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時班里有個特別愛看書的同學,室友形容他:“拿張紙巾都要看看上面有沒有字可以讀讀。”
確實,我們小時候讀物太少了,所以特別珍惜。家里的幾本大部頭小說、親戚鄰居家的小人書、雜志,我都是翻來覆去地看了好多遍。
但是現在,最不缺的就是閱讀資源。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我們已經進入了信息爆炸時代,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每個人每天都要過手大量的信息。
另一方面,我們的時間也被分隔得越來越支離破碎。這是一個充滿了碎片化的時代,不管是信息還是時間。
如果沒用很好的應對措施,很容易就陷入漩渦之中,獲取了一堆沒有營養甚至讓人更焦慮的信息。或者像在海邊被信息大浪打了一下,空留一身水,腦袋里卻什么也沒留下。
分享一下我最近在閱讀方面的探索和實踐,分信息源、如何讀和閱讀原則幾個環節。
1. 書籍
雖然經常叫嚷要培養自己讀電子書的習慣,紙質書還是我的最愛,只是家里的書架越來越不給力。
現在電子書的資源可以說是非常豐富了。早期用kindle,這幾年我主要使用微信讀書APP。
電子書的好處是省錢省地方。可以先讀個大概,適合收藏的或者難啃的再買紙質書。
還有,我雖然不太習慣讀電子書,但需要快速搜索書中內容時,還是要靠電子書。
2. Newsletter
這是今年的新發現。簡單來說,Newsletter就是個人創辦的雜志,作者會專注于研究某個領域,通過郵件的形式把最近發現的好內容、新想法發給訂閱人,多數是每周一次。
這個網址是方可成老師整理的“中文Newsletter導航”(打開速度稍慢,要等一下),有免費也有付費的:
目前付費的我訂閱了“產品沉思錄”,199元/年。上面鏈接也是從“產品沉思錄”郵件獲得的,可以說是打開了我的新視野。
這個網址是“產品沉思錄”往年精選版(免費),很多有價值的好文章:
3.公眾號文章、博客
各領域、各個主題都能找到不少好文章。時間久了,不難篩選出自己喜歡的作者。
4.微博、朋友圈、即刻等
有了好的閱讀源,接下來就是讀。
我覺得要牢牢把握兩個基本點:對于書籍,保證每天(每周)的固定閱讀時長;碎片化閱讀,則要設置好固定的閱讀渠道。
1. 保證每天(每周)的固定閱讀時長
書籍更適合集中注意力閱讀,最好安排在不受打擾、適合專注的時間段。
我每天盡量保證20分鐘以上,在早上開始寫作之前或中午。周末陪力力上鋼琴和吉他課的時候,是我最大塊的閱讀時間,可以長時間痛快地沉浸于閱讀。
如果無法做到每天,就每周三次。初期最好記錄實際閱讀時間,起到監測和督促的作用。
記在書的目錄、紙片上或用計時軟件都可以,這篇分享過我的做法:
2. 設置好固定的閱讀渠道
等人等車等吃飯、接娃放學……碎片化時間太多了。
很多時候我們并不是找不出時間讀想讀的東西,而是經常下意識地點開朋友圈、微博等社交軟件,然后就沉迷進去了。
所以,設置固定的閱讀渠道非常重要。
作用有兩個:養成習慣,空閑的時候直接去這些地方閱讀;保證有一定的存貨,才能隨時隨地讀起來。
有不少稍后閱讀的APP,不過我選擇了最簡單的幾種方式。
a. 微信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