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園溝西周墓地復原展。個人認為這樣才能較好的展示西周墓葬形制和陪葬品擺放與出土的概況。可惜這是寶雞新館唯一的展出形式。以下有些器名是我根據其形制、紋飾自名之,將來各位參觀時要按博物館的說明為準。
著名的伯各卣和伯格尊。伯各卣一大一小,三器銘文相同:“伯各作寶尊彝”
直筒形提梁卣,記的是(弓魚)國墓地出土的。過去認為西周以后才有這種造型的提梁卣,
后來學者注意到商代即出現了這種造型的卣(岳洪彬)。
四耳方座簋,很大氣!
尊
四足橢形尊(?) 尊一般為圈足,四獸紋足少見
獸面紋帶銎鉞(前)
獸面紋方座簋 獸面的犄角翹起于器表,表現出一種猙獰的霸氣!
菱格乳釘紋帶蓋鼎
器蓋同樣紋飾,鼎飾菱格乳釘紋的少見
網狀鏤空圈足乳釘紋豆(?)
一共三個
很有意思,也比較少見
列鼎
口沿內有一族徽
造型貌似儉樸憨厚,嘿嘿
儉樸憨厚的簋
四耳鼎 這樣的鼎耳也少見
何尊 著名的何尊內有122字長篇銘文,容大意為:在周成王五年,一位內叫何的周王室重臣,在剛建成的洛邑成周,受到新居那里的王的訓誥和賞賜,何用得到賞賜,鑄成這件銅尊,記載這一重大寵榮。其中“宅茲中國”是青銅器中最早見到“中國”詞組的銘文,此器已經被國家文物局定為永遠不得出國展覽的文物。
(三個方向的照片)
說起何尊的發現,真是富于傳奇:1963 年8月,寶雞縣賈村塬村民陳堆半夜拉肚子,在自家后院的山崖上見到
一對綠森森的鬼眼,嚇壞了,告訴了老伴張桂蘭“有鬼”,第二天上午,他們在土崖上有亮光的地方用镢頭一刨,何尊就掉下了了。后來他們倆到甘肅討生活,將尊留給了陳堆的哥哥陳湖保管,1965年,陳家連鹽都吃不上了,只好將尊背到寶雞當廢銅賣,跑遍了市內的收購站,人家都要除掉銅銹,陳湖怎么也不同意。最后到了群眾路收購站,那里的工作人員好說話,不除銅銹付了30元錢,,,其后,寶雞博物館的佟大放來收購站閑逛,看到了,遂向館里匯報,博物館給了收購站30元,收藏至今,,,
何尊的紋飾也是非常漂亮的,大出戟,突起的獸面紋,絕對是大氣渾雄一路的造型。
銘文拓片(轉自網絡)銘曰:“唯王初壅,宅于成周。復稟(逢)王禮福,自(躬親)天。在四月丙戌,王誥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爾考公氏,克逨文王,肆文王受茲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于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嗚呼!爾有雖小子無識,視于公氏,有勛于天,徹命。敬享哉!’唯王恭德裕天,訓我不敏。王咸誥何,賜貝卅朋,用作庾公寶尊彝。唯王五祀”。
關于何尊銘文的發現,則又有一段故事:1975年,為紀念中日建交,要在日本舉辦中國出土文物精品展,調集了一百多件文物到北京,其中就有寶雞出土的“饕餮紋銅尊”。在此過程中,唐蘭(一說馬承源)發現何尊底部有一長篇銘文,多達122字,于是乎它就叫做“何尊”了,也因為這一重大發現,國家文物局取消了何尊赴日本展出的安排。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