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建議閱讀這本書的原因,并非這本書沒有可取之處,而是在閱讀過程中干貨太少。
首先來說說為什么不建議閱讀吧!
1.外文翻譯來的
并不是建議不要讀翻譯來的書,很多通過翻譯轉換成中文的書還是非常有價值的,比如同樣講閱讀方法的《如何閱讀一本書》就不會給人缺少干貨的感覺。
簡單地說,這本書的知識密度不高。不少外文翻譯過來的書,都有這個缺點,文字寫了很多,實質性的東西很少,長篇大論,“不接地氣”。
這本書是日本作者奧野宣之寫的,其中有不少地方是不符合中國國情的。
比如,作者很主張閱讀的時候要做筆記,并且十分推崇紙質筆記。但是在現在的情況是,電子筆記極大減少了紙質筆記攜帶不方便的弊端,并且可以檢索查找,便于儲存,如果家里有臺打印機,這些電子筆記可以隨時變成紙質筆記。在多個終端使用的時候,電腦、Pad、手機等同步起來也非常方便。用手機隨時可以拍照,掃描,語音輸入進行記錄,這些是紙質筆記無法比擬的優勢。
2.方法老套迂腐
作者將讀書分為四個環節:選書-購書-讀書-活用
在選書的環節,作者主張:
通過購書清單選擇——我理解為權威人士和媒體開具的讀書清單。需要買什么樣的書,最重要的還是要看自己想要達到什么樣的目的,增加什么樣的知識。酒店自助餐很多,你都要吃么?
在實體店選書——贊同在實體店看新上市的書,然后在網上購買,但估計作者不知道在中國有雙十一和618這種消費節點,不然不會主張在實體店買。
通過日常接觸到的信息選書——基本等于沒說
如何選書,是一個比較大的話題。要看自身需求,要看時間的檢驗,要看書籍相關的參考文獻,也要看他人的評價,綜合多方位因素,就能確定是不是自己需要的書。
在讀書環節,作者主張:
一定要做筆記,因為:
①做筆記能濃縮書本內容,能讓讀書成果一目了然;
②變輸入為輸出;
③對書籍內容進行深加工,加深理解;
④通過摘抄促進對讀書的消化,促進、加深對書的記憶;
⑤能夠激發思想靈感的火花;
⑥便于重讀和復習鞏固;
⑦在頭腦風暴提供思考參考。
——這可是作者一直一直在強調的事,每個人都要記住了!
一定要重讀筆記,因為:
①重讀的過程可以讓讀書活動完成從生搬硬套到獨創思維的飛躍;
②積極輸出促進思想內化;
③重讀過程中有新的思考和收獲;
④通過重讀為思想增色。
想要簡單回顧時——重讀讀書筆記;
想回憶起更多時——參考書中的重點段落;
想從頭開始看起時——重讀原書。
⑤對摘抄和評論進行明確區別,還可以提高寫作水平。
3.邏輯混亂
如果說作者按照“選書-購書-讀書-活用“的環節來敘述內容,那也未嘗不可,但是在選書的環節實際上跟購書并沒有明顯的區分,在重讀讀書筆記的部分又寫了要記讀書筆記的大量好處,重復重疊;在寫重讀筆記的部分,又夾雜著做筆記的技巧和重讀檢索的方法,這是讓人覺得邏輯不清晰甚至混亂的原因。
4.方法值得商榷
“撿起這些日常中閃現的點點滴滴,積累在筆記本里吧。不需要對這些信息進行分類整理,只要按照時間順序將它們排列在筆記本上就夠了?!?/em>
相當于按照時間線索把筆記內容羅列到筆記本的方法。個人還是喜歡分類。不同的書,不同的內容,不容的體系,分門別類的放到一起,更適合檢索,形成成知識體系。
其次,在閱讀這些過程中,還是有些觀點值得學習的。
1.“一味讀下去”等于沒有讀過
在讀書過程中,如果只是讀,只是追求讀過,追求數量,那么后來在回想過程中就會發現對于“這本書講了什么內容?你最喜歡書的哪一部分?這本書對你有什么影響?它的優點又在哪里?”這些問題回答不上來,所以作者主張要“滲透”式讀書,也就是要做筆記。
2.拒絕復制粘貼式讀書
“無論在手機里保存多少本書,書里的內容都不會被保存在腦子里。用這本書的關鍵詞來比喻的話,就是這些內容既不能融入你的身心,也不能變成你無形的財富。與此相反,盡管抄完全書也不一定能記住全部內容,但某段文章、某個詞、作者的語氣和思想等等,都會隨著抄寫時的身體感覺被深深地刻印在頭腦和身體里?!?/em>
我們所有的閱讀,并不是為了復制和粘貼書籍的內容。
如果僅僅是復制和粘貼,那么我們面對的將會是無窮無盡的復制+粘貼的搬運過程,我們的大腦也就變成了一個粘貼板,一個硬盤,而這些儲存的信息在將來某天是否能被運用上也尚未可知。
有些知識只需要有印象;
有些知識只需要了解;
有些知識需要背誦記憶;
有些知識還需要補充和拓展;
有些知識還需要運用強化;
有些知識還需要再創新。
也正是對不同知識的分類和針對性要求,我們在閱讀過程中才會有的放矢。
但可以肯定的是,每個人都應當拒絕做復讀機,拒絕做粘貼板,拒絕做硬盤,拒絕做知識搬運工。
3.做筆記的主張
在文章前半部分寫了作者主張做筆記的原因,實際上在讀書的過程中,我自己也是非常認同做筆記的好處,并且是經常做筆記的,但是有些不同:
①盡量買書:自己的書就可以通過劃線、圈圈、點評、批注等方法進行區別標記,書本身就變成了筆記;
②巧用便紙貼:手邊備好便紙貼,大中小三種,靈感和想法用小的,框架用中號,長評語用大的,不同的顏色也可以賦予不同的意義;
③備上打印機:如果有條件,盡量家里采購一臺打印機,在閱讀電子書的過程中摘錄的段落和語句可以直接打印,優秀的段落可以掃描,用裝訂成冊的辦法匯集到一起,放在手邊隨時可以翻看查閱。
4.做筆記的方法
普通直線用于“重要”“客觀上很重要”“暫時先畫出”的情況。波浪線用于“非常重要”“主觀覺得值得重視”“想記住這里,以后加以運用”的情況。圓圈用來圈出重要的專有名詞、關鍵詞、關鍵句等需要吸引眼球的內容。
寫讀書筆記之前,要注意以下三項信息:寫讀書筆記的日期、書名、作者名。
對自己來說重要的內容進行摘抄,對自己對這篇文章的感想進行評論。
一定要摘抄讓自己心動的語句。
5.如何應對難讀的書
如果書里的內容太難,實在看不進去,倒不如退一步,看看這些版本:漫畫版、解說版、圖解版、精編版、講演錄、對談、大字版、現代譯制版等,對于自身來講, 會選擇讀這本書入門導讀,查閱相關的公開課、電影、電視劇等方式作“預習”。
6.同時讀幾本書最好?
曾國藩主張“一書不盡,不讀新書',對于督促自身自始至終讀完一本書來講,這個方法非常有用,減少了虎頭蛇尾的情況,但是容易造成大腦疲勞。
作者就主張”常帶三本書同時閱讀,這樣在看一本書累的時候,就可以換另外一本閱讀休息,這就提高了閱讀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