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天獨厚的寶貴資源--宜興紫砂泥是如何被發現的呢?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宜興丁山(丁蜀鎮)位于太湖之濱,是一個普通而美麗的小鎮。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鎮里的村民早出晚歸,耕田做農活,閑暇時便用陶土制作日常需用的碗、罐。就這樣,他們過著無憂無慮而又簡單平凡的生活。有一天,一個奇怪的僧人出現在他們的鎮上。他邊走邊大聲叫喚:"富有的皇家土,富有的皇家土",村民們都很好奇地看著這個奇怪的僧人。
僧人發現了村民眼中的疑惑,便又說"不是皇家,就不能富有嗎?",人們就更加疑惑了,直直地看著他走來走去。奇怪的僧人提高了嗓門,快步走了起來,就好像周圍沒有人一樣。有一些有見識的長者,覺得他奇怪就跟著一起走,走著走著到了黃龍山和青龍山。突然間,僧人消失了。長者四處尋找,看到好幾處新開口的洞穴,洞穴中有各種顏色的陶土。長者搬了一些彩色的陶土回家,敲打鑄燒,神奇般的燒出了和以前不同顏色的陶器。一傳十,十傳百。就這樣,紫砂陶藝慢慢形成了。
作者:書樓尋蹤館
鏈接:https://www.lofter.com/lpost/1d137978_12e882737
來源:LOFTER
香蓮女史堆泥掇只壺(蓮子壺)·蓮子壺(掇只壺)壺形突出蓮子;又似許多球狀和半球狀堆積(掇)在一起,故又被稱為掇只壺。(香蓮女史,當時宮廷中一為“香蓮”的侍奉皇后左右的女官。)
邵大亨掇只壺(蓮子壺)·清道光年間的邵大亨創制了掇只壺。 邵大亨,江蘇宜興蜀山上袁村人,年少成名。約生于乾隆晚期,歿于道光末年。性格孤傲,清介耿直,堅貞不屈,制壺以渾樸取勝,氣韻溫雅。在清代,他的作品已被嗜壺者視為珍寶,“一壺千金,幾不可得。” 顧景舟在《宜興紫砂壺藝概要》中云:“經我數十年的揣摩,覺得他(邵大亨)的各式傳器,堪稱集砂藝大成,刷一代纖巧糜繁之風。從他的選泥的精煉,造型上審美之奧邃,創作形式上的完美,技術的高超,博得一時傳頌,盛譽之高,大有'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之慨。”
作者:書樓尋蹤館
鏈接:https://www.lofter.com/lpost/1d137978_12e882737
來源:LOFTER
陳鳴遠制紫砂壺·陳鳴遠字鳴遠,號鶴峰,又號石霞山人,壺隱,清康熙年間宜興紫砂名藝人,是幾百年來壺藝和精品成就很高的名手。陳鳴遠出生于紫砂世家,所制茶具、雅玩達數十種,無不精美絕倫,他還開創了壺體鐫刻詩銘之風,署款以刻銘和印章并用,款式健雅,有盛唐風格,作品名孚中外,當時有"海外競求鳴遠碟"之說,對紫砂陶藝發展史建立了卓越功勛。(詳見紫砂書籍《壺魂》、《壺論》)
作者:書樓尋蹤館
鏈接:https://www.lofter.com/lpost/1d137978_12e882737
來源:LOFTER
陳鳴遠款紫砂壺·陳鳴遠對紫砂的貢獻1.在茶壺形制設計上,力變明末筋紋器形,多以自然形體如壺,成為今日"花貨類"的宗師,并使花貨茶壺崛起成為紫砂茗壺的重要形制。2.陳鳴遠不僅把自然形體作為茶壺的重要創作思路,還從日常生活著眼,創制出紫砂半桃,核桃,落發生,板栗,石榴等像生作品,栩栩如生,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情趣。這些創作,極大的豐富了紫砂陶除日用品外的純藝術欣賞門類。3.擴大了紫砂陶造型藝術的外延,把青銅器皿,文房雅玩也包括進來,諸如筆筒,瓶,洗,鼎,爵等,并使其達到了相當高的藝術水準。
作者:書樓尋蹤館
鏈接:https://www.lofter.com/lpost/1d137978_12e882737
來源:LOFTER
陳鳴遠款紫砂壺·他還開創了壺體鐫刻詩銘作裝飾,署款以刻名和印章并用,把中國傳統繪畫書法的裝飾藝術和書款方式,引入了砂壺的制作工藝,使原來光素無華的壺體增添了許多雋永的裝飾情趣,也使砂壺更具有了濃厚的書卷氣,再加之詩銘、書款的書法雅健娟秀,富有晉唐筆意,從而把壺藝、品茗和文人的風雅情致融為一體,極大的提高了砂壺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成為真正的藝術品進入了藝術殿堂,這是陳鳴遠在壺藝發展史上建立的卓越功勛。
作者:書樓尋蹤館
鏈接:https://www.lofter.com/lpost/1d137978_12e882737
來源:LOFTER
陳鳴遠制紫砂三足圓壺·陳鳴遠制紫砂三足圓壺拍賣 成交價246萬
陳鳴遠款紫砂器·傳世鳴遠作品除仿古諸器外,著名的有:甜瓜壺,原名南瓜壺,是鳴遠的一件代表作,壺身鐫有"仿得東陵式,盛來雪孔香"詩句,刻款楷書"鳴遠",鈐"陳鳴遠"陽文篆書方印,今藏南京博物院。四足壺,壺身銘"且飲且讀,不過滿腹",今藏上海博物館。旋渦紋瓜形壺,今藏香港茶具文物館。蓮子壺,壺身銘"資爾清德,煩暑咸滌,君子友之,以永朝夕。"今藏蘇州市文物商店。松段壺,今藏宜興陶瓷陳列館。調砂蠶桑壺,今藏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還有筍型水盂,也是鳴遠的代表作品,今藏南京博物院。其他還有一批清供雅玩,由國內外文搏機構及私家收藏。陳鳴遠南瓜壺拍賣 成交價 842萬港元
作者:書樓尋蹤館
鏈接:https://www.lofter.com/lpost/1d137978_12e882737
來源:LOFTER
陳鳴遠款紫砂器·陳鳴遠制壺技藝精湛全面,又勇于開拓創新。他仿制的爵、觚、鼎等古彝器,工藝精,品位高,古趣盎然。所制茗壺造型多種多樣,特別善于自然型類砂壺的制作,作品有瓜形壺、蓮子壺、束柴三友壺、松段壺、梅干壺、蠶桑壺等均極具自然生趣,把自然型壺在明人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向藝術化的高度。這些壺式不僅是他的杰出創造,而且成為砂壺工藝上的歷史性造型,為后來的制壺家們廣泛沿用。他多才多藝,還制作了許多案頭陳設的清供雅玩和文房用具,像生的菱角、扁豆、花生、玉蜀黍、鶿菇、栗子、藕片作品作品、荸薺、核桃、白果等等,無不精妙,把果蔬的自然生態,表現的淋漓盡致,惟妙惟肖,再配以契合果蔬肌理的泥色,給人以活生生鮮靈靈的審美感受,令人拍案叫絕。
作者:書樓尋蹤館
鏈接:https://www.lofter.com/lpost/1d137978_12e882737
來源:LOFTER
陳鴻壽(1768~1822年),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書畫家、篆刻家。字子恭,號曼生、曼龔、曼公、恭壽、翼盦、種榆仙吏、種榆仙客、夾谷亭長、老曼等。曾任贛榆代知縣、溧陽知縣、江南海防同知。其工詩文、書畫,善制宜興紫砂壺,人稱其壺為"曼生壺"。書法長于行、草、篆、隸諸體。行書峭拔雋雅、分書開張縱橫,獨步有清一代。篆刻師法秦漢璽印,旁涉丁敬、黃易等人,印文筆畫方折,用刀大膽,自然隨意,鋒棱顯露,古拙恣肆,蒼茫渾厚。為"西泠八家"之一。
作者:書樓尋蹤館
鏈接:https://www.lofter.com/lpost/1d137978_12e882737
來源:LOFTER
作者:書樓尋蹤館
鏈接:https://www.lofter.com/lpost/1d137978_12e882737
來源:LOFTER
曼生壺·陳鴻壽于金石書畫以外,以設計紫砂壺最為人稱道。是中國第二代紫砂壺大師的領軍人物,清代中葉嘉慶、道光年間的陳鴻壽和楊彭年。主張制壺創新,因他倡導"詩文書畫,不必十分到家",但必須要見"天趣"。他把這一藝術主張,付諸紫砂陶藝。形成壺界兩大貢獻。第一大貢獻,是把詩文書畫與紫砂壺陶藝結合起來,在壺上用竹刀題寫詩文,雕刻繪畫。第二大貢獻,他憑著天賦,隨心所欲地即興設計了諸多新奇款式的紫砂壺,為紫砂壺創新帶來了勃勃生機。他與楊彭年的合作,堪稱典范。現在我們見到的嘉慶年間制作的紫砂壺,壺把、壺底有"彭年"二字印,或"阿曼陀室"印的,都是由陳鴻壽設計、楊彭年制作的,后人稱之為"曼生壺"。陳鴻壽使紫砂陶藝更加文人化,制作技術雖不如明代中期精妙,但對后世影響很大。他與當時的制壺名家楊彭年合作,由他或是他的朋友題銘,這種富于文人藝術的紫砂壺,以"曼生壺"知名于時,尤為后世寶愛。上海博物館藏有三幅陳鴻壽的冊頁,構圖相近,均以紫砂壺和菊花入畫,畫面簡潔,清秀可愛,足見曼生嗜壺之癖。三幅畫有相同的題識:"茶已熟,菊正開,賞秋人,來不來?"而此幅多附一段題識,強調楊彭年制壺之精妙,以及自己有制壺之癖,尤為難得。
李茂林即李養心。明代嘉靖、萬歷間(1522-1619)宜興制壺高手。號茂林。江蘇宜興人,一說江西婺源人。生卒不詳。“四名家”(董翰、趙梁、袁錫、時朋)后制壺名工,擅作小圓式壺,世稱“名玩”,樸實中具妍麗之態。排行第四,故又以“小圓壺李四老官”得名。制壺不加署款,僅朱書號記而已。原先壺坯,都附入缸窯燒造,不用匣缽封閉,沾有缸壇釉淚。自養心始,壺另作瓦囊,閉入陶穴,防止砂壺沾染釉淚,砂壺燒造質量大為提高。子李仲芳,亦是當時制壺名手。明.周高起《陽羨茗壺系.正始》:“李茂林,行四,名養心。制小圓式,研在樸致中,允屬名玩。自此以往,壺乃另作瓦囊,閉入陶穴,故前此名壺,不免沾缸壇油淚。”明.陳貞慧《秋園雜佩》稱:養心之壺藝在時大彬之上,為供春勁敵。傳世作品極少。民國.李景康、張虹《陽羨砂壺圖考.創始》:“自正德以遞萬歷,所制多大壺,李茂林始制小圓式,實為陽羨小壺之鼻祖。”顧景舟主編《宜興紫砂珍賞》,著錄有李養心“菊花八瓣壺”一具,底刻款“李茂林造”四字楷書款,香港茶具文物館藏品。
作者:書樓尋蹤館
鏈接:https://www.lofter.com/lpost/1d137978_12e882737
來源:LOFTER
時大彬款紫砂壺·時大彬(1573--1648)是明萬歷至清順治年間人,是著名的紫砂"四大家"之一時朋的兒子。他在泥料中摻入砂,開創了調砂法制壺,古人稱之為"砂粗質古肌理勻",別具情趣。
時大彬款紫砂壺·時大彬對紫砂陶的泥料配制、成型技法、造型設計與銘刻,都極有研究,確立了至今仍為紫砂業沿襲的用泥片和鑲接那種憑空成型的高難度技術體系,生于明代萬歷年間,歿于清代順治初年。時大彬制壺技藝全面,在泥料配制、成形技法、器形設計以及屬款書法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
作者:書樓尋蹤館
鏈接:https://www.lofter.com/lpost/1d137978_12e882737
來源:LOFTER
時大彬款紫砂壺·時大彬所制紫砂壺,今尚存十六七器,其中五器為近些年考古發掘所獲,皆處于明人墓葬。其余均為傳世品,壺式多樣,有園壺、六方壺、三足壺、開光方壺、提梁壺、書扁壺、僧帽壺、印包壺、菱花壺、半瓜水盂等,分藏于北京、上海、南京、香港等地各公私機構及藏家之手。他在泥料中摻入砂,開創了調砂法制壺,古人稱之為"砂粗質古肌理勻",別具情趣。在成形技法方面,改進了供春"斫木為模"的制法,把打身筒成形法與鑲身筒成形法結合起來,由此確定了紫砂壺泥片鑲接成形的基本方法,是紫砂壺制法的一大飛躍;又首創方形、圓形壺式,成為紫砂壺造型的典型壺式。時大彬聽從陳繼儒等文人的建議,改作大壺為小壺,使紫砂壺更適合文人的飲茶習慣,把文人情趣引入壺藝,使壺藝與茶道相結合,把壺藝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作者:書樓尋蹤館
鏈接:https://www.lofter.com/lpost/1d137978_12e882737
來源: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