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長曲撇:撇畫長而弧曲,須把握其弧曲的程度,過曲則力懈,過直則氣泄。行筆須委婉而沉厚。見古貼『妙』『步』二字。
初學(xué)者因筆力較弱,行筆過急,寫此撇,或失之過曲,或失之過直,一時難以恰到好處。
45.撇的變化:古貼中『夕』『名』二字中均有兩撇,兩撇的形狀、筆意完全相反,形成明顯的對比。
上撤短,下撇長;上撇直,下撤曲;
上撇折鋒收筆,呈方形,下撇出鋒收筆,呈尖形;
上撤剛,下撇柔;上撇質(zhì),下撤妍。
古貼中『形』『影』二字中有多撇,寫法不同,各異其趣。
46.平捺:較長,取平勢,以便承托上部筆畫。
逆鋒起筆后,向右方緩緩行筆,邊行邊按,出鋒收筆。王羲之寫的平捺,于平順和緩中見其一波三折之意。
見古貼『途』『庭』二字。
47.斜捺:露鋒起筆后,向右下方緩緩行筆,取斜勢。
見古貼『登』『凝』二字。
據(jù)考,唐以前無集字之舉。集字始于懷仁,日后漸多,單是集王書之碑便有十八家。如開元九年,僧大雅集《興福寺半截碑》;大歷六年,田名德集《田尊師碑》;太和六年,唐元度集《金剛經(jīng)》等等。這十八家之中,最能得王書筆法神韻者,莫過于懷仁所集《圣教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