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山河月明》在熱播,劇情圍繞明成祖朱棣展開的。某瓣上吐槽一片,直指其太過魔改。
歷史正劇門檻向來高,畢竟是見諸于史料的,特別是明史,國民關注熱度一直很高。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更是圈粉無數。
歷史劇雖不要求完全貼合歷史,但大體要遵循正史的脈絡。觀眾對于歷史正劇的“較真”,從正向的方面來講,說明了我們對于嚴謹歷史觀的重視。
其實我們看歷史劇的時候,沒必要去爭論史實,就當是一個傳媒窗口,吸引民眾對正史或稗史的“考古”,讓復雜的歷史文化下沉,成為大眾文化的一部分,也挺有意義。
此番不評劇情,來聊一聊明粉們都比較爭議的話題:到底永樂帝朱棣和建文帝朱允炆,誰才是“得位不正”?
這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所謂歷史往往沒有真相,只殘存一個道理。
先簡單梳理下前因后果:
洪武帝朱元璋開國,立嫡長子朱標為太子;
洪武十五年朱標嫡長子朱雄英死;
洪武二十五年,朱標死,朱元璋立朱允炆為皇太孫;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死,朱允炆繼位;
次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四年后,攻下南京登帝,朱允炆下落不明。
要弄清楚到底誰得位不正,問題的根源在于:朱標沒有登基就死了!哪怕朱標登基一天,朱棣都沒有任何借口謀取皇位。
他可以像大唐李二一樣兵變,也可以像大宋趙三一樣篡位,本質上都沒有任何大義支撐,無非是以成敗論英雄,皇帝你坐得我也坐得。不過“唐宗宋祖”的上位方式,與朱棣有性質上的區別,奪嫡與謀反,清洗與和平,失之毫厘,謬以千里。
繼承制,有嫡長子繼承制度和兄終弟及兩種,中國古代一般都是嫡長子繼承制。
所謂兄終弟及多是早期的少數民族,而且無論哥哥有沒有子嗣,都是弟弟繼承。
朱標沒有登基就薨世,按照“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父死子繼,兄終弟及”
因為朱元璋還有嫡子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然后才是燕王朱棣,朱棣是不是嫡子有爭議,有爭議說明很重要,后面說。
朱允炆是朱標側妃呂氏所生,其實非嫡非長,而是標準的庶出。
朱標原配常氏,是開平王常遇春的妹妹,育有嫡長子朱雄英,次子朱允熥。
但是朱標原配死后呂氏被立為王妃,而朱雄英早死,所以朱允炆才勉強算是嫡子,其實按照禮法應該是嫡次子朱允熥繼承朱標王位。
所以,在洪武二十五年,朱標身死這個時間節點,最有資格
但是朱元璋這個二兒子一直為其不喜,權衡之后,立了朱允炆為皇太孫。朱元璋其實沒有遵守“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原則。
時間來到洪武三十一年,也就是朱元璋死前。
這時候秦王和晉王相繼離世,燕王朱棣成為了最年長的嫡子,所以朱棣是不是馬皇后所生的嫡子,就非常重要了。
根據朝鮮的記載,永樂帝母親的生辰和馬皇后不一致,所以很多人認為,朱棣并非馬皇后所生,其嫡子身份是朱棣篡改的,事實已經無從考證了,我們只能根據正史,認為他是嫡子。
這時朱元璋理論上還有兩個選擇:一是朱棣,二是朱允炆。此時朱棣已經在燕京就藩多年,而朱允炆也已經當了六年皇太孫,最終朱元璋傳位朱允炆。
談到這一段歷史,不得不說到它背后的文官集團。
歷朝歷代皆是以武開國,然后就要轉成文治。表面上看,朱棣和朱允炆的是皇位之爭,實則是武勛集團和文官集團的較量。
朱元璋晚年整治淮西勛貴,殺藍玉,整個
朱標當了二十五年太子,整個文官集團都在等著他接班。他突然離世,如果另擇其他藩王繼承大統,是文官集團絕對不能接受的。
可以說當時滿朝上下都是朱標一黨的,所以對文官集團來說,繼承人無論如何都要是朱標的兒子。
但是朱標的繼承人卻出現了問題。朱標的嫡長子朱雄英,外公是開平王常遇春,舅公是藍玉,所以他天生就是武勛集團的代言人。
而朱允炆的母族呂家,則是隸屬文官集團,其外公呂本,門生遍布朝野,與文官集團而言,朱允炆是最理想的繼位人選。
所以朱雄英的
嫡次子朱允熥也有同樣的問題,好在朱標的原配常氏早亡,朱允炆的生母呂氏被扶正為王妃,這樣朱允炆才得以變成朱標的第一順位繼承人。
但是這多多少少有點不合禮法,原本最應該遵守禮法的文官集團不管這些,選擇性失明。
這也說明了讀書人的虛偽,對我方有利的時候就講道理,如果道理講不通,就不講道理。
朱元璋本質上是不想和士大夫共治天下的。
作為底層勞苦大眾出生的他,痛恨貪官污吏,對文人也沒有多少好感,但是治理天下又離不開這幫讀書人,作為開創之主,他想從制度上建立一個全新的制度,取代“丞相”制,從這個角度看,胡惟庸,李善長必須要死。
設立內閣,從獨相變成群相,讓內閣成員權高位卑避免宰相一家獨大,尾大不掉。清朝的軍機處制度也是一樣,但是更加集權,軍機大臣也只能“跪授機宜”。
要知道,早期秦漢的丞相是可以開府建衙獨立辦公的,皇帝見到也要給把椅子,見面要互相行禮。
隨著皇權的加強,相權的沒落,到清朝所謂的“宰相”就只能跪著了。
丞相相當于公司的CEO,皇帝相當于董事長,如果不要CEO,那么皇帝作為董事長就必須要兼任CEO,這樣就會特別累,沒有能力也很難做好。
明朝的皇帝沒有能把這個制度堅持下去,到了中后期,奸臣當道,宦官橫行,究其根本是皇帝不愿意親自管理,后期也已無力管理,玩起了多方制衡,自己當甩手掌柜。
廢除宰相制度,就是在打壓天下的讀書人,好比一個公司,再也沒有CEO這個職位了,天下的讀書人也就沒有了入相的可能。
面對朱元璋的打壓,文官集團敢怒不敢言,只能寄希望于朱允炆。
朱棣在這些讀書人眼中看來,就是另一個朱元璋,為天下士子所不喜,即使朱棣后來登基,方孝孺誓死也不愿意給他寫登基詔書。
其實一死以謝故主,已經足夠,沒必要激怒朱棣,被誅了十族,連學生也無辜受難,多少有些書生意氣,也足見朱棣有多么厭惡這些讀書人。
朱元璋雖然不喜歡讀書人,但是還是安排朱標接受了完整的儒家教育。
所以朱元璋和朱標的政治理念是不同的,太子難當,既要表現出能力,可以托付江山,又要在皇帝和群臣之間左右逢源,精神壓力巨大導致英年早逝。
選擇繼承人不僅僅是選擇一位皇子,更是選擇他背后代表的勢力,朱元璋最終選擇了朱允炆,等于還是選擇了和士大夫共治天下。
而且朱允炆表現得十分孝順,顯得孝悌忠信,然而生在皇家,不可能如他表現得一般。
所謂“父在觀其志,父亡觀其行”,歷史上很多皇子都是演員。
楊廣當皇子時禮賢下士,愛民如子,歷行節儉,還不納妾,當了皇帝后就變成了隋煬帝。
朱允炆登基后立刻削藩,而且手段狠辣,一改之前溫良恭儉讓的模樣,這也是很多人
祖父生前身后判若兩人,反觀朱棣,自幼殺伐果斷,登基后不斷北伐,開拓疆土,雖然殺孽太重,勞民傷財,但不口否認,他是一個純粹的人,也是一個好皇帝。
嚴格的說,中國自秦朝之后就不再是封建制,而是郡縣制,封邦建國之才叫封建,雖然歷代都有封王,但都是封爵不治民,一旦威脅到皇權,就會被削藩。
這也是朱棣和朱允炆矛盾的根源所在。
建文一朝所在的南京政府,不能允許一個強大的燕王政權在北方,必然要削藩。
朱棣也不愿意坐以待斃,甚至覺得朱允炆皇位
根據朱元璋的《祖訓錄》里“如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的說法,朱棣表面上是有一套說辭的。
是非成敗轉頭空,江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明朝作為中國古代最后一個漢人政權,從朱元璋的開局一個碗,春雷炸響,到崇禎的梅山一根繩,讓人唏噓……
-End-
看古今世事,讀書中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