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竹藝歷史悠久,歷經漢唐積淀,發展到明清時,已經很是興盛,形成了一定的規模。竹子與玉一樣,是歷代文人騷客鐘愛之物。早在一千多年前,在《詩經》中就有“瞻彼其奧,綠竹猗猗”之句,后來竹子更是成為吟詠的對象。明清兩代是中國竹刻藝術發展的關鍵時期。這一展廳陳列的文物均為珍貴的竹刻文物,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展覽不僅匯集了大量竹刻名家的代表作品,還有許多有絕對紀年款識的竹刻作品。
鏈接一:秦康祥先生
秦康祥(一九一四·五·廿二·——一九六八·七·十八·),譜名永聚,字彥沖,以字行。浙江寧波人。
幼師事慈溪馮君木先生,得其陶冶,能詩文書畫,尤擅八分,復精鼓琴。及從褚德彝、趙叔孺兩先生游,遂癖嗜金石篆刻。以收藏名家竹刻、刻印等馳名海內。其齋名甚多,大抵皆與藏品有關:曾得濮仲謙竹尊、朱松鄰竹佛,即名濮尊朱佛齋、竹佛寵;後得竹刻筆筒、扇骨、臂擱、擺件既豐且精,又名其居曰玩竹齋;既獲古名琴,又日雷琴簃、四王琴齋;後見銅印、銅鏡、漢璧而集之,且善辨偽,乃名睿識閣;戊戌之歲,得蘭亭石刻兩面,喜而顏其居曰蘭亭石室、唐石室;動亂忽起,珍藏盡失,離故宅而移家陋室,則稱臥龍窟。
彥沖於印,其癖之深,及致力之勤,堪與張魯盫先生相匹。首先為廣事搜藏古璽印、名家印,并編拓成譜。所藏古璽印凡干余方,精選為《睿識閣古銅印譜》九卷、附一卷;又將所得花押印一百余方,匯成《唐石齋花押印》四卷;所藏名家印凡二千余方,摘其為前人譜錄所未收,而有史事或手跡可供參證者共二百家,每家取三至四印,成《睿識閣印譜》,此譜於印史研究關系甚大;復以自用印輯為《濮尊朱佛齋印印》。為他人集譜者有五種,即錢衡成之《古笏廬印譜》、吳澤之《吝飛館印留》、喬曾劬之《喬大壯印蛻》、況周頤之《蕙風宦遺印》、易孺之《大庵印譜》等。次則為匯集印人傳記資料。葉銘雖有《廣印人傳》之作,然倉促未備。一九三二年彥沖謁葉氏,葉以增補之事為托。近時留心印人史跡者,柴子英先生著重明清印人行誼之考訂,糾誤正謬,獨具只眼;韓登安先生則以關注并世印人為多。一九六二年重陽,秦、柴、韓三先生歡晤西湖,以彼此志趣相同,遂商議盡出所知,由彥沖董理綜合,名曰《印人匯傳》,經數載纂輯,得三千許人。余嘗在高式熊兄處得見彥沖手稿部份,每傳皆三、四十字,逾百字者極少。紅羊之劫,全稿已無可蹤跡矣。而《西泠印社志稿》之編印,彥沖獻力特勤;《西泠印社志稿·附編》,更屬彥沖手輯,且任印資。其熱心印學者類此。
彥沖為印,自古璽、漢印、圓朱,及皖浙兩宗、石如、撝叔諸家,無不得其淵雅之致。余事治竹,亦頗有可觀,就其所藏、或在友人處假得之竹刻扇骨、臂擱、筆筒、擺件等,拓而存之,凡得數十家,每家選十數件或數十件為一卷,名曰《竹刻集拓》;又鈎稽史實軼聞,成《竹人三錄》及《藏竹小記》,稿成正擬自資付印,與《印人匯傳》同遭劫難。彥沖於其鄉賢畫跡,亦考索靡遺,有《明州畫人傳》之作,存否不可問矣。臨終前數日,已沉疴緜懾,得至友高式熊之助,猶力疾刻五面印五方,至第六方病不可支,越日竟—瞑不視,其癖印如此。(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十八日 馬國權)
鏈接二:國家文物局網站上的“秦秉年”介紹
他是一位古稀老人,自稱“天一閣的一分子”,是天一閣博物館的終身研究員。2001年來,他已2次向天一閣博物館捐贈文物收藏品272件(套),其中包括國家一級文物23件、二級文物65件,三級文物46件,他還想把余存的8000多件文物在有生之年再次捐贈給天一閣博物館。他就是寧波秦氏支祠主人第五代后裔,收藏家秦秉年先生。他的捐贈義舉,引起了新聞媒體的關注,引得了博物館界的首肯,也得到了社會人士的贊同。 19世紀中期,秦秉年先生的祖先秦君安從寧波到上海闖世界,靠做顏料、錢莊生意發家致富,逐漸成為上海灘有一定名氣的民族資本家,秦家也由此在上海立根了。他的父親秦康祥,孩提時就時常到天一閣里游玩,結識了一些文化名人,從此也結下了深深的故鄉情。遷居上海后,秦康祥生活簡樸,唯一愛好就是喜歡篆刻與收藏。生前幾十年時光,他盡自己所能把流落在外地的寧波人的字畫作品一件件收集起來,并告訴秦秉年收藏并非為了投資增值,而是有朝一日送回故鄉。父親生前這一愿望一直未能實現,卻深深烙在秦秉年的腦子里,也影響著他的一生和為人。說起父親搜集《鄞江送別圖》的往事,秦秉年的話就多了。《鄞江送別圖》是一幅與浙東學派大有淵源的歷史畫卷,描述的是萬斯同以布衣身份進京修《明史》、甬上諸生依依送別的歷史場面。其父親在文物市場上偶然看到了,認出是寧波的東西,就想盡辦法買下來,要送回家鄉。 秦秉年先生繼承簡樸、誠實的家風,盡管擁有彌足珍貴的文物收藏,但仍不改變生活習慣:他一不愛出門打車,二不用手機。他說這簡樸的生活傳統跟祖上白手起家在上海創業的經歷不無關系。 為實現父親的家藏的文物要回到家鄉寧波,送到天一閣的遺愿,秦秉年先生在老年時多次奔回故里,就捐贈事宜多次與政府、天一閣洽談,終于在2001年達成第一次捐贈事項。在同年12月9日文物捐贈儀式上,在市委、市政府領導和各級人士注視下,秦先生慷慨地捐出101件(套)文物,其中98件是明清竹刻文物,經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專家鑒定有國家一級文物23件、二級文物59件、三級文物15件。儀式上,原市長張蔚文熱情地贊揚秦先生愛國愛鄉的高風亮節,各界人士也以熱烈掌聲感謝先生為寧波文化作出的貢獻。一件件文物寄托著父親的鄉思,也寄托著先生對父親的尊敬。此后,天一閣博物館決定聘用先生為天一閣的終身研究員。不擅言辭的先生說出的一席話:“我是天一閣的一分子,關心天一閣、發展天一閣是我們共同的責任。”卻一直感動和勉勵著天一閣的同事們。 2003年,正逢秦秉年先生70周歲,老母親90周歲時,他又慷然將家藏的另外171件明清瓷器交給了天一閣,其中包括國家二級文物6件、三級文物31件,他說:“以個人的力量收藏和保護文物,能力是有限的,而交給天一閣,我很放心”。他還說“把家傳的珍貴文物交給國家,能夠化私藏為公藏,使其得到永久的保存,何樂而不為呢?”二次舉動令博物館界和社會人士敬佩和贊嘆。 秦先生自從1997年起定居在寧波,雖得到了政府和天一閣博物館關心和幫助,卻淡泊名利,簡樸生活,遠離世間風塵,默默地做他熱愛的文化事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