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1北齊 彩繪 佛立像 貼金彩繪 石灰石質
該佛像頭頂的肉髻低平,表面飾有螺紋;面相豐滿胖圓,雙目下視,嘴角內陷含有笑意,表情慈善。身體部分頭部風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表現為修長窈窕型,著力刻畫出了細腰與寬胯。輕薄的袒裸右肩式大衣緊貼身體,較圓的突棱狀衣紋從左肩起向下部分散,疏密適度。這尊佛像雖然飽含著笈多式藝術風尚,但在體型與服裝的表現方面,則明顯地顯示出北齊藝術家的重新消化過程。
3005北齊 貼金彩繪 佛坐像 貼金彩繪 石灰石質 高64厘米
這尊倚坐佛像具有鮮明的北齊風格,頭頂肉髻低平,表面飾螺紋,面相方圓豐滿,雙目微閉,嘴角內陷,含笑意。寬肩、挺胸、細腰、收腹,體態雄健而有力度。身披右袒式大衣,有偏衫包右肩,大衣薄厚適中,表面飾有階梯式衣紋。與龍興寺出土的其他造像不同,這尊坐像包含著較多的北齊創作因素,與其他地區的北齊造像風格接近。
北齊 貼金彩繪 佛坐像 貼金彩繪 石灰石質 高94厘米
3006隋 貼金彩繪 佛坐像 貼金彩繪 石灰石質 高73厘米
隋代佛像的風格,是在北齊與北周的基礎上趨向于注重身段的優美,而在細部的刻畫上還帶有明顯的南前朝作風。這尊佛像的肉髻仍顯低平,頭頂飾較小的螺髻;面部仍顯豐滿,但已變得長圓了;身穿輕薄的褒衣博帶式大衣,襯托出削肩、胸微挺、腹內收的窈窕體態,但不是健美的形體,這正是隋唐之間佛像的本質區別。該佛的雙手雖殘,但可看出原為右手施無畏印。
3007北齊 貼金彩繪 佛坐像
3008唐 佛坐像 花崗巖質 高100厘米
這尊佛像制作時代可能在武周至玄宗時期,該佛像具有健美的身段,和諧的比例,充分展示了大唐帝國特有的精神風貌。他的身下是方形亞腰臺座,雙足各踏一朵仰蓮花,臺座兩側還各雕了一身天王托扛著臺座。天王身披鎧甲,身材粗短,表情忿怒,充滿著力度。從佛像的雙膝分開,大衣緊貼腿部的作法來看,既與山西太原天龍山石窟的唐代倚坐佛像相似,也見于陜西彬縣大佛寺石窟,所以應是大唐首都長安的風尚傳來所致。
按唐代佛像的一般規律,倚坐佛像代表著將來未來世界下生人間的彌勒佛。
北宋 彩繪 羅漢像 石灰石質 高36.5厘米
北宋 貼金彩繪 羅漢像 石灰石質 高26.9厘米
北齊 貼金彩繪 佛立像 石灰石質 高25厘米
3009北齊 石刻盧舍那法界人中像 圓雕立像 石灰石質 高115厘米
這件盧舍那法界人中像的施造手法與龍興寺許多像不同,即在雕琢已成的佛像上,再加施細刻,雕成了數組畫面,而不是用繪畫的辦法來表現。佛像上刻琢畫面手法的盧舍那法界人中像,已知有原出河南滑縣的高寒寺像與美國費利爾畫廊所藏藏像,但具體的雕刻手法均與此像有細微差別。高寒寺佛像以淺浮雕手法雕出了許多形象,形象之間略可分成上下幾層,并無整齊的界格。費利爾藏像畫面亦無界格,浮雕中略加有些線刻的表現。而此像雕成了身穿袒右袈裟的立佛,袈裟之上下成正面縱三列的界格,每列再分四五格雕畫面,再于小畫面的人物、景物上以陰刻線條表達出細節,使形象完整細致。但此像并未徹底完工,最后的線刻細節工序只完成了一二個人物就停止了加工,因而小畫面內容亦難辨識。從初步情況看,似有些類似佛傳故事。此像亦未施繪彩,確是此類作品中獨具的一件。
北齊 石刻盧舍那法界人中像細部,可以我看不出個所以然
北齊 漢白玉質 佛坐像
北齊 彩繪 佛立像 石灰石質 高79厘米
北齊 貼金彩繪 菩薩立像 高113厘米
3002北齊 貼金彩繪 佛立像 貼金彩繪 石灰石質 高10 8厘米
該佛像佛像頭部豐滿,呈卵形,頭頂的肉髻,呈較矮的饅頭形,表面所飾的螺紋大而低,充滿了域外風格。面部的五官較小,集中于臉的中部。雙目略微下視,嘴含笑意。體型豐滿而窈窕,胸部平坦,細腰、寬胯、鼓腹。身體表面的右袒式大衣沒有厚度,只是在身體表面以雙陰線和單陰線交替的形式刻出衣紋。這尊佛像在力圖表現笈多式藝術風格,沒有流行于后世,但我們可以從它的身上看到笈多藝術是怎樣同北齊的審美時尚相融合的。
相關閱讀(來源于網上)
山東青州龍興寺出土佛教石刻造像精品
1996年10月7日,山東青州市博物館南面的工地上,民工們一個偶然的發現,造就了中國考古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古龍興寺一批精美絕倫的北魏至北宋時期的佛教石刻造像被掩埋1400多年后重見天光。這個建國以來最重要的佛教考古發現之一,立刻在海內外引起了轟動,被列入199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從挖掘現場看,窖藏的遺像排列有序,整齊地分上下三層、坐像都主勢擺放,較完整的身軀擺在中間,頭像則沿壁邊緣排放。最上層的造像上還有席紋,并有祭燒過的痕跡。在坑的東側,還有運送佛像到掩埋現場的坡道。這些跡象都表明,龍興寺窖藏是有計劃、有步驟、有組織的行動。或許,是虔誠的佛教信徒擔心已被破壞的佛像再遭厄運,含著眼淚掩埋了這些殘碎的佛像?或許,是當年寺里的僧眾避開耳目,在夜深人靜時,悄悄地葬下了他們心中的神靈?究竟是誰毀壞了這些佛像,又是誰掩藏了它們,這個歷史的懸案至今仍令人遐思無限……
兩年來,專家們日復一日地整理、拼接這些曾遭毀壞的藝術珍品,精心保護這些經歷千年埋葬而封掩不住的燦爛色彩。正是他們創造性的勞動,使得其中八十多件佛雕藝術珍品能夠復原如初,展現在觀眾面前。這批出土的造像有石灰石、漢白玉、花崗巖、鐵木陶和泥塑等不同的質地。造像中最大的高達三百二十米左右,分為造像碑、佛像、菩薩像、羅漢像、供養人像等。出土的部分遺像帶有紀年,從北魏永安二年(公元529年)到北來_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距今大都在千年以上。
這些佛教造像雖然許多都受到嚴重破壞,有的碎成百塊,有的僅余部分肢體,但從保存下來的造像看,雕刻技術高超,集圓雕、浮雕、高肉雕、透雕于一身,大部分造像還保留著鮮艷的彩繪和貼金,有的還在佛像的袈裟上用各種顏色繪制了佛經故事,尤顯珍貴。造像姿態各異,表情手勢各不相同。有的面帶微笑,頗具人性化;有的彩繪輕薄的紗質服裝,緊貼肢體,真實而自然地體現出豐滿健美的身體曲線;有的身上衣紋以線刻或凸刻,給人以簡單明快之感;“有的則周身雕飾披金配玉、雍容華貴。
龍興寺窖致佛教造像的出土,彌補了中國佛教藝術研究中、對北魏和隋唐之間,特別是東魏和北齊佛教藝術研究實物資料的不足。尤其是這批佛教造像絕大多數保留著鮮艷的彩繪和貼金,改變了過去幾十年對于佛教造像都是素面無色的認識,為中國美術史和中國佛教藝術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貴資料。對這批造像,各方面的專家、學者,給予高度評價。著名考古學專家宿白先生說:“這是我見過的出土數量最多,雕刻最精的佛教造像,是極為罕見的。龍興寺出土的佛教造像,有一種特殊的風格,自成體系,學術價值很高。”北京大學考古系副主任馬世長教授評價說:“北魏晚期到北齊的這部分造像,其雕刻水平之高,現存的能與之媲美的寥寥無幾。”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楊新先生說:“青州這批造像的學術價值是毋庸置疑的,看到這些東西,誰都會拜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