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核心和靈魂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萬四平 羅 旭 賀志明
(湖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政教部 湖南長沙 410131)
[摘要]我國對職業生涯規劃的認識和開展目前仍處于剛剛起步階段。隨著就業形勢的迅速嚴峻,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工作的開展成為迫在眉睫的事情。思想政治素質應是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內涵的關鍵因素;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核心和靈魂。
[關鍵詞]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職業生涯規劃;核心;必要性
[基金項目] 中國職教學會德育工作委員會2009—2010年度德育工作專項課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湖南省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學會2009年規劃項目:“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0920)階段性成果。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核心和靈魂
職業生涯規劃就是針對職業生涯所做的設計,包括對個人自身的主觀因素和客觀環境的分析、確立職業生涯發展目標、制定相應的學習培訓和教育計劃、以及按照一定的時間安排采取行動實現職業生涯目標的過程。通過職業生涯規劃,大學生在充分認識自己、客觀分析環境的基礎上,科學樹立目標,正確選擇職業,并運用適當的方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克服職業生涯中的困難和阻力,避免人生陷阱,就有可能獲得事業更大的成功。
我們高校的主要任務是培養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高校中的職業生涯規劃是針對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的,有著它的特殊含義。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這一概念也有其自身的一個發展的過程,由最初幫助大學生就業的就業指導,發展成為旨在培養大學生職業意識的職業課程,再發展為幫助大學生升學或就業,并適應新的環境的出路指導,再由此演化為以學生自己設計自己為主要內容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
人生的發展主要是通過人的職業發展來體現和實現的,社會的發展也主要是通過社會的分工和職業的發展來體現和實現的,而職業的發展終究離不開社會發展需要和趨勢的要求,個人的職業發展必須具有與社會發展需要和趨勢相適應的素質,否則一切規劃都只能是空想和臆測。同時,個人的職業發展也不能簡單的純粹的通過適應社會來實現,不能只將社會作為實現自我利益的手段,而且還應當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創造奉獻精神,具有高遠的社會目標和價值追求。因此,在我國社會主義社會中,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必須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做出符合我國社會性質、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符合時代特征的新的概括和總結。第一,必須對國外主要從個人角度、從外延角度界定職業生涯規劃轉到從個人與社會相結合的角度、從內涵的角度即從內在素質要求的角度來界定我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第二,必須從單純的就業指導轉向深度的職業發展、人生發展的角度來定義我國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
總之,思想政治素質應當而且必須納入到職業生涯規劃中,并且應當確立其關鍵性的核心和靈魂作用,從而確保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本質、方向、途徑等的有效闡述和準確定位。為此,在借鑒、總結各種關于職業生涯規劃的基礎上,應該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這樣來定義: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是指高校為促進學生個人和社會的和諧發展而引導大學生進行自我剖析,讓學生在全面客觀地認識主、客觀因素與環境的基礎上,有組織有計劃地培養大學生的思想素質、政治素質、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能力和職業心理等職業素質的教育過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是建立在大學生、用人單位、學校之間的一座橋梁,既維護三者的利益,又促進三者的改革和協調發展。思想政治素質是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內涵的關鍵因素。
二、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
在職業生涯規劃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樣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規律。
(一)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更加明確化
大學生職業生涯是長期的、動態的、多層面的。擁有一份成就感和自我實現的職業,是生活幸福、個人充分發展的重要基礎。職業生涯設計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了解自己、了解社會,包括了解自己的職業能力、職業興趣,了解社會競爭態勢、社會需求導向等。職業生涯設計以職業為橋梁,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更加具體清晰,措施更具有可操作性。它以共性教育為前提,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的需求,實現經濟、社會和人的協調發展,把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實現個人主觀目標與社會客觀目標的有機結合,理想目標與現實目標的高度融合,從而幫助大學生順利實現從職業生涯探索期向確立期的過渡。把教育目標的多層次性與教育對象的多樣性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增強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系統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可劃分為三個層次:最高層次的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中間層次的道德教育和民主與法制教育;基礎層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審美教育、人文科學教育、社會實踐和現代觀念等。在我們的教育實踐中,往往忽視了這三個層次之間的漸進性,即先進行基礎層次的教育,再到中間層次的教育,最后到達最高層次的教育。·我們應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中的這一系列漸進過程,把職業生涯規劃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來。因為從教育的內容看,職業生涯規劃不僅僅是為學生設計職業方向,更為重要的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學生未來職業生涯規劃過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縱深化的過程。職業生涯規劃把不同層次的教育內容統一到職業生涯規劃的過程中,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最高層次、中間層次和基礎層次融為一體,實現了教育內容的一體化。另外,職業生涯規劃還實現了思想政治教育向現實生活的回歸。在對學生進行職業發展教育的同時,開展思想教育、誠信教育、行為規范教育等相關的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教育的導向作用、協調作用、激勵作用得到更加充分的發揮,使教育的內容更加符合教育目標的要求。同時,從大學生的內在需求出發,使大學生思想教育的終極目標貫穿于日常的職業生涯規劃之中,逐步達到社會對人才培養的整體要求。
(三)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是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載體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灌輸為主要手段,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則順應教育環境的變化,凸顯教育個性化,把個人的成長需求轉化為教育的內在動力,改變傳統的以灌輸為主的教育方式,凸現了學生的主體性的地位,把共性教育與個性教育有效融合起來,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思想,符合科學發展觀的以人為本的理念和要求。與此同時,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把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緊密結合起來。這表明社會進步與個人價值的實現并不矛盾,個人價值在個人作用于社會的過程中形成并實現,同時推動社會的發展。然而,大學生對未來的憧憬并非與生俱來就十分明確,也并非所有需要既符合社會的需求又符合個人的實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應當幫助學生形成人和社會關系的理想模式—發展自我與服務社會的良性循環,使我們的教育方式更加切合學生的實際需求,符合社會的發展需要,從而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創設新的載體,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簡介:
萬四平(1964-),碩士,副院長、副教授,研究方向:應用法學與教育管理;
羅 旭(1973-),碩士,學生處處長、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與法律邏輯
賀志明(1963-),政教部主任、教授,湖南省高職德育教學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研究方向:高校德育與應用倫理。
410131 長沙市 遠大二路 1069號
湖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政教部
賀志明
hezm19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