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為迫使日本投降,分別向廣島和長崎各投下了一顆原子彈。可事后有人發現,其實美國向日本投了三顆原子彈,光長崎就兩顆,一顆沒有爆炸,最后神秘失蹤。
半個世紀以來,美蘇兩個核大國,都竭力設法回避這個問題,但人們一直試圖想弄明白事情的真相。隨著時光的流逝,美國原子彈研究的秘密逐步被世人所了解,最有權威性的材料,莫過于美國原子彈研制和生產的組織者,美國退役陸軍中將格羅夫斯的回憶錄。
這兩顆原子彈是如何投下的呢?
據一些史料記載,8月9日凌晨3點49分,兩架 B—29 轟炸機和兩架偵察機從美國提尼安空軍基地的跑道上飛快地掠過,向轟炸飛去,當它們到達小倉上空時,天空中陰云翻滾,用肉眼根本看不到目標,結果機長威內斯駕駛飛機,用了 45 分鐘時間在小倉上空來回飛了三次,最終決定放棄轟炸小倉而飛向第二目標長崎,長崎上空同樣是云霧重重,但是這一次飛機是不可能帶著核彈返回的,于是臨時決定采用雷達轟炸,當飛機做好了投彈準備的時候,空中的云霧突然散開了,天空中出現了一個清朗的大洞,轟炸員比漢透過這個大洞,看到了山谷中的一條跑道時,就果斷地把兩顆核彈投了下去……
事后美國戰略轟炸統計局估計,約有3.5萬人死亡,6萬人受傷。對于這次轟炸,美國方面一直保持沉默,沒有作過任何說明和解釋,只有格羅夫斯在事后聽到傷亡人數時說:“這個數字比我們原來估計的要少得多。”這就證明了美國方面原來估計的數字,是兩顆原子彈同時爆炸的死亡數字,而事實上只爆炸了一顆。
當時日本長崎的防空報告準確地記錄下了這一情況,日本長崎知事致防空總本部長官、九洲地方總監、西部軍管區參謀長的報告寫道:“本日10時50分B—29兩架,自熊本縣天草方向北進,經島原半島西部橘灣上空入侵長崎市上空,11時2分投下附有降落傘新型炸彈2個。”
許多人由此認為,原子彈是投下了,但它們落地之后的情況卻是許多人都沒有想得的:這兩顆原子彈中只爆炸了一顆。
據說當時日本將那顆沒有爆炸的原子彈交給蘇聯時,蘇聯還對日本作出過某些承諾。由于蘇聯已經從參加過美國原子彈試驗的英國科學家法拉奇那里得到了美國原子彈試驗過程中重要的科技情報,又從日本人手里得到了這顆沒有爆炸的原子彈的實物,加上蘇聯人的聰明才智,很快就在1949年8月29日4時,首爆炸成功了蘇聯第一顆原子彈。
聽到這一消息,美國總統杜魯門被驚呆了,連連自語:“這是真的嗎?是真的嗎?”因為他知道要成功研制原子彈有多困難,自從1938年底,德國科學家哈恩和斯特拉曼用中子轟擊鈾,發生了裂變之后,美國、英國、法國和逃到美國的德國科學家們,經過了7年的艱苦努力,才造出了第一顆原子彈,為此美國動用了50萬人,花費了23億美元,這樣巨大的開支對于剛剛在戰爭中恢復過來的蘇聯,顯然是難以承受的。正因為如此,格羅夫斯將軍曾預言過,蘇聯要造出原子彈至少需要 20 年。
后來才知道,為什么當初在長崎死于原子彈爆炸的人數與他們預先估計的有如此大的出入,為什么蘇聯這么快就可以研制出原子彈與他們抗衡……
當然,也許有許多人對以上說法不屑一顧,甚至認為那顆沒有爆炸的原子彈純屬子虛烏有。博主劉照興認為,要還歷史的本來面目,本身就是個難事。只要有機會,我們就不要放過任何歷史線索。這顆沒有爆炸的原子彈不管有沒有,我們從歷史發展的進程可以看出,日本之所以在戰后沒有受到像德國那樣的懲罰,也沒有像德國那樣的認罪表現,其深層的原因是什么呢?我想與美國和蘇聯的態度有關。如果沒有那顆未爆的原子彈,也許日本就變成了美國的殖民地,不可能重新站立起來并在大國之中占有適當的位置。如果真有那顆未爆的原子彈,憑著小日本的智慧,一定想到借刀殺人、坐山觀虎斗、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典故,肯定會給蘇聯,蘇聯為了感謝也會作出某些承諾,美國為了抗衡另一個核大國,在東方必扶日本,在西方必扶德國。
事實也是這樣,美、蘇兩國的核對抗,使日本有了發展的空間,因戰敗國不準其發展國防力量,卻節省了上萬億元的軍費開支,用于國民經濟發展,使之一躍而成為世界經濟大國,而蘇聯則因龐大的軍費開支,使其經濟崩潰,最后導致了聯盟的解體。一直到了上世紀90年代初,各國政治家才算過帳來,開始呼吁國際社會要加收日本(還有德國)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和平經費。此時,已是腰纏萬貫的日本,對此一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