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認為孩子的成長教育,全靠學校氛圍,全靠老師指導。
實際上,家才是孩子的第一個學校,父母才是孩子的啟蒙教師,父母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孩子的未來。
只有父母悉心教導,言傳身教,將孩子的“地基”打好,后期培養才會事半功倍。
但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意識不到這一點。
教育最大的悲哀就是,一群忙著刷手機的父母,卻拼命逼孩子讀書。
總習慣用喋喋不休的說教逼迫孩子,卻用松松垮垮的懈怠放縱自己。
而教育最扎心的現實就是,孩子不會長成你期待的樣子,而是會長成你的樣子。
正如托爾斯泰所言:
“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身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
為了子女的日后發展,父母有義務,完善自己的言行舉止,營造家庭的良好氛圍。
當一個家庭出現這3個信號,證明父母已付諸全力,預示兒女將有出息,可喜可賀。
舒適的居家生活環境
家,不僅僅是一個住所,更是美的向往,心的歸宿,是流淌在血脈里的深沉情愫。
世間萬物均有律法,我們無法選擇改變,但家卻像是饋贈,是可以由人心愿,隨便更改的。
家的形態,就是我們心的境地。
有人耗盡心血,制造了理想的“烏托邦”,有人得過且過,當起了現實的“妥協者”。
只不過,不論我們狀態如何,對孩子,絕對不能將就。
舒適的居家生活環境,是孩子自信的底氣,更是踏實的保障。
學習本就耗費心力,若是整日壓迫后,回來面對的是整潔溫馨的家,溫柔體貼的父母,心情也會愉悅放松。
反之,若是家里一團亂,父母只知責罵抱怨,任誰都想要遠離,連生活都煩躁不堪,又怎么能保證學業上的成功?日后人生的順利?
成功的父母,會重視家的模樣,讓孩子感覺,那些待在家里的時刻,總是不斷地,如泉涌般時時感到幸福。
往后人生,不論遇到何種苦難,都有愛的能力,情感的歸屬。
良好的家庭學習氛圍
現代父母都會存在一種認知誤區,覺得父母的“任務”就是賺錢養家,孩子的“任務”就是好好學習。
對各自領域責任,有了明確劃分,是分配運營的成功,但也是家庭衰敗的前兆。
要知道,這種各司其職的舉措,只適用于有獨立思想的成年人,無法實行到人格品性尚未完善的孩子身上。
孩子的作為,全靠父母身體力行的示范。
父母若是一回到家,便窩沙發玩手機,那也別指望孩子能自律;父母若嚴守紀律,不斷提升,那孩子必然不會墮落消沉。
就像教育家馬卡連柯所說:
“不要以為只有在教訓、命令的時候才是教育,在生活的每時每刻,甚至你們不在場的時候,都是教育。”
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具有極強的學習力和模仿力。
你期望孩子成長為什么樣,不妨先照照鏡子,規范自身。
作為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托舉,就是使勁栽培自己,好的家庭氛圍,才是培養孩子最效的溫床。
優秀的教育指導方式
關于教育的意義,有一段話描述得特別美好:
“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是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大多家長都認為,孩子是附屬品,自己有權利管教和處理。
不論是實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傳統教育,還是不斷施壓,攀比的現代“雞娃”式教育,都是理所應當。
而實際上,每個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們依靠你來到這個世界,但卻不受你管制。
父母只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引導者,并非決策者。
身為父母,應該擺正自己的立場,給孩子先進且優秀的教育,才是我們責任所在。
當然,所謂的“優秀教育”并不是學習的多方面施壓,物欲的無限制滿足,而是健全人格的培養。
讓子女成為積極向上、溫暖樂觀、品質高尚的人,往后余生,不論有何坎坷挫折,都有能力解決。
孩子健康幸福,小有成就,父母也會功成身退,了然余生。
教育不是改變,不是要求,更不是責怪打罵,逼迫壓榨。
教育是愛,是美好,是彼此欣賞,共同成長。
教育也是這世間唯一一項“高回報投資”,父母全身心培養子女,子女亦會悉心照料父母晚年。
當萬事了然,無所牽掛時,子女便是最暖心的依靠。