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十二別絡
下一頁 ◇ 十二別絡上一頁 ◇ 足厥陰肝經五穴

[上卷\本輸穴說難] 十二別絡

一、列缺
    部位
    去腕側上一寸半。以手交叉。食指末。筋骨罅中。手太陰絡。別走陽明。
  
    證治
    療偏風口。手腕無力。半身不遂。咳嗽。掌中熱。口噤不開。寒熱瘧。嘔沫。
  善笑。縱唇口。健忘。
  
    針灸
    針入二分。留三呼。瀉五吸。可灸七壯。
  二、偏歷
    部位
    在腕后三寸。手陽明絡也。別走太陰。
  
    證治
    寒熱瘧。風汗不出。目視KTKT。癲疾多言。耳鳴。口。齒齲。喉痹。嗌干。鼻鼽衄血。
  
    針灸
    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按∶列缺偏歷乃手太陰手陽明陰交陽。陽交陰。橫斜而行之兩別絡穴。列缺在兩手指交叉。食指盡處。以爪甲切之。若呈列一缺點在此。故名列缺。特殊人有現反關脈者。其脈不行寸口之中。由尺中斜上列缺。入陽溪穴而上食指。大淵經渠正關脈之位不動。而動列缺之上。故名反關。有一手反關。有兩手反關。數百人中有其一。此得于有生之初。非為受病而有此脈也。列缺內通任脈。為靈龜八穴之一。待時而取之。作用最大。須用臥針。斜向內。久留其針。補瀉寒熱升降。各種手法。皆可取用。列缺上一寸半。腕后上三寸。即偏歷穴。乃大腸手陽明經脈行至陽溪上。偏向臂內。別陽經脈。而歷絡于手太陰之經。故曰偏歷。其十二經所行之次序。肺寅。大卯。胃辰。脾巳。手陽明從手走頭。交足陽明胃。精專營氣。一日一夜一周于身。只走列缺。不走偏歷。只走豐隆。不走公孫。偏歷公孫等別絡。乃二十八脈。男女不同。左升右降。右升左降。陰陽互相交錯。脈度十六丈二尺。乃行于偏歷公孫等交錯之別絡也。
  三、豐隆
    部位
    在外踝上八寸。下廉外廉陷中。別走太陰。
  
    證治
    厥逆胸痛如刺。腹中切痛。大小便難澀。厥頭痛。面浮腫、風逆。四肢腫。足青。身寒濕。喉痹不能言。
  
    針灸
    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四、公孫
    部位
    在足大指本節后一寸。足太陰絡。別走陽明。
  
    證治
    寒瘧不嗜食。卒面腫。煩心狂言。腹虛脹如鼓。
  
    針灸
    針入四分。可灸三壯。
  按∶豐隆與公孫兩別絡。乃足陽明。足太陰脈度往還之要道。豐隆穴位。在外踝中心直上八寸。考骨度篇。膝下至外踝。長一尺六寸。膝下三寸。骨外為三里。復下三里三寸。為巨虛上廉。復下上廉三寸。為巨虛下廉。此穴在下廉骨外。以骨度推計之。豐隆穴較高于下廉一寸。然穴與上廉非直線。別于陽明之正經之外。
  其肉豐滿而隆起。與巨虛上下廉。迥然不同。故名豐隆。以骨度推之。內絡太陰。
  當在漏谷地機之間。公孫別絡。在足大指本節骨后一寸。吾國古史。以火德旺者曰炎帝。以土德旺者曰黃帝。黃帝姓公孫。名軒轅。公孫穴。乃脾土別絡。人體五臟。脾居中央。中央黃色。入通于脾。以土德旺。此別絡穴。別于太陰土位。
  絡于陽明燥金之位。土以生金。亦猶以土德旺之后裔。故名公孫。由流溯原。賜其姓也。
  五、通里
    部位
    去掌后橫紋后一寸。陷中。手少陰絡。別走太陽。
  
    證治
    熱病。卒心中懊。數欠頻伸。悲恐。目眩。頭痛。面赤而熱。心悸。肘臂痛。
  實則支腫。虛則不能言。苦嘔喉痹。少氣遺溺。
  
    針灸
    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六、支正
    部位
    在腕后五寸。小指動應手。手太陽絡。別走少陰。
  
    證治
    寒熱頷腫肘攣。頭痛。目眩。虛風驚恐。狂惕生疣目。
  
    針灸
    針入二分。可灸三壯。
  按∶通里支正乃手少陰手太陽從陰出陽。從陽入陰之兩別絡穴名。通里者。以小腸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若井里然。心經穴靈道之前五分。陰之后五分。腕之后一寸。即通里穴位。一有云去腕一寸半者。蓋通里在手外側腕上折紋后。手向外側屈而取腕間折紋。則為一寸。如伸而取之。則有一寸半也。支正乃小腸別絡。
  內注手少陰心。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故曰正。支者離也。離小腸經脈而入絡于心之正主位。故其別絡穴。曰支正。
  七、飛揚
    部位
    在外踝上七寸。足太陽絡。別走少陰。
  
    證治
    血痔。歷節風。足指不得屈伸。頭目眩。逆氣鼽衄。癲疾寒瘧。
  
    針灸
    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八、大鐘
    部位
    在足跟后踵中。大骨兩筋間。足少陰絡。別走太陽。
  
    證治
    實則小便淋閉。灑灑。腰脊強痛。大便秘澀。嗜臥。口中熱。虛則嘔逆多寒。欲閉戶而處。少氣不足。胸張喘息。舌干咽中食噎不得下。善驚恐不樂。喉中鳴。咳唾血。
  
    針灸
    針入二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按∶飛揚大鐘乃足太陽足少陰經。從陽入陰。從陰出陽之兩別絡。飛揚在外踝上七寸。
  一名厥陽。厥盡也。陽至此而盡。則絡于陰也。飛揚跋扈有好高之義。十二別絡。
  如內關外關。光明蠡溝。在手足內外。皆成平線。而飛揚與足跟后踵中之大鐘穴較之上下懸殊矣。大鐘之義有二。一鐘者重也。一鐘者飲器也。腎為立命之根。
  人之能立。賴有此后踵大骨。其責重大。故曰大鐘。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水之精者曰津曰液。膀胱為州渚之官。津液藏焉。腎之精津。轉注膀胱之脈。不有此一大鐘之飲器。則津液無所藏之處。故名其穴曰大鐘。義至濃也。
  九、內關
    部位
    在掌后去腕二寸。手心主之絡。別走少陽。
  
    證治
    目赤支滿。中風肘攣。實則心暴痛。虛則心惕惕。
  
    針灸
    針入五分。可灸三壯。
  十、外關
    部位
    在陽池后二寸。兩骨間。與內關相對。此手少陽絡。別走心主厥陰脈。
  
    證治
    耳聾渾渾無聞。肘臂不得屈伸。五指痛不能握。
  
    針灸
    針入三分。灸三壯。
  按∶內關外關。乃手厥陰心包絡。與手少陽三焦經脈。別陰出陽。別陽入陰之絡穴。
  掌內腕后二寸曰內關。在兩筋間。掌外腕后二寸。曰外關。在兩骨間。握拳取之。
  則兩筋明晰。外關伏手取之。則兩骨便于摩按。此外關內關。合于奇經。陰維陽維。乃靈龜八穴之二。待時取之。作用最大也。
  十一、光明
    部位
    外踝上五寸。足少陽絡別走厥陰。
  
    證治
    熱病汗不出。卒狂。嚼頰淫濼。脛酸痛。不能久立。虛則痿痹。偏細。坐不能起。實則足熱膝痛。身體不仁。
  
    針灸
    針入六分。留七呼。灸五壯。
  十二、蠡溝
    部位
    在內踝前上五寸。足厥陰絡。別走少陽。
  
    證治
    疝痛。小腹滿痛。癃閉。臍下積氣如杯。數噫。恐悸。少氣。足脛寒酸。屈伸難。
  腰背拘急。不可俯仰。月經不調。帶下赤白。
  
    針灸
    針入二分。留三呼。灸三壯。
  按光明蠡溝。乃足少陽膽。足厥陰肝。陽入陰。陰出陽之兩別絡穴。外踝上五寸曰光明。內踝上五寸曰蠡溝。蠡嚙木之小蟲也。肝為木臟。膽為木府。經脈十二。
  始于肺而終于肝。肝臟之血。不能盡返于肺。男子生髭須。女子下月事。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思慮此回環十二經己周之營血。
  必有小數不潔者。不特無益于肝之經脈。而轉有損于肝之經脈。如蠡溝之蝕木。
  因置此一蠡溝穴與光明穴。內外相應。膽有決斷。大放光明。通于蠡溝。是者存之。轉于上腹屬肝絡膽。非者去之。有如日月光明。則蠡溝之害木者自去也。
  
一、巨虛上廉(手陽明下合穴)
    部位
    在足三里下三寸。外膝眼下六寸。當舉足取之。
  
    證治
    飧泄腹痛。支滿。狂走。俠臍少腹痛。食不化。喘息不能行。藏氣不足。偏風腿。手足不仁。
  
    針灸
    針入三分。可灸三壯。灸偏風。以年為壯。
  二、巨虛下廉(手太陽下合穴)
    部位
    在巨虛上廉下三寸。外膝眼下九寸。兩筋骨罅間。舉足取之。
  
    證治
    少腹痛。飧泄。次指間痛。唇干。涎出不覺。不得汗出。毛發焦。脫肉。少氣。
  胃中熱。不嗜食。瀉膿血。胸脅少腹痛。暴驚狂言非常。女子乳癰。喉痹。腫。足跗不收。
  
    針灸
    針入八分。可灸三壯。
  三、委陽(手少陽下合穴)
    部位
    中外廉兩筋間屈伸取之。
  
    證治
    腋下腫痛。胸滿膨膨。筋急。身熱。飛尸遁注。痿厥不仁。小便淋澀。
  
    針灸
    針入七分。可灸三壯。
  按∶六腑經脈。皆出足之三陽。上合于手。故手三陽經病自外來者。取手之六。如病在內府。當取足下之合穴。大腸合于巨虛上廉。小腸合于巨虛下廉。蓋大腸小腸。皆與胃相連接。小腸連接于胃之下口幽門。曲屈而下。故合穴出于巨虛下廉。
  大腸連接于小腸末之闌門。回環而上。故合于巨虛上廉。三焦下。出于中外廉。名曰委陽。故閉癃瀉之。遺尿補之。皆取委陽。此本輸之變例也。
  

[上卷\本輸穴說難] 十二別絡

\r肺五穴一別絡穴圖\p06-d30a2.bmp\r\r大腸六穴一別絡穴圖\p06-d30a3.bmp\r\r胃六穴一別絡二下合穴圖\p06-d30a4.bmp\r\r脾五穴一別絡穴圖\p06-d30a5.bmp\r\r心五穴一別絡穴圖\p06-d30a6.bmp\r\r小腸六穴一別絡穴圖\p06-d30a7.bmp\r\r膀胱六穴一別絡一下合穴圖\p06-d30a8.bmp\r\r腎五穴一別絡穴圖\p06-d30a9.bmp\r\r心包絡五穴一別絡穴圖\p06-d30a10.bmp\r\r三焦六穴一別絡穴圖\p06-d30a11.bmp\r\r膽六穴一別絡穴圖\p06-d30a12.bmp\r\r肝五穴一別絡穴圖\p06-d30a13.bmp\r

[下卷] 五臟五六腑六釋義

是穴位。能轉注他穴。凡節之交(一)三百六十五會。五臟所以稟三百六十五節氣味(二)。乃水谷之氣。化為氣血。自內而外。由外而內。回環相通。蓋天之六元(三)之氣。補益人體五臟。則為本輸(四)。地之五味(五)補益人體六腑。則為府(六)。
  臟之氣合于腑。自內相合。府之精。輸于臟。由手足之原穴而轉注。故五臟之俞即原穴。六腑水谷之精華貫入五臟俞穴之起原處。靈樞第一篇九針十二原。乃大淵。大陵。
  太沖。太白。太溪。左右計十原。增鳩尾脖。曰膏曰肓。概括六腑所出之要穴。共稱十二原。
  五臟五所出為井木。六腑六所出為井金。天一生水(七)。木上之水乃金之所生。積陽為天。天生萬物。故陽井為金。積陰為地。水為陰。水能生木。故陰井為木。以四時證之。冬月水旺。春月木旺。木上之露。其色青。自根而達于枝葉。木根于地。地下有水。則木繁榮。故曰水生木。故陰井為木。秋月金旺。木上之露其色白。自葉溜根。秋后枝葉雖枯槁。而蒂固根深。金生水。故陽井為金。蓋秋金之氣。抑制其木之枝葉。增益其地下之水分。此五運(八)相推行之次序。井金井木既定。則根據五運流注之。陰井為木。陰滎為火。陰俞為土。陰經為金。陰合為水。陽井為金。陽滎為水。
  陽俞為木。陽原陽經為火。陽合為土。出為井。溜為滎。注為俞。過為原。行為經。入為合。五臟五。六腑六。各行其道。故曰五之所留。五臟無原。六腑精華注入五臟之俞。故以俞為原。此六腑之所與合。
  至于人體有病。根據經穴旺時取之。甲丙戊庚壬開府之井穴。乙丁己辛癸開藏之井穴。陽日陽時開陽穴。陰日陰時開陰穴。均間時一取之。陽日流注到陰日。仍開陽穴。
  陰日流注到陽日。仍開陰穴。各根據相生之次序。每日十一時共開六穴。陽日氣納三焦(九)。六腑皆備。陰日血歸包絡(九)。五臟悉通。此所謂五臟之所溜處。
  邪氣之來。實則瀉之。多瀉其子。試舉四時以為例。春取絡脈諸滎。大筋分肉之間。木旺于春。滎為火穴。木能生火。取諸滎乃瀉其子。病甚者深取之。病間者淺取之。下云如春法。亦即此義。夏取諸俞。俞為土穴。夏日火旺。取諸俞乃瀉其子。秋取諸合。余如春法。蓋取其子仍有甚間之分。詳見于前。冬取諸井。水生木。冬日水旺。
  取諸井亦瀉其子。此四時之常例。詳推其變。邪氣病患。尤多克我。如土氣旺則水受其克。當瀉其土穴。針深而留之。故冬取諸井。兼取諸俞。蓋井穴過淺。只適宜于間(十)者淺刺速入速出。如冬病之甚者。須深針而留之。指間井穴不足取。當取諸俞之分(十一)。
  五臟各有五。五五二十五。六腑各有六。六六三十六。共六十一穴。扁鵲子午經便于流注干支之推算。增心本臟五穴。共為六十六穴。陽日陰日。根據各臟各腑相生之次序取之。間時一穴。木火土金水。與金水木火士五得五時。中間四時。共為九時。陽日增三焦一穴。取其生我者(十二)。陰日增包絡一穴。取其我生者(十二)。一日六穴。計六時。間五時。合十一時。十日共一百十時。始于癸日亥時。終于癸日子時(歷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其間缺癸日十時。此流注中天然之缺點。
  天之十干(十三)。下合地之五運。地之十二支(十四)。上應天之六元。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陽奇陰偶。六腑為陽。五臟為陰。甲膽為陽木。乙肝為陰木。丙小腸為陽火。丁心為陰火。戊胃為陽土。己脾為陰土。庚大腸為陽金。辛肺為陰金。壬膀胱為陽水。癸腎為陰水。根據各臟各腑十日環周之次序。其中尤有陰陽交錯之至理者。蓋五運之始為土。土為四象之母。根據次以生之。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一日一字。甲與己合。同宗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奇偶雖不同。而五日中六十時。時干支恰一周。吾國造甲子始。六十年一大周年。五年中有六十月而周月。五日內有六十時而周時。五運六氣。古今哲學。年年歲歲不同。日日時時亦各不同。然甲己同宗。則陰陽奇偶交相錯落。故甲日開穴。重出于己日之下。己日開穴。又重見于甲日之下。乙庚丙辛丁壬戊癸八日。亦互相交流。同一義理。
  

[下卷] 終始根結釋義

凡用針者。必通十二經脈之所終始。營衛偕行二十八脈。此其常例。外邪病患。奇邪離經。陰經典陽經各別。則各有根結。各有終始。陰經陽經不同。手經足經各異。用針者應重足不重手。蓋陰者主臟。陽者主腑。足三陰三陽。接近于臟腑。手三陰三陽之脈度。不接近于臟腑。但補瀉迎隨。和氣之方。必通陰陽臟腑。故根結偏重在足。然脈會大淵。陰陽之有余或不足。又當從手診脈。蓋人迎主三陽。脈口主三陰。人迎一盛一盛三盛。病在少陽太陽陽明。脈口一盛二盛三盛。病在厥陰少陰太陰。
  人迎脈口。較平人俱盛三倍以上。名曰陰陽俱溢(一)。當以開十宣之法疾瀉之。
  不開則血脈閉塞。氣無所行。流淫而傷五臟。危證也。
  如四倍以上。左為外格(一)。右為內關(一)。內關不通。死不治。
  人迎脈口。較平人俱盛四倍以上者。名曰關格。與之短期。蓋陰陽離絕。生氣已竭之死證也。
  其人迎一盛于脈口者。病在足少陽。一盛而躁者。病在手少陽。用針者。皆瀉足少陽而補足厥陰。二瀉一補。日一取之。
  其人迎二盛于脈口者。病在足太陽。二盛而躁者。病在手太陽。用針者。皆瀉足太陽而補足少陰。二瀉一補。二日一取之。
  其人迎三盛于脈口者。病在足陽明。三盛而躁者。病在手陽明。用針者。皆瀉足陽明。而補足太陰。二瀉一補。日二取之。
  其脈口一盛于人迎者。病在足厥陰。一盛而躁者。病在手厥陰。用針者。皆瀉足厥陰而補足少陽。二補一瀉。日一取之。
  其脈口二盛于人迎者。病在足少陰。二盛而躁者。病在手少陰。用針者。皆瀉足少陰而補足太陽。二補一瀉。二日一取之。
  其脈口三盛于人迎者。病在足太陰。三盛而躁者。病在手太陰。用針者。皆瀉足太陰。而補足陽明。二補一瀉。日二取之。
  刺道畢于終始。終始之道。有常有變。經脈十二。始于手太陰肺。終于足厥陰肝。
  脈度二十有八。男子始于左手太陰肺。終于督任兩陽蹺。女子始于右手太陰肺。終于任督兩陰蹺。此經脈終始之常。外有經正經別六合。不在其中。皆人身生理之常。其有病變者。則三陰三陽各有終始。各有根結。推而言之。尤有根而不結者。散于絡別而倒行。會于項中。始于任而終于督。七次八穴十四行(二)。尚未盡也。此根而不結之變例。
  (一)太陽根于至陰。結于命門。(睛明穴)(二)陽明根于厲兌。結于顙大。(頭維穴)(三)少陽根于竅陰。結于窗籠。(聽宮穴)(四)太陰根于隱白。結于太倉。(中腕穴)(五)少陰根于涌泉。結于廉泉。(舌本穴)(六)厥陰根于大敦。結于玉英。(玉堂穴)以上六者。有根有結。重足不重手。蓋足三陰三陽之井穴。皆在足下。故也。
  (一)足太陽根于至陰。溜于京骨。注于昆侖。入于天柱。六次脈飛陽也。
  (二)足少陽根于竅陰。溜于丘虛。注于陽輔。入于天容。四次脈光明也。
  (三)足陽明根于厲兌。溜于沖陽。注于下陵。入于人迎。一次脈豐隆也。
  (四)手太陽根于少澤。溜于陽谷。注于小海。入于天窗。三次脈支正也。
  (五)手少陽根于關沖。溜于陽池。注于支溝。入于天牖。五次脈外關也。
  (六)手陽明根于商陽。溜于合谷。注于陽溪。入于扶突。二次脈偏歷也。
  以上六者。手足三陽之別絡也。根而無結。重陽不重陰。蓋手之三陰。從胸走手。
  不上于頭。故不計也。
  \r肺五穴一別絡穴圖\p06-d30a2.bmp\r\r大腸六穴一別絡穴圖\p06-d30a3.bmp\r\r胃六穴一別絡二下合穴圖\p06-d30a4.bmp\r\r脾五穴一別絡穴圖\p06-d30a5.bmp\r\r心五穴一別絡穴圖\p06-d30a6.bmp\r\r小腸六穴一別絡穴圖\p06-d30a7.bmp\r\r膀胱六穴一別絡一下合穴圖\p06-d30a8.bmp\r\r腎五穴一別絡穴圖\p06-d30a9.bmp\r\r心包絡五穴一別絡穴圖\p06-d30a10.bmp\r\r三焦六穴一別絡穴圖\p06-d30a11.bmp\r\r膽六穴一別絡穴圖\p06-d30a12.bmp\r\r肝五穴一別絡穴圖\p06-d30a13.bmp\r

[下卷] 五臟五六腑六釋義

是穴位。能轉注他穴。凡節之交(一)三百六十五會。五臟所以稟三百六十五節氣味(二)。乃水谷之氣。化為氣血。自內而外。由外而內。回環相通。蓋天之六元(三)之氣。補益人體五臟。則為本輸(四)。地之五味(五)補益人體六腑。則為府(六)。
  臟之氣合于腑。自內相合。府之精。輸于臟。由手足之原穴而轉注。故五臟之俞即原穴。六腑水谷之精華貫入五臟俞穴之起原處。靈樞第一篇九針十二原。乃大淵。大陵。
  太沖。太白。太溪。左右計十原。增鳩尾脖。曰膏曰肓。概括六腑所出之要穴。共稱十二原。
  五臟五所出為井木。六腑六所出為井金。天一生水(七)。木上之水乃金之所生。積陽為天。天生萬物。故陽井為金。積陰為地。水為陰。水能生木。故陰井為木。以四時證之。冬月水旺。春月木旺。木上之露。其色青。自根而達于枝葉。木根于地。地下有水。則木繁榮。故曰水生木。故陰井為木。秋月金旺。木上之露其色白。自葉溜根。秋后枝葉雖枯槁。而蒂固根深。金生水。故陽井為金。蓋秋金之氣。抑制其木之枝葉。增益其地下之水分。此五運(八)相推行之次序。井金井木既定。則根據五運流注之。陰井為木。陰滎為火。陰俞為土。陰經為金。陰合為水。陽井為金。陽滎為水。
  陽俞為木。陽原陽經為火。陽合為土。出為井。溜為滎。注為俞。過為原。行為經。入為合。五臟五。六腑六。各行其道。故曰五之所留。五臟無原。六腑精華注入五臟之俞。故以俞為原。此六腑之所與合。
  至于人體有病。根據經穴旺時取之。甲丙戊庚壬開府之井穴。乙丁己辛癸開藏之井穴。陽日陽時開陽穴。陰日陰時開陰穴。均間時一取之。陽日流注到陰日。仍開陽穴。
  陰日流注到陽日。仍開陰穴。各根據相生之次序。每日十一時共開六穴。陽日氣納三焦(九)。六腑皆備。陰日血歸包絡(九)。五臟悉通。此所謂五臟之所溜處。
  邪氣之來。實則瀉之。多瀉其子。試舉四時以為例。春取絡脈諸滎。大筋分肉之間。木旺于春。滎為火穴。木能生火。取諸滎乃瀉其子。病甚者深取之。病間者淺取之。下云如春法。亦即此義。夏取諸俞。俞為土穴。夏日火旺。取諸俞乃瀉其子。秋取諸合。余如春法。蓋取其子仍有甚間之分。詳見于前。冬取諸井。水生木。冬日水旺。
  取諸井亦瀉其子。此四時之常例。詳推其變。邪氣病患。尤多克我。如土氣旺則水受其克。當瀉其土穴。針深而留之。故冬取諸井。兼取諸俞。蓋井穴過淺。只適宜于間(十)者淺刺速入速出。如冬病之甚者。須深針而留之。指間井穴不足取。當取諸俞之分(十一)。
  五臟各有五。五五二十五。六腑各有六。六六三十六。共六十一穴。扁鵲子午經便于流注干支之推算。增心本臟五穴。共為六十六穴。陽日陰日。根據各臟各腑相生之次序取之。間時一穴。木火土金水。與金水木火士五得五時。中間四時。共為九時。陽日增三焦一穴。取其生我者(十二)。陰日增包絡一穴。取其我生者(十二)。一日六穴。計六時。間五時。合十一時。十日共一百十時。始于癸日亥時。終于癸日子時(歷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其間缺癸日十時。此流注中天然之缺點。
  天之十干(十三)。下合地之五運。地之十二支(十四)。上應天之六元。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陽奇陰偶。六腑為陽。五臟為陰。甲膽為陽木。乙肝為陰木。丙小腸為陽火。丁心為陰火。戊胃為陽土。己脾為陰土。庚大腸為陽金。辛肺為陰金。壬膀胱為陽水。癸腎為陰水。根據各臟各腑十日環周之次序。其中尤有陰陽交錯之至理者。蓋五運之始為土。土為四象之母。根據次以生之。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一日一字。甲與己合。同宗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奇偶雖不同。而五日中六十時。時干支恰一周。吾國造甲子始。六十年一大周年。五年中有六十月而周月。五日內有六十時而周時。五運六氣。古今哲學。年年歲歲不同。日日時時亦各不同。然甲己同宗。則陰陽奇偶交相錯落。故甲日開穴。重出于己日之下。己日開穴。又重見于甲日之下。乙庚丙辛丁壬戊癸八日。亦互相交流。同一義理。
  

[下卷] 終始根結釋義

凡用針者。必通十二經脈之所終始。營衛偕行二十八脈。此其常例。外邪病患。奇邪離經。陰經典陽經各別。則各有根結。各有終始。陰經陽經不同。手經足經各異。用針者應重足不重手。蓋陰者主臟。陽者主腑。足三陰三陽。接近于臟腑。手三陰三陽之脈度。不接近于臟腑。但補瀉迎隨。和氣之方。必通陰陽臟腑。故根結偏重在足。然脈會大淵。陰陽之有余或不足。又當從手診脈。蓋人迎主三陽。脈口主三陰。人迎一盛一盛三盛。病在少陽太陽陽明。脈口一盛二盛三盛。病在厥陰少陰太陰。
  人迎脈口。較平人俱盛三倍以上。名曰陰陽俱溢(一)。當以開十宣之法疾瀉之。
  不開則血脈閉塞。氣無所行。流淫而傷五臟。危證也。
  如四倍以上。左為外格(一)。右為內關(一)。內關不通。死不治。
  人迎脈口。較平人俱盛四倍以上者。名曰關格。與之短期。蓋陰陽離絕。生氣已竭之死證也。
  其人迎一盛于脈口者。病在足少陽。一盛而躁者。病在手少陽。用針者。皆瀉足少陽而補足厥陰。二瀉一補。日一取之。
  其人迎二盛于脈口者。病在足太陽。二盛而躁者。病在手太陽。用針者。皆瀉足太陽而補足少陰。二瀉一補。二日一取之。
  其人迎三盛于脈口者。病在足陽明。三盛而躁者。病在手陽明。用針者。皆瀉足陽明。而補足太陰。二瀉一補。日二取之。
  其脈口一盛于人迎者。病在足厥陰。一盛而躁者。病在手厥陰。用針者。皆瀉足厥陰而補足少陽。二補一瀉。日一取之。
  其脈口二盛于人迎者。病在足少陰。二盛而躁者。病在手少陰。用針者。皆瀉足少陰而補足太陽。二補一瀉。二日一取之。
  其脈口三盛于人迎者。病在足太陰。三盛而躁者。病在手太陰。用針者。皆瀉足太陰。而補足陽明。二補一瀉。日二取之。
  刺道畢于終始。終始之道。有常有變。經脈十二。始于手太陰肺。終于足厥陰肝。
  脈度二十有八。男子始于左手太陰肺。終于督任兩陽蹺。女子始于右手太陰肺。終于任督兩陰蹺。此經脈終始之常。外有經正經別六合。不在其中。皆人身生理之常。其有病變者。則三陰三陽各有終始。各有根結。推而言之。尤有根而不結者。散于絡別而倒行。會于項中。始于任而終于督。七次八穴十四行(二)。尚未盡也。此根而不結之變例。
  (一)太陽根于至陰。結于命門。(睛明穴)(二)陽明根于厲兌。結于顙大。(頭維穴)(三)少陽根于竅陰。結于窗籠。(聽宮穴)(四)太陰根于隱白。結于太倉。(中腕穴)(五)少陰根于涌泉。結于廉泉。(舌本穴)(六)厥陰根于大敦。結于玉英。(玉堂穴)以上六者。有根有結。重足不重手。蓋足三陰三陽之井穴。皆在足下。故也。
  (一)足太陽根于至陰。溜于京骨。注于昆侖。入于天柱。六次脈飛陽也。
  (二)足少陽根于竅陰。溜于丘虛。注于陽輔。入于天容。四次脈光明也。
  (三)足陽明根于厲兌。溜于沖陽。注于下陵。入于人迎。一次脈豐隆也。
  (四)手太陽根于少澤。溜于陽谷。注于小海。入于天窗。三次脈支正也。
  (五)手少陽根于關沖。溜于陽池。注于支溝。入于天牖。五次脈外關也。
  (六)手陽明根于商陽。溜于合谷。注于陽溪。入于扶突。二次脈偏歷也。
  以上六者。手足三陽之別絡也。根而無結。重陽不重陰。蓋手之三陰。從胸走手。
  不上于頭。故不計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卷之二\針刺部、十二原臟井木腑井金釋
子午流注說難
十二經脈運行規律揭秘4
《千金要方》卷二十九  針灸上|孫思邈|《千金方》《備急千金要方》|中醫
《醫學綱目》
五輸穴之井滎輸經合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买车| 万山特区| 靖江市| 普宁市| 肇州县| 永顺县| 荔波县| 柏乡县| 通化县| 阳朔县| 黄龙县| 津南区| 安吉县| 石渠县| 景宁| 温宿县| 枣强县| 长垣县| 仪陇县| 上犹县| 西盟| 桐柏县| 云安县| 格尔木市| 英超| 莱州市| 搜索| 蒙自县| 浦江县| 嵩明县| 玉田县| 盘锦市| 大名县| 广德县| 自治县| 黄大仙区| 山东| 曲靖市| 古田县| 大安市| 会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