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文物精華(二)
陳國公主駙馬合葬墓室迄今為止發現的保存最完整、出土文物最豐富的契丹貴族大墓,1986年進行考古發掘。
陳國公主(1000年—1018年)的伯父是圣宗皇帝,祖母是人所共知的蕭太后,父親是遼景宗第二子。而駙馬也非等閑之輩,他的姑媽就是蕭太后,妹妹是圣宗皇帝的皇后。
算起來,這位契丹公主是嫁給了她的舅舅。為了保證皇家的血統純正,他們選擇了近親結婚。
公主死時年僅18歲。駙馬也在36歲的時候因病死去。他們的婚姻只持續了兩年。
我一直好奇公主為什么叫陳國公主,據百度說,陳國公主是個封號。
1】公主和駙馬沉睡了千年。
他們頭枕著金花銀枕,身著銀絲網絡殮衣,臉上覆蓋著純金面具,腳穿金花銀靴,胸佩琥珀瓔珞,手握琥珀握手;駙馬頭戴金銀冠,腰束金銀帶,帶上掛銀刀、刺鵝錐,躺在駙馬左側的公主更為雍容華貴,她的頭部上方放置高翅鎏金銀冠,雙耳戴著珍珠、琥珀耳墜,脖子上佩戴珍珠項鏈,手腕戴著兩對金鐲,雙手還套著11枚金戒指,身佩金荷包、金針筒和各種玉佩。
陳國公主墓是已知遼代出土最多的金銀器,共出土金器31件,銀器147件,共用金約1700克,用銀1萬余克。金器含金量高達95%--98%。
他們向后人展現了最完整的契丹貴族厚葬習俗,令人驚奇,令人激動。
2】公主和駙馬的臉上都戴著純金面具。不過它們現在已經天各一方,公主的面具留在內蒙古博物館,成為展覽中耀眼的展品。而駙馬的面具靜悄悄的放在國家博物館展廳一個不起眼的位置上,非常簡單的介紹,不知情的人大概都不會多看它一眼。
面具用薄金片按照死者的臉型成型,眼、鼻、口、耳俱全,經過雕刻加工,形象逼真。
公主的面具臉短而豐滿,也許就是按照公主生前的面貌制成的吧。
猜猜看,哪個是公主,哪個是駙馬?
3】他們身上都穿著銀絲殮衣。所謂銀絲殮衣,有點類似漢墓中的金縷玉衣,只有契丹貴族才能享受。
4】編織殮衣的細銀絲直徑不過0.5-0.7毫米,網孔一般為六邊形,是根據身體各部位的大小分別編織7個部分,編完后穿于死者內衣之外,再用銀絲將各部銜接起來,在銀絲殮衣之外,還要穿外衣,束腰帶、套銀靴、配首飾。
網絡銀絲含銀量為92%,含銅量2.5%。
網絡衣在其他墓葬中也有出土,但多為銅質,完整的銀絲網絡衣還是首次發現。
5】公主的鎏金高翅銀冠
高翅冠是契丹貴族婦女廣泛流行的一種冠飾。
這件銀冠用鎏金薄銀片分片錘擊成各部位的形狀,并用細銀絲縫綴加固而成。冠頂圓形,兩側立翅高聳,看起來很像鳥飛翔時展開的雙翅,冠正面和兩側立翅鏤空并鏨刻火焰寶珠、鳳鳥和云紋等花紋,冠頂綴飾道教元始天尊像。
元始天尊是道教的最高尊神,被稱為“主持天界之祖”。契丹人受到中原道教影響開始信奉道教,公主的伯父和叔父都是虔誠的道教信徒。此冠以道教為飾反映了道教在契丹皇族中的傳播。
6】這是國博中展覽的駙馬的鎏金銀冠,重587克,由16片鎏金銀片重疊組合而成。冠的正面綴有圓形飾22個,上面鏨刻鳳、鳥、鸚鵡、鴻雁、火焰和花卉等。冠正面最下面的銀片鏨刻一長髯道教人物,身著長袍,頭戴花冠,人物上方為仙鶴和流云,下方有龜。
下次去國博會拍這個銀片的細節。
7】細節
8】金花銀靴。
駙馬之靴。仿實用靴而制成的明器,由薄銀片制成,分靴筒、靴面和靴底三個部分,用銀絲綴成。
靴是有鮮明民族特征的契丹服飾,用金屬靴陪葬,顯示出契丹民族鞍馬生活的鮮明特色。
9】這是陳列在國博的公主的金銀花靴,靴面左右兩側各飾一只昂首展翅的長尾鳳,周圍以卷云紋相襯。
10】金花銀枕 重820克,
出土時置于公主頭下(駙馬也頭枕銀枕),由薄銀片分別打制枕面和底座,再焊接而成。枕面鏨刻著振翅欲飛的對鳳紋。金屬的枕具與中原的瓷枕有很大區別,為契丹貴族所特有。
11】鎏金鏨花銀唾盂 現藏于國家博物館
12】玉組佩 通長14.8厘米,
配飾,玉飾為白玉,鏤雕綬帶紋,其鎏金銀鏈下掛5件青白玉墜,圓雕雙龍、雙鳳、雙魚等動物形狀,輔以蓮荷紋,該玉組佩題材為漢文化吉祥物而造型明顯異于中原,洋溢著契丹人濃郁的生活氣息和自然情趣。
13】這張照片來自網絡(展覽中沒有),名為工具形組玉佩,由7件玉器組成,用金鏈相連,上面是一個玉環,下邊依次系有玉剪、玉長錐、玉錛、玉刀、玉短錐、玉勺等6件玉質用具,代表了契丹工藝匠人高超而精湛的制玉水平。
14】雙鳳紋蟠龍紋琥珀握手
一組2件,出土時分別握住公主和駙馬手中,是象征財富和權力之物。琥珀通常不為中原王朝所采用,在契丹卻備受推崇。契丹人認為,琥珀具有定魂魄的作用,以琥珀握手隨葬,反映了契丹人靈魂不滅的信仰。
15】蠶蛹形琥珀佩飾
蠶一生四變,幾眠幾起猶如人的生命階段。卵為生命源頭,蛹是生命終結,而蛹化蝶而飛,則是古人所追尋的死后靈魂的去向,可見契丹人深受漢文化生死觀的影響。
16】 非常感謝博友對影成三人,她在深圳時候也拍攝了契丹文物展,攝藝精湛,非常精彩清晰,其中有葉子沒看到的展品,俺厚臉皮借來5張,一并貼在這里,讓公主的心愛之物在這里團聚。
琥珀瓔珞 內周長113厘米,外周長159厘米。
該瓔珞是迄今所見最大的琥珀飾件,其外串264件,由5小串257顆琥珀珠和5件琥珀浮雕飾件、2件素面琥珀飾件以細銀絲相間穿綴而成;內串69件,由60顆琥珀珠和9件圓雕、浮雕琥珀飾件以細銀絲相間穿綴組成。琥珀浮雕飾件紋樣主要為龍紋,圖案抽象而富于動感。
在中國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朝代或民族像契丹人那樣崇尚琥珀。琥珀的流行也許與契丹人尚佛相關,因為佛教認為水晶代表佛骨,而琥珀代表佛血。
17】包金魚形飾盒
腰飾。玉墜為互相扣合的魚形玉盒,用來放細小物件。適應著游牧人的需要。
18】鎏金龍紋銀妝盒 口徑25.4厘米,高21厘米。
出土時盒內放有一件銀蓋罐和3件銀盒,其中兩件內有仍胭脂和粉。龍紋廣泛用于契丹人的金銀器紋飾。
19】玉柄銀刺鵝錐 錐長17.8厘米。
北方草原民族有駕鷹傳統。策馬奔騰時發現了獵物,便將馴服了的鷹放出去捕獲,然后用銀錐將獵物刺死。
20】乳釘紋玻璃瓶 高17厘米,無色透明
通體無色透明,花式鏤空把手用玻璃條堆砌而成,可知當時的工匠已經充分利用了玻璃熔液在溫度下降時由軟變硬的特點,逐步堆砌成鏤空狀而制成的。
乳釘紋是八世紀至十世紀埃及和敘利亞等國的常見紋飾。這種器皿可能是通過草原絲綢之路傳入遼國的伊斯蘭玻璃容器。
21】沒拍清楚,不過很開眼。鎏金銅鎖匙,出土時放置在墓室前室的地面上。這可是一千年前的鎖匙哦
22】鎏金魚紋銀匙 長28厘米,
一組2件,通體鎏金,柄端扁平,其上鏨刻雙魚,眼腮鱗清晰可變,魚尾處有穿孔。魚寓意富貴有余,多子多孫,在古代被大量用于裝飾圖案。
23】瑪瑙杯
上等紅瑪瑙制品,應為公主生前摯愛之物,遼代早期,瑪瑙器皿通過貿易從中原和西域流入遼國,中期以后,契丹人開始在本地采集加工瑪瑙,制作佩飾和生活用品。
24】越窯花口青瓷碗,口徑19厘米,
胎薄質細,青釉瑩潤,為越窯產茶碗的精品,應該為北宋朝廷饋贈之物。
25】八曲聯弧形金盒 直徑5.5厘米,鏈長4.5厘米,
佩囊,荷包的前身,用以盛放印章、魚府等物,置于公主腰部右側,蓋與身以子母口扣合,蓋上有精細的小金鏈,可以系掛,盒身有插栓,閉合之后可以將栓插起來,盒面鏨刻一對戲水鴛鴦,盒底鏨刻雙鶴,,寓意長生不老,朝夕相伴,通體鏨刻花紋,布局豐滿, 堪稱遼代金器的代表作。
26】鏤花金香囊,長13厘米,金鏈長9厘米,重40克,含金量90%,含銀8%。
香囊自古為佩戴于身,或懸掛床帳或車上的飾物,內貯薰衣草類的植物。此香囊由鏤花薄金片制成,蓋面和包面均鏤刻纏枝忍冬紋,精美無比。
迷一樣的陳國公主,通過這些令人炫目的文物告訴了我們什么?
古人的聰明和智慧值得我們現代人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