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居寺位于北京西南房山區境內,距市中心70公里。占地面積70000多平方米。由云居寺、石經山藏經洞、唐遼塔群構成我國佛教文化特色一大寶庫。1961年3月4日被國務院首批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作為世界上保存石刻經版最多的寺廟入選“北京旅游世界之最”,同年云居寺塔及石經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云居寺座落在北京西南郊七十多公里處的白帶山(又稱石經山)西南麓,以埋藏有中國文化遺產中的稀世瑰寶、石刻佛教大藏經——《房山石經》著稱于世。
云居寺始建于隋末唐初,經過歷代修葺,形成五大院落六進殿宇。兩側有配殿和帝王行宮、僧房,并有南北兩塔對峙;寺院坐西朝東,環山面水,形制宏偉,享有“北方巨剎”的盛譽。1942年云居寺被 日軍炮火夷為廢墟。1985年成立云居寺修復綠化委員會,進行了一期修復工程和周邊綠化。1998年后,進行了石經回藏及二期修復工程。目前,云居寺已恢復了昔日的莊嚴。
云居寺是佛教經籍薈萃之地,寺內珍藏著石經、紙經、木版經號稱“三絕”?!笆谭鸾檀蟛亟洝笔伎逃谒宕髽I年間(605年),僧人靜琬等為維護正法刻經于石。刻經事業歷經隋、唐、遼、金、元、明、六個朝代,綿延1039年,鐫刻佛經1122部、3572卷、14278塊。象這樣大規???,歷史這樣長久,確是世界文化史上罕見的壯舉,堪與文明寰宇的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相媲美,是世上稀有而珍貴的文化遺產。被譽為“北京的敦煌”、“世界之最”。“房山石經”是一部自隋唐以來綿延千年的佛教經典,不僅在佛教研究、政治歷史、社會經濟、文化藝術等各方面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歷史資料。而且在書法藝術上有著重要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北塔是遼代磚砌舍利塔,又稱“羅漢塔”,始建于遼代天慶年間(1111~1120年),高30多米,塔身集樓閣式、覆缽式和金剛寶座三種形式為一體,造型極為特殊。塔的下部為八角形須彌座,上面建樓閣式磚塔兩層,再上置覆缽和“十三天”塔剎。這種造型的遼塔,十分少見。
四座唐塔都有明確的紀年,塔的平面呈正方形,七層,分單檐和密檐式兩種,而造型大致相同。塔身上雕刻著各種佛像,其中唐開元十五年(727年)所建的石塔,內壁雕刻有一個供養人,此人深目高鼻,推斷應為外國人形象,這與當時唐代與中西亞交流廣泛、大量任用外族為官有直接關系。雕刻的服飾十分華麗,線條細膩流暢,反映了盛唐中外文化交流的繁盛景象。
云居寺不僅藏有佛教三絕與千年古塔,而且珍藏著令世人矚目的佛祖舍利。舍利(佛教名詞)意為尸體或身骨。相傳釋迦牟尼遺體火化后結成的珠狀物。1981年11月27日在雷音洞發掘赤色肉舍利兩顆,這是世界上唯一珍藏在洞窟內而不是供奉在塔內的舍利,與中國北京八大處的佛牙、陜西西安法門寺的佛指,并稱為“海內三寶”。為千年古剎增添一份祥光瑞氣。
解放后,黨和政府對云居寺給予高度重視。50年代末,利用三年時間對石經進行發掘整理,并組織專家對房山石經進行研究。出版了《房山石經影印本》和《房山石經題紀匯編》等一批研究著作。1974年房山區政府建立云居寺文管所,1988年擴編成云居寺文物管理處,為全民所有制事業單位。主抓云居寺文物保護、研究和利用工作。1987年10月,云居寺作為社會歷史類專題遺址博物館對國內外游人開放。1995年12月正式注冊登記為云居寺石經陳列館。
現在的云居寺已經成為國內外著名的佛教寺院,著名的宗教活動場所,享有“北方巨剎”的盛譽。云居寺特有的幽靜地理環境,奇特迷人的秀麗風光,蘊涵著濃郁的佛教文化特色,是藏經納寶之地、祈福迎祥之所。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