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邏輯
中國由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和長期經濟增長,是一個世紀以來中國民眾經歷的最為重要的經濟事件。每個中國人都能直觀地感受到長期經濟增長帶給自己和家庭的巨大變化。對比祖輩、父輩在相同年齡能夠消費的產品和服務的數量,絕大多數中國人都會為置身于這樣一個巨變的時代而激動不已。而與世界先進的發達國家進行橫向比較,從勞動生產率、人均產出、人均收入來看,中國的經濟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才能實現國家富強的歷史進程。中國已經取得的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和與世界先進國家的經濟發展差距是理解“四個全面”重要思想的基礎。
討論中國的長期經濟增長,無法繞開改革開放之前三十年的經濟發展歷程。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建國之初,是一個人均產出很低的農業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工業品十分缺乏,并大量依靠進口。在當時歷史條件下,由于對如何完成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認識不足,沿襲蘇聯的經濟建設思想,中國選擇了計劃經濟的組織模式,將絕大部分經濟資源控制在國家和政府手中,使用計劃指令而不是價格機制來組織社會生產。如果僅從產出來看,中國計劃經濟時期的發展速度并不慢,GDP年均增長6.14%,人口由建國之初的5.4億增長到1978年的9.6億,第一產業占比由1952年的51%下降到1978年的28%,第二產業占比由1952年的21%上升到1978年的48%,基本完成國家的工業化和現代國家行政治理結構建設,取得了核武器研制、人造衛星發射等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都不遜色的科技成就。但計劃經濟時期產出的增長速度遠遠高于居民消費的增長,每年新增產出的絕大部分被計劃經濟體制用于增加物質資本投入,而不是增加消費和改善人們生活條件,人民普遍生活貧困。高積累低消費是計劃經濟體制的重要特征,并帶來工業企業缺乏盈利能力和技術研發能力、價格信號扭曲、商品短缺、限制人口流動的農村戶籍制度安排等一系列社會經濟問題。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通過逐步放開對經濟資源的國家控制,按市場經濟規律組織生產,中國經歷了三十多年的持續高速經濟增長。GDP由1978年的3645.2億元,增長到2014年的63.64萬億元,扣除物價因素,年平均增長率接近10%,36年實際增長了近30倍,不僅遠遠超過世界主要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也優于日本、韓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經濟騰飛階段所取得的經濟增長速度。中國的人均GDP,城鄉居民收入,進出口貿易額,城市化率等經濟指標也實現了高速增長,貧困人口迅速減少,使所有國民解決了溫飽問題,將中國從一個貧困落后的農業國,建設成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及世界第一出口大國,堪稱世界經濟史上最璀璨的經濟增長奇跡。
與韓國、臺灣等亞洲其他直接采用市場經濟體制和外向型經濟,完成由農耕社會向工業化社會轉型的經濟體相比,中國在通過對外開放發展勞動密集型、出口主導的工業以實現經濟起飛的同時,延續了計劃經濟時期積累起來的門類齊全的工業部門和科研教育體系,加上巨大的國內市場和地區間經濟協作機會,因此能夠在完成經濟起飛之后的產業升級轉型過程中,實現由模仿創新到自主創新的關鍵飛躍,從而為經濟可持續發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奠定堅實的基礎。例如,深圳市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橋頭堡,在發展的初期主要依靠吸引大量勞動力從事勞動密集型出口加工為目的的外向型經濟,而隨著經濟發展和勞動力成本的上升,特別是幾次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深圳市依靠向內陸轉移原有產業,吸引全國優秀人才,已經成功轉型成為中國最重要的高科技工業產品研發和生產基地,高新技術工業產值位居全國前列,并有可能成為引領中國工業部門自主創新的領頭羊。
中國經濟增長是后發優勢的典范。后發優勢是指經濟發展水平落后的國家,由于人均物質資本水平低,受資本報酬遞減的影響相對較小,工資水平低,能夠通過積極融入國際市場、引進他國先進技術和資金,實現低成本技術進步和國家工業化,進而實現比經濟發達國家更快的經濟增長速度。后發優勢意味著國家之間的人均產出差異存在縮小的趨勢,但世界范圍內各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并未出現縮小的現象,只有少數國家和地區,例如日本和亞洲“四小龍”(新加坡、香港、韓國、臺灣)等發揮了后發優勢,成功地由發展中經濟體躍升為發達經濟體。大量的發展中國家,雖然擁有廉價的勞動力和有利的國際政治環境,仍然無法吸引到足夠的外國資金和技術,無法實現經濟的起飛。南美的一些發展中國家,雖然利用后發優勢初步實現了工業化和融入全球經濟分工體系,但由于不太完善的國民教育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缺乏足夠的自我創新能力,產業無法升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幾十年而無法自拔。
中國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這一方面取決于建國以來不斷積累起來的基礎條件,另一方面取決于經濟制度能否不斷做出適合經濟發展水平的改革和調整。如何激發資本、勞動、知識、技術和各種自然資源的最大生產潛能,是社會制度,特別是經濟制度所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沒有一套高效運轉的社會制度,后發優勢就無法得到充分發揮,這也是世界上仍然存在如此眾多欠發達國家的根本原因。相對于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和科學技術可以通過要素積累或引進國外資源來實現經濟起飛,經濟制度通常來源于一個國家的社會傳統和經濟發展階段,其轉變往往是緩慢的,并且很難將他國業已成熟的經濟制度照搬到本國使用。“四個全面”著眼于制度建設,符合中國現階段和今后長時間發展的需要,是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實現“兩個百年”目標最關鍵的戰略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