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桂董氏溯源匯編
賀州 鐘山 董全吉
本文依據筆者與廣西各地董氏交流,進行匯集而成。對其中有異議的僅僅作簡略標記。
(1)、廣西賀州鐘山董氏一:芝藍公是鐘山董氏三大支系中最早到鐘山創業開基之祖,又以芝藍公后裔俊庸公始倫序為鐘山始祖。史載槐公任湖南常德至靜江府(今廣西桂林),現存宗譜記載:崇禎元年(1628)郡廩生士科公、順治十六年(1659)副貢董意公、康熙六十年(1721)辛丑歲邑庠超然公等撰續族譜,乾隆三十年(1768)修譜、嘉慶十二年(1807)丁卯歲長清公撰譜、清末及民國抄譜,1995年修譜。據祖傳宗譜載與明朝嘉靖十三年甲午歲(1534)三月二十九日丙申祭的七公董元瑀公墓碑明晰為南宋右丞相槐公后裔:槐公娶黃氏,生子四:世福、世祿、世禎、世祥,世祥公為廣西吏目,仍居桂林府前街,元朝世祖第十年(至元十年1273),在東鄉共立政鄉董家里。生子六:士通、士達、士選、士逵、士遠、士遙;士選公生芝榮、芝華、芝藍三子。芝榮生四子,副舉;芝華養二男,政鄉仍系董家里居住,自立浪頭村。仍系董家里居住,自立浪頭村。芝藍公妣馮氏生文乾、文坤,元朝順宗二十五年(公元1357年)從桂林府臨桂縣董家里東鄉村徙于富川縣董家垌立居厚主坊巳山亥向肇始開基!文乾、文坤兄弟兩人,同承共管糧田山場;大明朱帝洪武三年(1370)上舉坤公為里長,二十四年(1391)遇造立籍奉政鄉第三都第四甲。文坤公妣李氏生董斌、董武;斌公任(安南)交趾令(原譜以“山西交城”)縣丞,妣黃氏生董馀公。正統六年(1441)馀公任交趾?。ㄔV以“山西交城縣”)案牘,妣鐘氏生董俊庸;庸公為人和厚易直,幸遇始徙居近鄰的董氏言及族兄族弟后以二公為序,共建延壽、法明二寺,厚主坊用半邊山與塘臺村換地與鄰近另支董氏合建同心寺,并以庸公為始祖。
(2)、廣西賀州鐘山董氏二:清道光八年(1828),鄉賢董寶光記譜;清光緒三十年(1904)甲辰歲,鄉賢華莘偕子南熏征文考獻,搜成軼董族宗譜;民國廿十年和1994年曾先后修譜。清道光年間墓碑記載廷海公:“……因不適宜而后居石福生二世之光公,后相地宜,遂爰宅于高嶺頭。后光公生四大房之祖:貴、玉、連、華。……始祖之積德傳□也,當年卜葬于雉雞凹正坐辛山乙向戌辰分針……我始祖之年月日時未能記載。”;光緒譜載:“吾中興始祖諱董廷海公,原籍南京臨江府珠璣巷人氏,不登仕籍,連枝有四,尊諱:江、湖、河、海是也,彼時洪武二十四年遷,遇元故臣月魯貼木兒叛,合德昌會川諸番攻建昌。轉攻蘇州及臨江府珠璣巷,一省地方擾亂。而民無家可歸,兄弟妻子離散?!?;民國宗譜記載:“吾始祖因而單身來西粵平樂富域,暫居雉雞山下,再移居珊瑚大塘島,娶世祖婆盧氏,生二世子董光公,前有石福山印人,此為東山,真神異也。三徙至董家洞泉溪老寨嶺頂居住,興家立業。”。光公承墾石福山(鄉人稱董山)山腳地坪。娶婆劉、盧、潘三氏,生三世祖(諱)子貴、子玉、子連、子華,后稱四大房。
(3)、廣西賀州鐘山董氏三:原族譜載:“竊考我始祖董鎮安公系南京應天府珠璣巷人也。當明朝成宗皇帝年間、盜賊蜂起,民無寧日,始祖奉命領兵二千,東征西討,三年乃平。但見此地物產豐富,山嶺秀植,吾始祖有意于此洞立居焉。始祖立居黃牛山,后移居于灣頭嶺,特因井泉時涸,飲水維艱,又移于本坊鳳凰山黃石磊,安居良久,有嫌草木暢茂,與禽獸雜居,乃卜鳳凰山之下,而定厥居焉斯處也。鄰山挺秀,乃決意于斯土矣。遂廣置房屋漸置田莊,以貽孫謀,豈不美哉。后因子孫多眾,乃分居立寨?!臼甲骈L房董治道移于茶溪新寨;二房祖公董治通仍居鳳凰山;晚房董治達移于高樓腳。其來歷如此,愿吾后裔須知飲水而念源焉。(譜中注:本始祖兄弟二,一支往田了江上居)祖述洪武三十二年正月廿五日……始祖董鎮安,號國鮮。籍山東省青州府益都縣。由周泰將士衛順天府,皇誥封泰軍昭信校尉。官征一六都。因籍彭城縣即今昭平縣。至民國六年丁巳歲由富川昭平劃分鐘山縣。我董家洞屬于鐘山之東南面,故曰南區?!薄f偘补铀紤c公,思慶公生宥顯公,第四世諱治道、治通、治達
。(事件:民國期間至廣東聯譜,遂以昭信校尉聯宗)。撰修《賀州姓氏》間提供族譜載:“鎮安公(又名董揖安),號國鮮公。生于元朝至正二十三年,歲次丙午年十二月癸巳日卯時。祖籍廣州天河區石牌村,祖上堂號是隴西堂。明朝誥封昭信校尉千總之職,娶明朝大將軍周泰之女,先鋒大將軍周安人為妻。洪武二十七年,廣西盜賊蜂起,土匪猖獗,民無寧日。董鎮安奉命領兵二千,配合夫人東征西討,智勇雙全,屢立戰功。功績顯赫,三年剿滅匪患,居功不傲。后應當地民眾請求,保一方平安,攜兒董政(又名思慶)入籍廣西二五都,居鐘山縣回龍鎮鳳凰山”?!靖剑簭V州石牌董氏譜世系載錄:裔隆公生子二:長源沾、次源彬;二世源沾公生子五:長寧仁、次寅仁、三宗仁、四安仁、五寬仁;三世寬仁公生子二:懋德、桂華;五世懋德公生彥輝公;六世彥輝公生子三:慈惠、揖安、汝安;七世揖安公(董揖安于明代正統年間,被朝廷抽壯丁,服役于廣東南雄府,由于他智勇雙全,屢立戰功,被封為昭信校尉。后奉令調入廣西平定戰亂,功績顯赫、退役后在當地定居下來。生子董政隨父入籍廣西,董升是其后也)】;
(4)、 廣東連州與廣西賀州桂嶺董氏:《重修始祖碑刻》與族譜記載:以瑛公和以生公兩兄弟生長于南京從南京珠璣巷逃難,時因世亂,而兄弟三人永樂元年(公元1573年)因避地于廣西平樂府富川縣奉王鄉(應該為奉政鄉)居八載,(碑記為:與弟以生手足兄弟遷居廣西平樂富縣鳳凰尾),永樂八年移至連山縣永福鄉茅鋪村居住,與莫姓共立一戶,名為董莫祥戶。民國二十八年冬的《賀縣桂嶺大慶村勒塘寨董氏宗祠碑文》客邑大連山縣大富肚移居廣西賀邑桂嶺地名立勒塘。以瑛公娶黃氏,生有三子:智遠、智銘、智海。始叔祖以生公生三子:智深、智容、智通。智通公轉回廣西奉政鄉(
族譜“鳳凰鄉”筆誤,注智通公與鎮安公之曾孫 “治通”同音,地點同一)?!吨匦奘甲姹獭放c族譜記載從南京遷徙至富川再移居連山,再遷徙桂嶺。
(5)、廣西賀州富川與桂林恭城部分董氏:廣東興寧董振公系下十六世、江西南康茂彩公四世裔孫,生于清乾隆乙卯年(1759),即江西南康十六世董學楫,字干舟,清嘉慶辛末年(1811)遷廣西平樂府富川縣古城鹿馬洞居住。于清嘉慶辛未年(1811)三月攜子孫家室26人,會同茂興公裔孫子星公(茂彩侄孫)子媳8人,一行34人由江西南康鳳崗谷屋坑徙遷廣西平樂府富川中鄉古城馬鹿洞卜居,到廣西時學楫年已52歲。妣周氏,生子九:時熏,時燾、時煦、時燕、時熉、時照、時燦,時熾、時炷。至清咸豐甲寅年(1854)“忽遭變故,天國亂世,劉逆竄境,掠奪地方,土住挾嫌,糾黨驅客,失業故里,避難他邦”,壬戍年(1862)平賊后,復業歸梓者有之,居恭邑者有之,托異域而居者有之。十八世道堉公攜家適湖南永明,咸豐丙辰年(1856)冬又擇恭城上東鄉油麻弄居二年,咸豐戊午年(1858)冬又遷恭城嘉會鄉鵝弄居焉,居富川馬鹿洞支房因1958年修建龜石水庫而又遷至峽頭。至此學楫公系下裔孫分布為:富川的峽頭、六合、朝東、富陽、觀音塘、富川縣城;恭城的西嶺,小營橋,螃蟹壩,挖溝,嘉會鵝弄;湖南永明的粗石江,源口等11個村落,近1000人口?!竟С遣糠侄蠌暮辖A遷徙而來】
(6)、廣西梧州岑溪董氏:永樂二年(1404)剿瑤民起義波及懷集,后裔董波月公(號德順)生于明萬歷廿七年(1599)己亥年正月初二,妣梁氏生于萬歷卅六年(1608),波月公因避世亂,于明末從懷集遷岑溪歸義鄉羅坪種煙,遂卜居田寮村集吉。至今在岑溪繁衍17世代;
(7)、廣西梧州市董氏:梧州董氏家族從廣東德慶分幾房搬遷過來,具體是遷徙時間以及分布自然村尚未統計。
(8)、廣西恭城蓮花董氏:始祖董富公,生于明成化元年(1465),歿于嘉靖二十年(1541),生子一:董貴?,F有人丁千余人,字輩為:富貴貞尚,世中言德,敦儒自啟品懷其,開宗明義,祖耀光榮,詩毓才顯仕興家,董富公至今在恭城有19世代。村旁周邊村子大片土地自古俗稱董家洞,現在居住該董家洞是陳、俸、李姓。【注:注意時間進行溯源考證,連接鐘山廷海公三房八世“董富”公出現時間差異,鐘山董富公之子“從梓”】
(9)、廣西桂林平樂董氏:董桂成生董喜榮,董喜榮生董明新。董桂成在解放前后搬到平樂縣同安鎮,曾經到周邊的鐘山查詢族譜,明新之子稱己排序23世。
(10)、桂林市上南洲董氏:據桂林董家巷宗親口述,上南洲董氏比較早,后遷徙白石潭、董家里?!举Y料暫缺。金嘉村、上南洲、下南洲、趙州橋、虞山橋旁邊老清風菜市泗州灣待考。董德明 (進臨桂人處州知府嘉靖十一年壬辰科林大欽榜)】下南洲明正德五年(1510)前遷徙祖董燕譚,生子二:欽鑾、欽鳳。至今19代人。
(11)、廣西桂林市疊彩區董家巷董氏:始祖2001辛巳年重立墓碑記載:董公諱文振,生于明嘉靖元年(1522)辛巳月,歿于萬歷三十五年(1607)辛酉月,妻楊氏,孝男:奇端、奇瑞;孫:舉朝、舉勝;輩分字號排列:文奇舉鈺,必新秉友,宗枝家耀,邦良永遠,通達發昌,順正康隆,道豐宣慶。祀志:始祖董文振,江西吉安人,于明朝嘉靖年間,做磚瓦外出謀生來到此地,入戶立宅曰董家巷。溯源追遠祖,自1566丙寅年間(嘉靖四十五年)至今已430多年。族譜有董良美之子董永豐提供:繁衍生息了居住在董家巷的為十九代世,遷徙至大面圩的繁衍至二十一世。分支五部分:一離開本土外出當官,后人某它業;二從奇字輩在本西件頭另立輩分字號,其人口124人;三從家字號,搬到大面圩經商落戶的其人口136人;四由耀字號起,往?背搞種養的,其人口38人;五現仍在本村董家里的,其人口443人。董家珠遷徙至離背村。有古墓即第四世《清故顯考董公鈺棟號挺吾之墓》(是現存較早的墓碑,其余字跡基本無法辨認,非明成化年間)、第五世康熙戊戌年十二月十八日葬的必龍公之墓,生于丁丑年十二月廿二日(后裔出現鈺棟之名)、第八世《皇清耄壽顯考董公諱友道之墓》(生于乾隆十六年辛未年,歿于道光十五年乙未年)【桂林靈川董橋林、靈川北門董家兩地是否為大面圩董氏遷徙待考】
(12)、桂林董家巷山底村董氏:據2012年手抄本族譜載:第一世立忠公、立全公。從族譜記載至十四世,皆古;則至今應該為17代人。推定第一代清代1640年左右。1立忠--2益龍---3存和---4禮成、禮富、禮貴;1立全---2益珠---3世珍---4存升、存賢、存耀、存鈺;分布至桂林穿山公園旁的江東村、瓦窯等地。(族譜提供:董德倫之孫董家恒)
(13)、桂林江頭村董氏:有100多戶,始祖叫董紹珠【資料暫缺】。
(14)、廣西桂林興安董氏:第一世董相二公生于明天啟元年辛酉歲(公元1621年),原籍江西廬陵縣鵝公大丘人,先遷居廣西興安縣漠川鄉協興村上岔九牛田,娶梁氏。生子才雄公于康熙年間遷徙湘漓鄉普頭村寺后頭屯;
(15)、廣西桂林全州董氏:傳先祖從江西遷徙至廣西全州縣全州鎮董家底村(今集才村委董家底),字輩:國正天星順,官清民自安,英才文孝啟,善良永世昌。雍正年間“國”字輩遷徙、有廟宇碑記乾隆二十五年(1760)買地,嘉慶年間立碑,董氏眾人捐資,多為天字輩,也有星字輩。至今16世代。
(16)、廣西柳州市董氏:有兩支,第一支柳州董家村(社灣村旁),道宗公之父隨軍至柳州,遷徙祖于明朝嘉靖年間至社灣,歿于萬歷年間,立碑萬歷二十年二月二十一日;另一支(據董建言執筆譜)的始祖妙貞公三麻子三仔,源于廣東省順德縣大良鄉金斗村。第六世天明公,明末清初,由廣東遷徙廣西柳州;第八世樊忠公,第九世基公當朝進士,后分三房:長住樟木村,次住巖口,幼住社灣村、沙子村、新圩三灣村。十一世言川公(開訓)為繼立公之子,生于道光癸未年(1823),為桂林督學,告老后遷居谷埠街上步橋董府,歿于光緒戊戌年(1898)?!靖阶ⅲ喉樀聟^大良紅崗金斗村開基祖九凝公,族譜被毀。后到南雄尋根聯誼,從譜中有十二郎(裔龍)石牌始祖,松郎的兒子有二:公新、九郎(九疑順德金斗村始祖),“九郎”與“九疑”一字之差,后亦把順德董氏列入《松溪董氏八修譜》】。
(17)、廣西柳州融水董氏:柳州融水懷寶鎮民洞村董德利光緒年間從平樂府遷徙,董德利生子董建榮,榮生仲文,仲文生世青,至今6代人,原屬羅城管轄;
(18)廣西玉林興業、貴港董氏:與化州寬公不同支系。從玉林興業董家練2016年11月28日提供族譜數據:先祖明萬歷年從廣東以走村貨郎遷徙,始祖墓碑為朝矩(有記“舉”),朝任公,朝舉公生有宇訓,帥訓二子,朝任公未有記載。從朝舉公至今己十八代有六千余人,聚居興業縣沙塘鎮五團鳳游山為主。族譜載:開基祖兆紅公(號社發)明朝時期從廣東南雄珠璣巷遷徙,后裔分布在洋陂、水車、新李、細董、白塘水(成均)分基立業。洋陂一支朝矩公拜祭鱉山兆紅祖公;另一支朝任祖公。從朝任,朝矩公到今己十八代,發展到今四千余人;
(19)廣西玉林容縣司祿村董氏:據載先祖玊(sù)思公居廣東省嘉應州(現梅州)蒲村銀石社,明末清初期間,文可公背負父親骸骨遷往廣西藤縣道家圩石田村居住數載,任分司巡檢,在衙中傳染寒疾而終,葬于藤縣三十都麥地村文羅山。至嘉慶年間甲戌年八月廿八日申時重修祖妣墓。因世亂失序,乾隆年間其子朝遠公與其孫子英鳳、英進兄弟棄藤縣文田洞屋宅產業移居容縣太平圩商貿,遷居雙陽橋頭畫鹛塘坡入容民籍。英鳳公生有兩子:長子日登,次子日書。后因亂世火燒太平圩,棄雙陽橋頭之產業,移遷容縣自良鎮司祿村蒲塘邊創業。
(20)、廣西玉林容縣董氏紅光村董氏:紅光村獨竹嶺董氏先祖在廣東省肇慶市新興縣高第村。成文公生九子,入容遷始祖是成文公之子良仁公。成文公生于1672年,其七子良仁公生于1708年,約于1738年遷入容縣十里鄉大新村,即現紅光村獨竹嶺。字輩為:祖德文明永昭基球光世澤;仁群進步新興家國慶榮華。
(21)廣西欽州董氏:為南宋右丞相董槐后裔。欽州宗譜記載:我族乃祥符公之后裔也。祥符公諱槐,字躇天,號祥符。事宋為右丞相,南宋理宗甲寅(1254年,《宋史》1255年拜右丞相兼樞密使)三十年受此職。世居天中,即河南省開封首府祥符首縣宋仙鎮,在府城南;生子一諱夢璧;三世祖諱士?!乐M孔,字繼道,號東昌,宦居中憲,正四品官,解組游粵,明嘉靖為潮州太守。至庚寅年解組,見潮州潮陽首縣,山水明秀,風景人物俊美,遂因而廬焉。十四始祖諱傳莊,十五世諱鱗,字兆鳳,號越騰,越騰公明萬歷神宗辛巳1581年生于廣東三水,三十歲(萬歷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官至粵西武緣(今武鳴)縣宰,繼遷宣化縣宰(今南寧市內),于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解甲,從宣化定居欽州竹山村,娶竹山村陳氏,育三男:長子茂茗、次子茂熙、三子茂蘭。(注:取茂盛之“茂”作字輩,與茂名應該為巧合)。越騰公安葬于地名"上水獺"之風水寶地,越騰之子茂熙,茂蘭兄弟倡建小董(現小董鎮為廣西十大名鎮之一),后裔分布欽州市小董鎮榃頭村、合浦縣西場鎮;
(22)、廣西北海市董氏:北海常下山村始祖德道(董公)祖籍廣東化州麗崗(原金鳳村董芳聲之下輩),董寬公裔即十六世從化州遷往北海常下山村,開枝散葉,后代一千多人。原安葬于欽州沙埠沙潦嶺之“美女梳妝”之穴,后因建河東污水處理廠征用,遷至王激“上水獺”越騰公墓旁。
(23)、廣西河池市董氏:(董文毅提供)先祖董恭持原籍南京溧水縣百米街,南下在梧州貴港一帶剿匪(注:應該是明朝大藤峽起義),鎮守德勝千戶所(查閱千戶,金朝始置,為世襲軍職。明代衛所兵制亦設千戶所,千戶為一所之長官).后居住河池德勝老街。恭持公生十子,其中第一至第八子及其后裔失傳,有第九子、第十子流傳:董持恭十子:長錦生景芪失傳;二銳公失傳;三鎧公生景麗失傳;四鋾公生子二:景順、景堿,失傳;五集公生景山失傳;六錄公生子二:景崮、景岑,失傳;七齊公生子二:景高、景嵩,景高公生顯祖、顯宗、顯佑皆失傳,景嵩公生子二:顯善、顯慶。顯善公生繼朝、繼輸、繼財,后失傳。顯慶公生子二:繼賢、繼能,失傳。以上祖葬于沙坡、北門外,后裔失傳;八貫公居士葬董家墳坡、生景堯、景舜、景周(生顯紀、顯俊、顯德,顯紀生鳳,顯俊生天池,顯德公生天釜)、景華、景雄,失傳;九監公生景隆,景隆公生顯受、顯城,顯受生繼于、生良輔、良相、良佐、良貴四人,繼于公葬于德勝北門外近板橋邊,墳前有大石獅子一對,所生四子發祥于龍安、白土、那維、地霄、東蘭、大廠等地;十釗公生景立、景泰,發祥于德勝、宜山、清潭、龍頭、安馬等地,第四世董其英:《慶遠府志》載:“董其英,字三近,號寧木,別號遠叟。由廩貢中天啟丁卯鄉試(1627年),授衡山知縣。時衡山新經礦寇,其英募兵剿寇,繕城垣修器械,闔邑寧謐。衡習懔悍,為之治豪猾,輕徭役,政刑一清。于江干建塔以制水沖,以培文風,至今人呼董公塔。治績懋者,汪直指王學憲交薦,有'衡治一新。黎民式歌且舞’之語?!?,德勝北山寺新刻《徐霞客游北山寺記》:“天啟七年(1627年)丁卯科宜山德勝舉人董其英貢士第一名”,學者論述“董其英并沒有成為進士,只能以舉人在崇禎七年授官衡山知縣”。
(24)、百色市董氏:始祖公諱忠,系山西汾州府介休縣大井圩藕頭田籍,由前明洪武年間奉命出征嶺南,居于桂林府南關外二里店;公之子智寧公遷于桂林南鄉六塘圩;三世祖勝云、勝和、勝惟,惟公遷居董家里村。勝惟生子善種,經商于猴山背,居于磨花地即董家村,生于成化八年壬辰年九月廿三日,歿于嘉慶己酉年五月初八日。生子三:禧定、禧仲、禧三;禧三生子三:友現、友瓊、友珊;友現生于萬歷辛丑,歿于戊戌,生子二:順松、順樟,友瓊生順橋;七世祖順松公康熙戊寅(1698),歿于辛卯(乾隆三十六年1771)。生三子:欽儒、欽倫、欽仁。八世祖欽倫生于康熙乙巳年(1665)歿于雍正丁未(1727)生子朝銘,欽儒公生子三:朝江、朝河、朝楨;欽仁公生子三:朝成、朝舉、朝卿?!嵩嬲装补S父經商歸旅天河,高祖象三公縣試入平樂郡學,至康熙六十一年壬寅(1722)年考授明經進士,雍正四年(1726)丙午科中試第十二名舉人,丁未年(1727)適昭平縣學,歷任武緣縣學,泗城府學,雍正八年(1730)呈請拔入臨桂縣,丁未歲(1787)于武緣官署不幸,后葬歸磨花地,乾隆戊戌(1778)年體齊公自桂東組歸,因路途崎嶇擇居于城至今。
廣西周邊廣東董氏:(1)、化州始祖董寬(謚簡敏)南宋景定四年(公元1263年)任石龍縣教諭(距離宋衛王趙昺公元1279年宋朝滅亡僅僅相距16年);
(2)、廣東德慶南宋二品宣義董騭公咸淳初年(1265年~1269年)自南雄府寶昌縣沙水村始遷居高要大徑鄉,繼移居德慶悅城。先于沙利村,到后及洛陽寨。因此,其遷徙時間分析與化州董氏的遷徙略晚;
(3)、依據廣東懷集甘灑鎮龍頭村的董氏族譜記載:始祖在賀縣(今廣西賀州市賀街)鹵塘塝居住,于洪武三年(1370)董武字法志娶賀縣榕樹凼(讀dang)鄧漢女為妻。彼漢嬰田糧三十五石,嬰男年幼,邀婿同居同焚共食。至于永樂元年(1403年),拆除糧米一十四石二斗,共男鄧宗青另籍,尚有糧米二十石八斗,內將糧米五石撥女婿董法志,湊(讀cou)男鄧康養同籍糧差,永樂二年(1404年)法志才略糾同康養督軍至懷集,法志鎮守地方以靖地方。董法志生子四:亞二、亞三、宗聚、佛祖;宗聚生三子:亞孻(nái)、玄亮、玄慶;佛祖生三子:圣真、師保、細山?!驹俜诌w至廣西岑溪、廣東連山、云浮白石(分遷廣西昭平馬江)等】
添加1:岑溪市波塘鎮遷徙祖現祥公,生子二:廣龍,廣鳳。廣龍公背現祥公,弟廣鳳背母遷徙入波塘鎮居住?,F十六世。
添加2: 柳州社灣村董氏。道宗公的父親大致在正德七年(1512)年隨軍入廣西平亂起義后定居柳州董家村(社灣村旁),道宗公的墓碑立于萬歷二十年(1592)二月二十一日。
【 2022年9月25日匯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