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坑位于江西省撫州地區樂安縣牛田鎮,距縣城38公里,五代南唐升元年間開始建村,至今已一千多年的歷史。全鎮大都姓董,尊西漢儒學家董仲舒為始祖,實際可考的開基祖為南唐時的董合,是一個擁有相當多土地的庶族地主。其第三代董文廣興教辦學,培育子弟,因而在明代科舉昌盛,人才輩出。全鎮共有進士33名,文武狀元各一。全鎮獲舉人與相當于舉人功名的約100人,任知縣以上官員的超過50人,最高的官員為參知政事。
至明代中葉,經其二十二代刑部郎中董燧的改建治理,規范整齊,井然有序,至今仍大體保持原貌。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到流坑村游歷,他說:"其處寰繞縱橫,是為萬家之市"。現在,全鎮有820余戶,4600余人,耕地3572畝,山林53400畝,總面積3.61平方公里,為全縣數一數二的大鎮。
全鎮現有明清住宅260余棟,祠堂50座,宮觀廟宇8處,文館、戲臺各1座。它們清一色的青磚灰瓦,樸實素雅。高峻的馬頭墻,仰天昂起。雕刻、彩繪,都很精致細膩,令人賞心悅目。數以百計的屋宇,堂上有匾,門旁有聯。聯匾皆有來歷,內涵豐富,意境深遠,且多出自名家之手,宋代朱熹,明代楊士奇、金幼孜、羅洪先、曾同亨,清代董士標、劉繹等,均有聯匾留傳。
回顧流坑鎮一千余年的經歷,前五百年走的是亦耕亦讀的道路;后五百年走的是既亦耕亦讀,又亦工亦商的道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堅韌性和由宗法制度所鞏固、強化的血緣關系,以及儒家理學的傳統思想,是它能夠千年散、長期繁榮昌盛的關鍵。
在董氏家族世世代代堅持不懈的努力經營下,使流坑科舉之盛、仕宦之眾、爵位之崇、經商之富、建筑之全、藝術之美、家族之大、延續之久,在吉、撫二州,以至江西全省,都是獨一無二的,在全國也是罕見的,可以說是江西古代文明的代表,是中國古代農村文明的典型。在這樣的窮鄉僻壤之中,在不發達的中世紀的生產方式之下,居然能創造如此豐富的物質文明和燦爛的精神文明,這是歷史的奇跡,人類的驕傲。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