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傳(為什么上傳的圖總被壓縮?網速嗎?只好半夜了==)
上圖:(原文字解說)“波斯銀幣 從新疆吐魯番出土的文書和銀幣可以看出,波斯銀幣曾是當地的通用貨幣。”應該說是“曾是當地的通用貨幣之一”:作為當時中國皇朝疆域的多民族商貿集散地,流通多種貨幣,如下圖的唐代各種鑄幣。下圖:唐代,麴氏高昌王國(今吐魯番有高昌故國遺址)的“高昌吉利”,據說“吉利”是當地民族語言“王”的漢譯,這是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物證之一。再下圖:唐皇朝安西都護府的地方鑄幣。
下圖:唐末五代部分地方割據王朝的鑄幣。
上圖:在整修五臺山寺廟的工程中,發現的北宋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趙光義時施舍的純金供養錢。
中國的歷史,在以悠久的漢民族文化為主體的發展中,通過開放吸納融合其他民族文化的精粹,保持其先進性和領先地位,達到兩個頂峰:在先秦文化積累的基礎上的漢代,和,在南北朝多民族交融的基礎上的唐代,文化輻射和疆域遼闊都是那個時代精神氣概的當然成果。當達到鼎盛時,固步自封自我欣賞,使得目光短淺不思進取,貪圖享樂武備弛懈,結果是邊疆不寧割據動蕩,格局愈來愈小,唐末因此奠定了宋代的局促版圖,并進一步壓縮到江南。。
以下:南宋。南宋錢已經失去了北宋錢風的郁郁文采,成了幾乎一色的機械的宋體印刷體。也不再那樣鑄工精良。“偏安”,一退再退,卻偏偏不得安,電視節目上介紹:福建有個趙宋王族的“還璧樓”,大門沖北,而封了南門,到了海隅,確實退無可退了,再思進取,不是強弩之末,而是連張弩拉弓的空間也沒有了。可嘆。
下圖:北宋“皇宋通寶九疊篆”,有些神秘色彩的名品。“九疊篆”錢文的,終南北宋,僅此一式,前后不類。文字屈曲盤回,在一枚徑寸的錢幣上,工藝的難度絕非一般。或許因此,此后不再嘗試,使得遺存寥如晨星,珍罕難見。也有質疑其時代的真實性,因為九疊篆金屬鑄印更多見的是盛行于元代。。舉世所見譜載的,可能不超過五枚,偶有新出,即使比這里的還精致工穩,也幾乎會立即淹沒在一片“贗鼎偽作”的呼聲中,甚至,有人懷疑譜載,和博物館的這一枚:)
下圖:徽宗御書大觀通寶行書錢。珍希的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