲描和鐵線描。而他與傳統技法的最大不同是化工整嚴飭為寫意飛動。破峰飛白線條的運用看似潦草荒率,事實上是為求傳達人物的動態與神韻,是高度的省略與概括。因為衣紋手足與衣飾只勾勒其動勢,不做確切的描繪,才能把觀者的全部注意力集中于頭面,眉眼與頭面的神采才能凸顯出來,這樣才能達到讓人專注體味詩意人物之美的效果。傅抱石的人物最使人勾魂攝魄處往往在于眉眼處所傳遞出的神情,這使傅抱石的人物畫技巧與山水畫中的“抱石皴”一樣,顯示出旋律與節奏之美。
傅抱石的人物畫受顧愷之,陳老蓮的影響較大,但又能蛻變運用,自成一格。他筆下的人物形象大多以古代文學名著為創作題材,用筆洗練,注重氣韻,達到了出神入化的效果。人物以形求神,刻意表現人物的內在氣質,雖亂頭粗服,卻矜持恬靜。傅抱石人物畫的線條極為凝練,勾勒中強調速度、壓力和面積三要素的變化,不同于傳統沿襲畫譜的畫法。他還把山水畫的技法融合到自己的人物畫之中,一改清代以來的人物畫畫風,顯示出獨特的個性。
1943年作 竹林七賢
1945年作 竹林七賢
1948年作 竹林七賢圖
1959年作 竹林七賢圖
1960年代初 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
魏晉之際,在古山陽(今河南修武縣)的嵇公竹林里,聚集著七個文士: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咸和王戎。他們談玄清議,吟詠唱和,縱酒昏酣,遺落世事,以其鮮明的人生態度和獨特的處世方式引起世人的廣泛關注,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文化符號。史稱“竹林七賢”。
西晉陰澹《魏紀》:“譙郡嵇康,與阮籍、阮咸、山濤、向秀、王戎、劉伶友善,號竹林七賢,皆豪尚虛無,輕蔑禮法,縱酒昏酣,遺落世事。”
東晉孫盛《魏氏春秋》:“(嵇)康寓居河內之山陽縣,與之游者,未嘗見其有喜慍之色。與陳留阮籍、河內山濤、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瑯玡王戎、沛人劉伶相友善,游于竹林,號為七賢。”
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陳留阮籍樵國嵇康、河內山濤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亞之。預此契者,沛國劉伶。陳留阮咸、河內向秀、瑯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