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何許人?
恐怕多數人都知道,就是那位寫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
唐朝的高僧——惠能,他是禪宗的集大成者。
他不立文字,主張在世間的日常生活中頓捂,直指本心,明心見性,
使人們適當繞開長期的苦行和深奧的教義,為中國的百姓和知識份子的修行開了一個方便法門,
也使佛教最終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融為一體。
那麼,醫(yī)學有沒有可能適當繞開繁瑣、深奧和微妙的醫(yī)藥理論,開一頓捂法門呢?
答案是肯定的。
近代民間大醫(yī)
王鳳儀(1864-1937)是一個很有傳奇色彩的人物。
他是遼寧朝陽的一個農民,年輕的時候是做長工的,沒有讀過書,也不認識字。
但是,他非常有智慧,愛思考,有德行,篤行忠孝,終於在三十多歲的時候大徹大悟,
參透了天地大道、生活倫理、疾病機理,他發(fā)現這些道理都是通的。
從此他便會治病了。
再和病人聊聊天,拉拉家常,然後再開導幾句,病人的病馬上就好了,越是疑難病、慢性病,越有效果。
所以,他治病其實是叫“勸病”或“性理療病”。
勸病的效果為什麼會如此神奇?
因為王鳳儀悟透了“一切病都是心病”這一真理,並且能從心上找到一切病的源頭,
通過一系列的方法解開心結、改變心性把各種疑難雜癥徹底治好。
王鳳儀認為,好人不會生病,生了病,只能從病人的內心、稟性上去找病因。
所以,有人稱王鳳儀為“醫(yī)家之六祖”,就是說,王鳳儀之於醫(yī)學,就像六祖慧能之於佛學。
慧能走的不是漸修法門,不立文字,直指本心,
它開闢了中醫(yī)的一個新領域。
《黃帝內經》裏有一篇《靈蘭秘典論》,專講心的重要性。“心為君主之官”就是在這一篇中提到的。
該篇還說“恍惚之數,生於毫釐,起於度量,千之萬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恍惚之數,
就是心理的活動,它們剛剛發(fā)端的時候並不明顯,
只有一些細微的動靜和變化,也就是一些小小的情緒,小小的思慮或念頭,
我們完全不當一回事,其實這裏面就有了貪、嗔、癡的苗子了。
這些細微動靜和變化可以持續(xù)不斷地發(fā)生,還可以成倍地放大,最終影響人的形體。
《靈蘭秘典論》在《黃帝內經》中確實太重要了。
在這一篇的最後,黃帝特別感激歧伯為他闡發(fā)的這一段妙義,說這是“精光之道,大聖之業(yè)”,
是赤裸裸的真理,是大聖人的事業(yè)!
黃帝選擇良辰吉日,把這段真?zhèn)鞑剡M靈蘭之室,以傳給後人。
這是《黃帝內經》中記載的屈指可數的受此尊敬的篇章之一。
但是,《靈蘭秘典論》的大義,沒有被後人好好闡發(fā),甚至被忽略了。
所以,後世的醫(yī)家治病,主要重在用藥,偶然用一些調暢情志的方法,
也只是利用五臟七情的生克,而沒有從根本上去治心。
《黃帝內經》中講的“恍惚之數”,直到
成為從根本上解救蒼生疾苦的曠世絕學!
無數人在王鳳儀的幫助下找到了自己的病根,回心轉意,恢復了健康,也扭轉了命運。
被人們稱為“王善人”。
一直到現在,河北、遼寧一帶的民間,還流傳著王鳳儀很多傳說,還有很多人在感念這位救苦勸善的大善人。王鳳儀在生的時候有很多弟子,他們照著王鳳儀的道路,興辦公益、慈善,也治病救人。
由於歷史的原因,他們在海外的影響大於在內地,在佛門的影響大於在俗世間。
所幸的是,現在,性理療法以及與這一療法緊密相連的一套思想文化體系又在開始慢慢被國人認同和接受。
2002年,性理療法的繼承者
劉友生在當地被稱為“劉善人”,也是一位農民,至今還在家裏種地,
同時給那些慕名而來的人“勸病”,很多疑難雜證,經他一勸,立即煙消雲散。
而且,他勸病也是義務的,不圖名利。
劉善人的演講受到了熱烈的歡迎,引起了學術界、醫(yī)療界的興趣。
我有幸接觸到
在中醫(yī)學習和實踐中配合使用,效果非常好。
在這個博客裏,繼承的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