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與各學科課程整合的幾點體會
吉林省撫松縣新屯子鎮中學 康智明
信息技術與各學科課程整合是近些年來教育改革的主要課題,它以豐富的教學環境創設工具,促進傳統教學方式的根本變革。它以研究學科、教材、教師、學生、環境、評價為對象。它不是一個結果,而是一個過程,它會隨技術應用的不斷成熟而發生變化。在信息技術與各學科課程整合中,信息技術既作為基礎學科,又作為工具,教學的總體能力目標是一致的,即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實踐能力。信息技術各學科與課程整合是一個系統工程。
1.信息技術與各學科課程的整合是一個互動的過程。
一方面,我們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把信息技術有機地整合到教學中去。
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主要指多媒體計算機、教師網絡、校園網和Internet等,它的優勢主要在于:方便、快捷、直觀、形象、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促進學生學習。信息技術與各學科課程整合的本質就是在先進的教育思想、理論的指導下,尤其是"主導——主體"教學理論的指導下,把以計算機及網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情感激勵工具與豐富的教學環境創設工具,并將這些工具全面地應用到各科教學過程中,使各種教學資源、教學要素和教學環節經過整理、組合,相互融合,在整體優化的基礎上產生效應,從而促進傳統教學方式的根本變革,也就是促進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結構與教學模式的變革,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目標。簡而言之,信息技術與各學科課程整合,不是簡單地把信息技術僅僅作為輔助教師教學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融合"。它要求突出作為整合主動因素的人的地位,并且以實現人與信息之間、網絡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之間的融合。
另一方面,教學和教材內容也必須有相應的變化,才能適應形勢的發展,才能結合學生的實際提高其素質,培養其創新能力。
信息化時代的教師必須有更高的素質。信息化時代的教師應積極學習有關教育教學理論,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無法想象一個自身的信息素養不過關的教師能夠將信息技術和其它課程進行有效的整合;信息技術要想與各學科課程整合,還要求教師要具備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拋棄以往陳舊、傳統的教育方法,使用新的教育模式來傳授知識,從根本上改變教學結構。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教材,使用恰當合理的教育教學資源和信息技術手段來宏觀把握課堂,一點一滴的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和獲取知識的能力;其次,從學生這方面來說,新課程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而不是像傳統教學那樣,只是把知識從教師頭腦中傳送到學生的筆記本上。由信息的單一化到多元化,由被動接受到自主探索,部分學生極易在信息的海洋里迷失,使課堂處于失控狀態,無法完成教學任務,容易導致學生水平的兩極分化。所以,信息化教學對學生的學習品質、信息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高的學習自覺性、更強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強的自我學習能力。另外,教材的內容也要及時更新,在盡量保證知識化、趣味化、多元化的基礎上做到有利于教師實施信息化教學。
2.信息技術與各學科課程的整合,要取得顯著成效,必須長期堅持,而不是短期內就能做到的;要形成一種長期的教學模式,而不是只在公開課展示中才加以使用。
信息技術與各學科課程的“整合”是一個長期而龐大的工程,需要方方面面共同努力。因此在進行信息技術與各學科課程整合的實踐中,既要著眼于未來,著眼于大局,又要切實可行,從一點一滴做起。既要勇于創新探索,又要善于總結過去的經驗;既要學習,了解掌握信息技術,又要深刻認識學科教學的精髓與內涵,從而形成一種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學模式,而且“整合”不能只是一種形式,而要踏踏實實的在班級教學中實施起來,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開展信息技術與各學科課程整合,實現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
3.評價效果的方式和手段也必須作相應的變化。在現行的“應試教育”模式下,教師和學生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花在應付考試上,且短時間內運用信息技術與課堂的整合又未必能取得顯著提高,這樣一來,如果不改變教學評價方式,教師的勞動易被埋沒,從而易導致整合的半途而廢,忽略了整合本身的意義所在。況且整合的效果不能只看測試成績,它更多地是引導學生學會探究學習和自主學習,因此,傳統的評價觀念也應該更新。評價的方式包括: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評價對象主要包括:信息技術的基礎設施、教師、學習對象等。
總之,“整合”的成敗關鍵在于教師是否對學生全面深入的了解,是否對教材有準確而深刻的把握,而不僅僅取決于師生信息技術水平的高低。實現信息技術與各學科課程的有效整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教師、教材、評價手段等多方面的有機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